一、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及其悖論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是要素稟賦理論的一個重要推論,其基本涵義是:隨著自由貿易的發生,兩國間產品的價格將趨于均等,并將使得兩國間要素的價格也趨于均等。即自由貿易不僅會使商品價格均等化,而且會使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從而兩國的所有工人都能得到同樣的工資率,所有的土地都能得到同樣的土地報酬率,所有的資本都能得到同樣的收益率,而不論兩國生產要素的供給和稟賦狀況有任何差別。很顯然,對于后進國家如果依照要素稟賦理論去安排本國的產業結構,并允許自由貿易,隨著貿易的進行,本國的要素報酬將逐漸接近發達國家的要素報酬水平。這就意味著依照要素稟賦理論,后進國家的經濟將逐漸接近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對于后進國家來講,依照要素稟賦理論來發展本國的經濟無疑是很好的理論參照。
然而這一結論在現實中并沒有出現,尤其是在我國并沒有得到實踐的檢驗。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中美兩國貿易的深化,兩國的工資水平差距反而在拉大。1970年,美中兩國的人均工資水平差為4965美元,1980年為11976美元,1990年為22885美元,到了2000年,則達到34166美元,美中工資水平差額呈上升趨勢。
再看商品價格水平的變化,如表1.1所示,我國9年來進口價格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2004與1996年相比上升了21.7%,而出口價格指數不斷下降,總下降率約為23.3%,導致價格貿易條件指數曲線呈現明顯的惡化趨勢。

可見,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在中美貿易中并沒有得到實踐的檢驗。我國同美國是要素稟賦顯然不同的兩個國家,按照要素稟賦理論安排產業分工,我國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主要是資本密集型產品,隨著貿易的進行,根據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我國同美國的要素價格會趨同。然而,實際情況是兩國的要素價格在拉大,我們姑且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悖論。
二、我國外貿中不存在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原因分析
當然,我們知道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實現是有嚴格條件的。薩繆爾森在其《再論國際要素價格均等》(1949年)一文中解釋認為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實現必須以下列條件為前提 (1)不變的產出物,即貿易發生前后兩國生產同樣兩種產品,如糧食和紡織品。(2)不變的要素投入與同一且不變的技術,就是說生產每種商品都使用土地和勞動這兩種生產要素,兩國生產每種商品的技術水平一樣。(3)不同的要素密集度,即兩種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一種是土地密集型的,另一種則須是勞動密集型的。(4)不變的要素供給,即兩國要素稟賦狀況不變。(5)沒有貿易壁壘與運輸成本,商品在國際間完全自由流動,但生產要素在國際間完全不流動。如果現實中,這些條件不具備,那么要素價格均等化就不可能實現。
實際上要素價格均等化能不能實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貿易能給參與貿易的國家帶來什么?是利益還是損失々如果是利益就有貿易的必要,自然也有分工的必要;如果是損失,自然也就沒有分工的必要。看利益還是損失,不單要看眼前的利益還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長遠利益。從我國外貿實踐來看,我們根據要素稟賦理論來安排的國際產業分工格局,隨著貿易的進行,我國勞動力要素的收益并沒有像要素稟賦理論所推測的那樣會縮小同發達國家勞動力的收益水平,反而拉大了同美國勞動力收益的差距。從商品的價格來看,也同樣存在著國內外價格在拉大的情況,我國出口的商品價格越來越便宜,進口商品的價格越來越貴,貿易的交換利益越來越小,甚至于出現了貧困化增長,即國內經濟增加的成果通過貿易而流向國外,被外國人所分享。
出現這種結果并不單單是因為我國的外貿實踐不具備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的前提條件。因為按照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即使我們沒有完全具備這些前提條件,但至少我們是逐漸在改善這些前提條件,我們的貿易政策正逐漸走向自由化,政府干預貿易的情況在減少,我們的交通條件在改善,技術水平在提高。因此,按照這些情況,隨著貿易的進行,我們同資本豐富的國家的要素價格即使不能實現均等,也應該縮小同資本豐富的國家的要素價格,不至于拉大二者的差距,換句話說即使我們具備了要素稟賦理論的前提條件,仍難以實現要素價格的均等化。對此,該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
理論上講,要素稟賦理論并沒有考慮到產品的差異和需求的差異,從產品上看,兩個國家生產的商品的特征是不同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小,而資本密集性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大,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對勞動密集型商品的需求增加要小于對資本密集型產品需求的增加。從要素供給來看,中國的勞動力太豐富了,以至于可以假定我國勞動力供給彈性為無窮大,這樣不管對勞動力的需求如何大,都不能導致勞動力價格的上升。加上我國勞動法不健全,企業主法制觀念淡薄,隨意克扣工人工資以壓低成本的現象隨處可見,導致我國勞動力的工資水平不漲反降。再加上我國勞動力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產品,以簡單加工為主,技術含量低,對勞動力的技術要求也低,勞動力長期從事簡單性的勞動,不利于技術水平的提高。而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企業長期經營勞動密集型的產品,隨著該類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的下調,企業為了壓低成本也會想辦法壓低勞動力價格,而勞動力價格的下調也不利于勞動力技能的培養和提高,企業會因此陷入國際市場產品價格下降,企業為降低成本而壓低勞動力價格,工人會因此而減少技能培訓『的支出。長期下去,我國的產業自然會陷入“李嘉圖低水平的陷阱”當中,不利于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而導致上述結果的直接原因則與我國當前的外貿政策是分不開的,目前我國仍然堅持以出口為導向的外貿政策,外貿政策多以鼓勵出口為主,為了擴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為出口企業提供優惠貸款、貼息、出口補貼、退稅等。以出口退稅政策為例,出口貨物退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出口貨物在國內或區內生產、流通、出口環節已繳納的間接稅進行退還的~項稅收制度,它是我國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其目的是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避免對跨國流動物品重復征稅,促進我國的對外出口貿易。出口退稅是用本應屬于國家的財政收入來刺激出口,但多年來退稅全部由中央財政支付,2004年的出口退稅款改由中央、地方兩級分擔,現在,這一分擔比例調整為中央負擔92.5%,地方負擔7.5%。由于出口產品出口前所征收的流轉稅是歸入地方財政收入,而2004年以前的出口退稅全部由中央財政負擔,利益的驅動促使地方政府千方百計地促進出口,出口的增加不僅是地方政府的“業績”,而且稅收增加也不需為刺激出口的成本買單。由于出口鼓勵政策很難在地方政府的層面上得到約束,造成我國出口貿易的非理性增長,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出口價格的持續下降,廠商嚴重依賴數量擴張而非質量競爭,外貿呈粗放型增長。
三、我國現行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取向
(一)推動從政策主導的過度出口向市場主導的適度出口轉變
我國外貿發展戰略和政策應當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根據國內外經濟貿易環境的變化,適當調整。我們應該摒棄一貫實施的不斷擴大出口創匯、獎出限入的進攻性外貿戰略和政策,而代之以“市場主導,適度出口”、追求“貿易平衡”和“合理適度調節”的外貿戰略和外貿政策,即由市場決定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和進出口總量,政府運用WTO認可和國際上通行的管理外貿和促進出口措施,運用扶持鼓勵高科技產品出口的政策及其他外貿調節措施,一般情況下不使用匯率政策調控進出口。摒棄為出口而出口、過分追求貿易順差的做法。政府的外貿政策調節力度應適當,不使市場機制失效。
(二)實現從低價格、低層次競爭向“互利共贏”戰略轉型
我國一些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以低價“傾銷”、低層次競爭為主要手段。因此,近年來我國的外貿存在“買哈哈貴,賣哈哈便宜”的怪圈。根本原因在于我們的外貿以簡單的加工貿易為主,出口行業處于世界產業鏈條的低價值端,近年來成為初級產品的主要買家和低檔商品的賣家。由于外向型經濟規模過大,因此,當我們需要購進初級產品的時候,世界初級產品市場的價格就會一路上揚。而一旦我們賣出商品的時候,國際市場上的該產品價格就會大幅度的下挫。因此,我們的對外貿易很多時候是在做“賠本賺吆喝”的事情。針對這種現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實施“互利共贏”戰略,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的核心和精髓,也是中國提升可持續貿易能力的必然選擇。
(三)重塑比較優勢,推動知識貿易的發展
當代經濟下的國際分工與工業經濟時代的國際分工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代經濟的“知識”和智力已成為每個國家更加重要的資源。從國際貿易的發展過程來看,國際競爭優勢的來源是,50年代靠資源,60年代靠成本,70年代靠質量,80年代靠時間,90年代靠服務,21世紀靠知識。我國知識資源稟賦豐富,創新能力強,完全可以重塑比較優勢,培養和形成以“知識”與“智力”資源為基礎的國際競爭優勢,發展知識產業,開發知識密集型產業參與國際競爭。
(四)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升級
高新技術產業在當代國際貿易中的基礎地位和形成國際競爭優勢的作用十分突出,我國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發達的高新技術產業和良好的貿易投資環境來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同發達國家相比較,由于我國目前高新技術產業還處于幼稚發展時期,因此,需要采取戰略性的貿易政策加以扶持。所謂戰略性貿易政策,指的是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大前提下,政府運用生產、出口補貼,進口稅收、RD投入等方式對本國的戰略性行業進行扶持。政府通過對此類行業的扶持,增強其競爭力,實現壟斷利潤即“租”的轉移,另外還可以起到打擊競爭對手,奪取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戰略性貿易政策在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高新技術產業及其貿易的發展中曾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在現階段我們也可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采用戰略性貿易政策來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以此提升我國的產業競爭力,從而能夠更好地分享國際分工帶來的巨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