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對我國發展出口加工貿易有較多的爭論,以往的加工貿易理論僅僅分析了加工貿易的靜態效應,即加工貿易的直接財富效應,而沒有考慮加工貿易的動態效應即加工貿易對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積累、規模經濟的影響。實際上,加工貿易的動態效應不僅存在,而且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要遠遠大于靜態效應。加工貿易動態效應最重要的體現為技術進步效應,它表現為加工貿易帶來更快的技術創新(innovation)、技術外溢(spillover)和干中學(learning-by-doing)。
在現實經濟中,技術創新國往往是具有雄厚基礎和力量的發達國家,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缺乏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必要技術,這些技術僅靠其自身的力量又很難得到滿足。對于他們來說,持續的技術進步主要不是通過科研投資或人力資本積累來實現的,而更多的是通過發達國家的技術擴散和發展中國家的“干中學”來實現的。發展中國家在技術變化中雖處于不利地位,但卻可以通過模仿(轉讓)取得在中、低技術密集商品上的比較優勢。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它學習和模仿先行國的過程,除了制度、政策、科學等方面的學習外,直接作用于產品生產的主要是技術的學習,這是后進國獲得產品生產的技術的重要途徑。發展中國家通過學習掌握了技術,并模仿先行國應用于生產活動后,常常能夠提高原有技術的競爭力和工藝水平,從而促使效益增長,其結果像后進國自己進行了技術創新活動一樣。
由于出口加工貿易“兩頭在外”、其投資主體大多是先進技術的攜帶者等特點,它為我國提供了一個從其它國家引進技術和學習的渠道,具有明顯的“技術外溢”和“干中學”效應,或者說發展加工貿易本身就是一個“干中學”的過程。通過加工貿易的技術擴散,我們減少了學習成本,提高了學習效率,在技術發展和技術升級的階梯上步步攀升。加工貿易的技術擴散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
(一) 加工貿易通過吸引外商投資引入了技術
全球性的產業結構調整是以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為載體的,而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制造業轉移的主要方式又是加工貿易。因此,可以說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是與加工貿易的發展相伴而行的。加工貿易的技術擴散效應也首先是通過作為其載體的外商直接投資所表現出來的。加工貿易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FDl),而FDl活動經濟外在性的主要表現之一是技術的“溢出效應”。這種與加工貿易相聯系的“溢出效應”明顯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資本品的進口,先進的機器設備中隱含了技術進步的因素,是技術和知識的載體。20多年來,外資在中國投資從事加工貿易時,投入了大量的機器和設備。這些機器設備即使不是最先進的,也往往高于我國原有設備的平均技術水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對加工貿易企業的問卷調查證實了這一點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水平達到母公司先進水平的占21%,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占47%。日本經濟學家小澤輝智(Ozawa,1971)和小島清(Kojima,1975)在對日本60年代向東南亞國家直接投資并轉讓成熟技術進行分析時認為,傳統的成熟技術容易被技術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吸收,并發揮有利于這些國家的比較優勢。此外,通過掌握運用進口機器設備生產的技能,企業和操作者積累和獲得了相關的技術知識和技巧,提高了技能和能力,為技術的升級和創新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我國長期的經濟增長提供了技術支持。
二是與國內現有的機器設備相比,當進口的資本品包含了更高的技術含量時,其不僅可以產生貿易利益,而且還可以提高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生產效率,這些又從深度上影響了我國的經濟,為我國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改善和升級發揮了作用。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資本品的進口是一個國家迅速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有效途徑。聯合國《1992年世界投資報告》曾作出如下論述外資對東道國技術進步的直接作用是,它可以通過技術溢出提高要素生產率,改變產品結構特別是出口產品結構,促進國外分支機構進行研究與開發。
三是企業經營管理知識的轉移也是技術擴散的一個重要內容。同其他技術知識相比,對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管理經驗和技能的掌握更是一個學習和模仿的過程。因為外資企業在管理運作方面的知識是通過其在競爭市場上的示范作用所體現出來的,而絕非有意識地傳授。合作方可以通過與外方共同的商務活動,了解到外方產品策劃、市場營銷、資金運作、市場開拓以及降低成本等多方面的經營管理知識,而這些是我們通過其他途徑難以獲得的技術知識。
(二)加工貿易通過進出口商品的流動傳播了技術
隨著作為技術載體的商品跨越國界的流動,技術也穿越國界而轉移,促進貿易國的技術進步。加工貿易商品的技術擴散,就是指通過加工貿易進口原材料、中間產品和零部件,加工為成品復出口的交易過程,間接地帶來外國的先進技術,促進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結構的升級。這是所謂貿易的“技術外溢”和“邊干邊學”效應,是貿易作為技術學習的一種重要渠道。對于產品在國際間技術轉移的這種作用,美國經濟學家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早就有所論述。
從進口的角度講,由于加工貿易的特殊性質,其生產過程中的大部分原材料、中間產品或零部件需要從國際市場直接進口。其中許多是目前我們無法生產或產品質量達不到國際市場要求的產品,特別是一些資本和技術相對密集型的產品。隨著這種我們“尚不能為”的產品大量進口,帶進了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概念,以及如何擎握他們的技術援助。這樣,技術便隱含在商品中以進口的方式流入本國。企業可以模仿進口的新產品或產品的工藝流程,改進產品性能,促進本國產品的多樣化。此外,企業還可以通過對進口產品的“逆向設計”,學習國外產品的工藝設計,了解國際市場上同類產品的發展動態,節約研發費用,促進技術進步。
從出口的角度看,由于我們的出口商品直接面對來料加工或進料加工的客戶,如加工或組裝的產品不符合要求,則會遭到對方的拒收或無法在國際市場銷售。這就迫使企業嚴格按照國際市場的要求進行生產和操作、甚至改進技術。這樣通過加工貿易產品的進進出出,形成了國際先進技術的信息流,在這種產品和信息的流動中,先進技術和工藝自然地得到擴散。我國移動通訊市場的擴張與制造業的發展是加工貿易示范作用最具說服力的例證。
(三)加工貿易通過產業關聯效應擴散了技術
任何一個企業或產業部門的生產都必須消耗原材料、能源等物資,任何一個企業或部門都不可能自己生產其所需要的全部生產要素,而必須依靠其他部門的供給。我們稱這種不同企業或產業部門在其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為關聯或聯系(Linkage)。這種關聯表現為前向關聯(forwardlinkage)和后向關聯(backward linkage)兩個方面。后向聯系是指一個產業或企業同向它提供投八的部門或企業之間的聯系,如鋼鐵工業的后向聯系是采礦業等。前向關聯是指一個產業或企業同購買其產品的部門之間的聯系,如鋼鐵工業的前向聯系是機械制造、汽車等工業。無論是前向聯系還是后向聯系,只要是其中的某一個部門的技術發生變化,都會影響到與其相聯系的其他部門,有時會迫使其原來的技術體系進行改造。比如航空技術的發展,要求提供高強度、耐熱、耐腐蝕、質輕的結構材料,為適應其需要,鋼鐵工業必須創造新技術或新工藝,冶煉出高強度、耐熱、耐腐蝕性能好、質量輕的合金鋼等。
這種“關聯效應”帶來了行業間與行業內的技術外溢。勞爾(1980)曾對跨國公司投資的關聯效應進行過研究,認為其會產生如下5種效應:幫助未來的供應商建立生產性設施;為改善供應商產品的質量或促進其創新活動提供技術幫助或信息服務;提供或幫助購買原材料和中間產品;提供組織管理上培訓和幫助:通過發掘新客戶幫助供應商從事多樣化經營。此外,外商投資企業先進的質量管理模式和高效的市場分銷技術也大有可能成為溢出的潛在來源。加工貿易也正是通過這種對產業關聯形成的技術溢出效應擴散了技術,引起對其他一系列產業的需求,從而帶動相關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結構發生變化。
(四)加工貿易通過企業的人力資本流動轉移了技術
加工貿易技術擴散的第四條途徑是技術與管理人員的流動,或者說是因為加工貿易企業的人員流動所帶來的技術外溢效應。一方面,由于加工貿易企業直接面向國際市場,其在技術、質量、管理等方面水平均高于當地企業,其員工通過親身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了解和熟悉了產品工藝、操作技巧和國際市場對該類產品的技術標準,掌握了該產品的大量信息,在“干中學”可積累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面,為了提高員工素質、培養一支熟練的技術工人隊伍和技術管理人才,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競爭,加工貿易企業必然要重視對員工的全面培訓。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對611家加工貿易企業的調查,85.4%的企業提供了國內培訓,21.3%的企業僅提供了國外培訓,只有8.9%的加工貿易企業沒有對員工提供任何培訓。
而且,加工貿易企業中員工的流動性很強。當這些掌握了技術資源的人力資本離開外資加工貿易企業進入當地企業時,會帶去外資企業的技術、管理經驗、市場理念等。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工貿易的發展,不僅為我國造就出眾多熟練的產業工人,而且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能夠適應工業化大生產的熟練勞動力和大批外向型高級管理人才??梢姡庸べQ易企業對當地人力資源的培育及人力資本的流動,成為技術外溢擴散的一種重要渠道。
通過上述技術擴散的途徑,我們在“干中學”的實踐中積累和獲取了寶貴的知識和經驗(被當代國際貿易理論表述為通過后天的專業化學習獲得或通過投資創新與經驗積累人為創造出來的后天的“內生比較優勢”),在技術進步的階梯上不斷攀升。而作為經濟內生變量的先進的技術與我國現有的經濟資源相結合,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改變資本勞動比率,對一國資源稟賦的相對擁有量產生重要影響,從而促進產品、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比較優勢的不斷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