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進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進口貿易中的保險索賠工作量也隨之增加,如果進出口公司的有關人員不能有效地進行保險索賠,就可能使進出口公司承擔本來應該由保險公司承擔的損失。所以,作為進出口貿易的當事人只有懂得保險索賠方面的知識,并真正會從事保險索賠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將損失轉嫁給保險公司,為企業挽回不必要的損失。本文首先介紹被保險人提出索賠的必備前提條件和保險索賠的基本原則,然后結合進口貨物運輸保險索賠的一個實例,闡述被保險人進行保險索賠時必須做好的幾項工作。希望對進出口公司的保險索賠工作有所幫助。
一、如何做好保險索賠業務
下面結合一個有關進口索賠的案例,闡述進口方如何進行保險索賠。
2006年,我國廣州某家食品進出口公司(以下簡稱進口方)從美國進口食品1000箱,價格為每箱16美元CIF Guangzhou,總金額為16000美元,憑不可撤銷即期L/C支付,合同規定賣方按照發票金額的110%給貨物投保一切險,裝運期為當年5月份,不許分批裝運。進口方根據合同規定于3月5日通過中國銀行廣州分行開出了L/C。5月15日收到中國銀行廣州分行的付款通知,進口方審核了包括清潔提單(標明1000箱食品等)、保險單、品質檢驗證書等在內的單據無誤后,向銀行付清了16000美元的全部貨款。貨輪于6月20日到廣州港,進口方當天提貨時發現下列情況:(1)收貨人實際只收990箱,短少10箱,(2)有8箱貨物包裝嚴重受損。
在上述情況下,進口方該怎么辦呢?本人認為,進口方作為保險單據的合法持有人,即被保險人在履行了保險單據上規定的義務后,應依據上述基本原則,向保險公司辦理索賠手續,同時還應以收貨人的身份向承運人辦妥必要的手續,以維護自己的索賠權利。具體來講,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立即向保險公司發出損失通知
當進口方即被保險人獲悉或發現保險標的物已遭受損失時,必須立即(通常是在484小時內)以電話或傳真方式將事故和損壞的情況通知保險單上所載明的保險公司在卸貨港所在地——廣州的檢驗、理賠代理人,并向廣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申請聯檢,共同查明致損原因、損壞數量和程度、確定保險責任、查核發貨人或承運人責任等,并編制港口聯檢報告或情況記錄。若經確定屬于保險責任范圍的損失,則由保險公司出具《進口貨物殘短檢驗報告》,該檢驗報告是被保險人向保險人索賠的重要證件。同時,盡可能保護現場,條件允許時可對事故現場及受損貨物拍攝照片。
損失通知是被保險人索賠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保險人理賠的首要前提。延遲通知,會耽誤保險人進行有關工作,引起異議,影響索賠。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有關各方對貨物的損失情況取證完之后,收貨人才可以將貨物提走。否則,會使以后的調查取證工作很難進行,更不用說索賠了。
2.及時向承運人等有關責任方提出索賠
該案例中,進口方除了向保險公司報損外,還應立即要求承運人、海關、港務當局等對短量、貨損做出書面的證實,出具貨損貨差證明。此證明對日后向船公司索賠和向保險公司索賠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證據。經過各方聯合檢驗后,如果確認這些損失涉及承運人、港務局或裝卸公司的責任,進口方應立即以書面形式向他們提出索賠,并保留追償的權利,必要時還要申請延長索賠時效。只要進口方辦妥向上述責任方的追償手續,并將代位追償權轉讓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就給予賠款。
3.采取合理的施救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
按照各國的保險法及國際上有關保險的慣例的規定,在保險標的物受損后,被保險人和保險人都有責任迅速采取可能的、合理的施救、整理等措施,以防止損失擴大。具體到上述案例中,進口方在取得廣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港務局等機構開出的貨損貨差證明后,就應在保險人的指示下,迅速對受損貨物采取必要施救措施。如果進口方能夠施救而不履行施救義務,那么保險人對于擴大的損失甚至全部損失有權拒賠。
二、提出保險索賠時需提交哪些索賠單證
貨物遭損后,被保險人應盡快向保險公司或其代理人提出索賠。索賠時,應備妥并提交必需的各種單證,否則,不但會使保險公司缺乏理賠的依據,也會使索賠的過程復雜化。按照保險慣例,被保險人提出索賠時可能需要提交的單證大體上有以下四類:
第一類,須由被保險人填寫并蓋章的單據:
(1)出險通知書,詳細陳述案件發生經過和處理情況的書面報告。
(2)索賠或理賠申請書,表明索賠方正式提出了索賠要求。
(3)貨損清單要詳細列明受損貨物的情況。
(4)施救費用清單和發票(如有)
(5)費用清單及索賠清單要列明索賠金額、計算依據以及根據保險合同可以從保險人處獲得補償的有關費用的項目和用途,一般來講,索賠清單上的索賠金額是保險人賠償金額的上限。
(6)索賠函,是被保險人向保險人提出索賠要求的書面文件,它是企業解決保險糾紛、維護企業和國家利益、保障企業信譽的重要手段。
上述單證填寫要真實、準確、完整,且盡量和出險報案電話里說的一樣。
第二類,被保險人須提供給保險人的現成的憑證:
(1)保險單或保險憑證正本,是保險人的承保證明,保險人是否負賠償責任,就是依據保險單及其所列具體條款來確定的。
(2)提單或進出口貨物到貨通知書\運單、發票、裝箱單或重量單是證明承運人所收被保險貨物的原有外表狀況和數量的依據,交付貨物時不能按其提交這一事實本身就說明了貨損或貨差的存在。
(3)轉運單(如有)
(4)港口理貨簽證,駐港口的理貨機構對進出口船舶的貨物監裝、監卸,并做好貨物數量、殘損和工殘、原殘的記錄,并經船方和理貨人員共同簽字。具有憑證和證據的功能。
(5)購貨合同或訂購單(可能不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第三類,需要由承運人或其代理人、公證檢驗機構等出具的、可由保險人協助收集的單證:
(1)卸貨港理貨單或貨物溢短單、殘損單或貨損貨差證明等卸貨單證 這些單證是證明貨損或貨差發生在船舶運輸過程中的重要單證。
(2)重理單,船方對所卸貨物件數或數量有疑問時,一般要求復查或重新理貨,索賠時,必須同時提供復查結果的證明文件或理貨人簽發的重理單。并以此為依據證明貨物有否短缺。
(3)海事報告摘錄或海事聲明書,是載貨船舶在航行途中遭遇惡劣天氣、意外事故或其他海難時,船長據實記錄的報告。海事報告對于海難情況、貨損原因以及采取的措施都有證明,對于確定損失的原因和保險責任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4)貨物殘損檢驗報告,是公證檢驗機構對受損貨物實地檢驗的客觀記錄,證明被保險貨物損失情況,是被保險人索賠的客觀證據,是保險人了解貨物損失情況的重要依據。
第四類,保險人在賠款后實施代位追償必要單證:
(1)向承運人或其他第三者責任方請求賠償的主要往來函電及其他必要的單證或文件,以及證明被保險人已經履行應辦的追償手續等文件 這些單據和文件是被保險人提賠的依據,保險人是否承擔賠償責任,除根據現場調查搜集的資料外,主要是依據這些資料來判斷。
(2)追償所需的權益轉讓書,貨物在海上運輸過程中一旦發生滅失或損害,此項貨物滅失或損害系由承運人的過失造成時,通常由收貨人向承運人提出索賠,當承運人拒絕賠償時,收貨人在向承運人表明保留向其追償的權利后,即可根據提貨單或保險合同,直接向保險人提出索賠。當收貨人從保險人那里得到賠償后,則通過簽署一份轉讓證書,將向承運人提出的索賠權利轉讓給保險人,保險人憑以向承運人進行索賠。
(3)費用單證,向船方索賠修理、整理貨物的費用的證明文件。
此外,還可以提供其他支持材料或信息,如利用拍照、攝像等技術手段獲得的佐證資料等。
上述索賠單證及資料必須真實,內容銜接、一致,不能自相矛盾。而且必須及時提供給保險人或其委托的理賠代理人,以便保證索賠案件能較快較好地得到解決。另外,被保險人在向保險人提供上述資料前,最好對各種資料加以復印,保留復印件直至保險索賠結案。
三、如何確定合理的索賠金額
就索賠金額而言,索賠人不要誤以為自己索要多少錢責任人就會賠多少。合理的賠償金額是以貨損實際程度為基礎。但是,在實際業務中責任方則往往受賠償責任限額的保護,如:承運人的賠償可享受提單中的賠償責任限額,保險人的賠償以保險金額為基礎(因為進出口貨運保險一般為定值保險)。因此,當被保險貨物遭受損失后,被保險人既不能向保險人漫天要價,也不能隨便確定保險索賠金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發出損失報告并采取了必要的施救措施后,被保險人應及時清查受損財物,會同保險人或其代理人、船公司、港務局、裝卸公司、口岸檢驗機構等深入調查,確定貨損貨差的情況,以便確定損失金額及索賠金額。索賠金額的確定,可分以下幾種情況:
(1)當貨物發生實際全損時,其索賠金額通常是保險單據上的保險金額。
(2)當貨物發生推定全損時,索賠金額的確定可以有兩種選擇
第一種選擇:在被保險人將剩余貨物的一切權益包括所有權和追償權委付給保險公司的前提下,被保險人可要求保險公司給予全部賠償。
第二種選擇:當被保險人未向保險公司發出委付通知,或保險人不接受被保險人的委付時,被保險人只能自己保留未損貨物的一切權益,而要求保險人對受損的部分給予部分賠償,此時索賠金額的確定方法與下述單獨海損的索賠金額的確定方法相同。
(3)當貨物遭受單獨海損時,索賠金額等于損失率乘以保險金額。實際業務中,損失率的計算有按貨物市價和按貨物發票金額兩種方法。
另外,殘損檢驗及施救等費用亦可加入索賠金額內一并計算,只要小于保險金額即可索賠。
(4)當發生共同海損時,船、貨各方的索賠金額即是各方分攤的共同海損的損失額。也就是,各方按照其分攤的部分損失額分別向各自投保的保險公司或保險單上所載明的保險公司在當地的檢驗、理賠代理人索賠。在計算各方共同海損的分攤額時,常涉及以下兩個公式
1)共同海損的損失率=共同海損的總損失額,共同海損分攤價值×100%
2)各方的損失分攤額=共同海損的損失率×各方分攤價值
其中,各方分攤價值包括各方由于共同海損措施而得到保全的財產價值和各方共同海損犧牲金額。
此外,對某些易于破碎和易于出現短量的貨物,被保險人除了按照上述方法確定索賠金額外,還應該考慮具體的保險合同中是否規定一定的免賠率,如有,還應注意是絕對免賠率還是相對免賠率。
一項有效的索賠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提出,這就是通常所說“索賠時效”。根據國際保險業的慣例,保險索賠或訴訟的時效為自貨物在最后卸離運輸工具時起算,最長不超過兩年。但各國對保險索賠時效的規定并不一致。因此,被保險人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在保險合同規定的索賠時效內提出索賠,否則,即使貨物的損失確由保險人承擔責任,保險人也有權拒絕賠償。本案例中,如果保險單據中規定索賠時效為一年的話,那么進口方必須在2007年6月20日之前向保險公司提出索賠。
由此可見,被保險人要想從保險人那里獲得賠償,首先必須懂得如何進行保險索賠、并與有關各方密切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好保險索賠工作,進而減少企業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