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日趨重視和加大了對服務貿易的投入力度,服務貿易的發展速度大大提升。根據WTO國際貿易統計1995—2005年的數據,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環比增長速度年均13.91%,與世界服務貿易發展的平均速度相比,我國屬于服務貿易高速發展的國家,其發展速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5%左右的年均增長率,甚至高于發達國家的年均增長速度。2005年我國的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分別達到了832億美元和739億美元,在世界排名中分列16和19位。
貿易結構是服務貿易發展水平和質量的重要體現之一,在我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卻存在著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行業間收支情況差異較大。因此,從長遠來說,服務貿易的發展不僅表現在量上,更要注重質的提高。只有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結構合理并得到進一步優化,才能改善服務貿易條件,支撐我國服務貿易取得長足可持續發展。
本文對我國服務貿易主要部門進行結構分析,考察了我國對外服務貿易部門結構的主要特點和國際競爭力,并分析了造成目前服務貿易結構特征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發展對外服務貿易的政策建議。
一、我國對外服務貿易結構的現狀和特征
首先,旅游業是我國服務貿易的最主要部門,占據整個服務貿易總收入的半壁江山。2006年上半年,旅游服務出口占服務貿易總出口的比重為36%。2000—2005年旅游服務貿易出口額分別為162.31億美元、177.92億美元、203.85億美元、174.06億美元、257.39億美元和291.96億美元,分別占當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53.34%,53.37%,51.29%,37.25%,41.23%,39.37%,并且順差分別達到31.17億美元、38.83億美元、49.87億美元、22.19億美元、65.90億美元、75.37億美元,成為最大的服務貿易出口項目和服務貿易最大的順差來源。
其次,運輸業是我國服務貿易中的第二大部門,2006年上半年,運輸服務收入和支出占服務貿易總收入和總支出的比重分別為23%和39.34%。2000—2005年的出口創匯額分別達到36.71億美元、46.35億美元、57.20億美元、79.06億美元、120.67億美元、154.27億美元,分別占當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12.06%13.90%,14.39%,16.92%,19.33%和20.73%。但是該部門這些年分別存在-67.25億美元、-66.89億美元、-78.92億美元、-103.26億美元、-124.76億美元和130 21億美元的巨額貿易逆差,反映出我國貨物進出口大量使用外國運輸服務的現狀。
第三,2002年是建筑服務的轉折點,不僅實現創匯收入12.4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0.12%,并且由上年的逆差3.92億美元轉為順差2.834億美元。2002—2005年服務貿易出口額分別達到12.46,12.89,14 67和25.93億美元,分別占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3.13%、2.76%、2.35%和3.49%。
第四,從部門結構看,我國服務貿易的出口仍以傳統的旅游、運輸、其他商業服務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為主,2005年三項共占服務貿易總額的80%,是我國服務貿易的三大支柱產業。說明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察賦優勢部門上,而在技術含量和增值率較高的保險服務、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咨詢等服務貿易領域呈現出貿易逆差,反映出我國在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等領域較為落后,而這正是現代服務業的特征,從一個側面我們也得出我國服務貿易整體水平落后的原因。
第五,不同的服務貿易部門表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在服務貿易出口中,運輸、建筑、保險、計算機信息服務和咨詢等部門表現出良好的成長性:而旅游、通訊和專有權利使用費特許費等部門占總出口的份額越來越低。在服務貿易總進口中,運輸、專有權利使用費特許費、咨詢等行業呈上升趨勢,份額逐漸降低的行業有旅游、其他服務行業等。從總體來看,傳統服務行業在出口創匯中的作用有所降低,而與國際產業轉移和外包活動相關的服務項目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某些行業表現出進出口同時增加的特點,這說明服務業的產業內貿易的特征開始凸現,國際服務分工的細化的趨勢日益明顯。
二、我國主要對外服務行業國際競爭力分析
我國服務貿易結構不均衡的特征說明不同的服務行業具有不同的國際競爭力,國內服務貿易企業在面對國際大型跨國公司競爭壓力時,如何正確分析目前的競爭力狀況,探尋合適的競爭途徑,如何盡量減少我國服務市場所受的沖擊等,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思考。本文使用比較優勢指數對我國各服務行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了客觀分析。
比較優勢指數,即一國某一產業或產品的凈出口總額與進出口總額之比,國外學者稱之為可比凈出口指數(Normalized Trade Balance,NTB)。它是一個剔除了各國通貨膨脹等宏觀總量方面波動的影響,也排除了因國家大小不同而出現的國際間數據的不可比較性,因此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之間,比較優勢指數具有相當的可比性。該指標的理論值域為[-1,1],在值域內,競爭力單調遞增,越接近1,表明該國該產業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越強。該指標的計算式為:
其中,CAij代表i國j商品的比較優勢指數,Xij代表i國j商品的出口總額,Mij代表i國j商品的進口總額。
通過計算和分析我國主要服務行業的比較優勢指數,可以看出我國服務業內部發展呈現出不均衡特點,優勢集中在簡單勞動密集型和自然資源密集型行業,并且這種優勢表現出下滑的趨勢。

從1997—2005年間我國服務業內各行業的比較優勢指數(表2)可以看到,在考查期間內,只有旅游和其他商業服務是我國持續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除了旅游在1997年以指數為-0.09和其他商業服務在1999年為-0.18外,其他年份均為正值,旅游平均CA指數值為0.13,標準差為002,其他商業服務的平均CA值為0.15,標準差為0.09,說明旅游產業的競爭優勢比較穩定,其他商業服務的穩定性差一些,但基本上能夠維持一定程度的優勢。旅游業的優勢原因在于我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文化悠久,地大物博,具有持續吸引外國游客的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加之旅游業本身并不涉及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等敏感領域,因此,旅游業的開放受到了較少的限制和壟斷,在國際上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也印證了比較優勢理論在服務業的相對適用性判斷。但我們還要清醒的看到,我國旅游業的出口收入每年只有兩百億左右,出口總額與我國豐富的旅游資源并不相稱,主要原因在于旅游資源的開發還顯粗放。
除了旅游業之外,通訊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這兩項的CA指數大多為正值,但這兩個行業競爭優勢的取得來源于國家壟斷,是國家出于國家安全以及經濟安全的考慮對其進行壟斷經營而獲得的。隨著入世承諾的逐步分期兌現,這兩個部門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步喪失,2005年這兩個行業的指數就分別下降為一0.11和0.06,正是對實際競爭能力的數值回歸的一種表現。由于通訊服務和計算機信息服務屬于資本和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產業,我國在這方面并不具有比較優勢。
我國在其他幾個服務行業幾乎都處于競爭劣勢,在考察期內的CA指數值大都為負值。其中,運輸和建筑一向被認為屬于勞動密集型的行業,但其CA指數也基本為負值。保險和金融服務,尤其是保險服務,競爭劣勢明顯,基本上CA指數都是負數狀態,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開展現代意義上的金融保險服務的時間比較短,相關的人力資本和專業技術的積累不夠完善,加之長期以來金融保險業的國家壟斷,行業集中度極高,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這兩個行業的加快發展。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費的競爭劣勢比較嚴重,一直穩定維持在-0.8到-0.9之間,多年不見好轉,這一結果反映了我國科技體制對科研開發活動的制約,導致我國科研成果及其商業轉化率的低下。咨詢服務的劣勢是因為我國咨詢業發展滯后,電影、音像的逆差劣勢則是由西方個人自由主義文化的巨大沖擊以及我國本土文化開發的不夠而造成的。
三、我國對外服務貿易結構的成因分析
首先,服務業內部結構發展不平衡導致服務貿易結構不平衡。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服務業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較低,目前美國服務業占全國GDP80%以上,而由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強調工業化發展戰略,對服務業發展重視不夠,我國服務貿易占整個國民生產總值比重始終在30%~35%之間徘徊,而且發展較為滯后的服務業導致我國服務業貢獻率也較低,貢獻率僅在30%左右。相對制造業的發展水平,我國的服務業發展顯得嚴重滯后。
其次,高等要素供給不足,人才匱乏,科技落后導致我國服務貿易過分依賴自然稟賦的較低級出口結構。我國在初級生產要素、需求條件上有較好的先天優勢,但在高級生產要素上處于不利地位。作為發展中的國家,我國的勞動密集型服務業以及某些天然資源比較充足的行業如旅游業在國際競爭中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
我國旅游業的優勢原因在于我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具有持續吸引外國游客的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但是在經濟全球化及科技的飛速發展的推動下,現代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對高新技術的應用、研究、開發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盡管對低端生產要素的使用對我國的服務貿易發展仍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我國目前過分依賴于自然稟賦的出口結構是相當脆弱的,如果我國服務業不注重高新技術的開發,現有的比較優勢就會喪失殆盡,因此要改變服務貿易中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比重偏低的狀況。
我國高等要素供給不足,影響了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業的發展,如保險,金融,廣告宣傳,咨詢等,而如果我國高等要素供給始終是這種狀況,則服務貿易結構就得不到優化升級,并將一直處于勞動密集型服務出口的低水平上。
第三,一些服務行業擁有壟斷權力因此造成效率低下,以至于沒有足夠的能力參與世界服務市場競爭,如長期在政府保護下的銀行業,電信業等。同時政府在法律法規方面的建設力度不夠,沒能有重點地發展比較優勢產業和保護幼稚服務產業,體制需要進一步創新。
壟斷導致服務業的市場準入限制過多、服務業投資基本上以國有投資為主、多數服務產品的價格由政府制定和管理,從而阻礙了專業化分工協作,使生產要素不能有效合理流動,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難以發揮。在服務業的一些關鍵領域,通常也是行政壟斷勢力強大的地方。長期的壟斷地位阻礙了這些服務行業的成長和競爭能力的提升,也直接導致了現有的服務貿易結構并沒有真實反映我國服務行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四、優化我國服務貿易結構的政策建議
第一,全面發展服務業。服務業的全面快速發展是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的保證,也是服務貿易結構優化的基礎。我國服務業以及服務業內部結構平衡發展對我國服務貿易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服務業部門如電信、銀行、保險等,具有很強的壟斷性,不僅破壞了正常的公平競爭秩序,而且導致服務業創新不足、效率低下和競爭力缺乏。這些行業也是我國加入WTO談判中,主要締約方要求我國開放呼聲最高的部門。在這種條件下,服務業的大幅度開放和外資的大規模進入勢必對國內服務業造成嚴重沖擊。因此,在服務業全面對外開放的同時,必須實行對內開放,降低國內市場的壟斷程度,允許國內有條件企業投資這些行業,通過充分的國內競爭來鼓勵創新,提高國內企業的效率和國際競爭力,為我國服務業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創造條件。
第二、大力培育高等、專業要素,促進人力資本積累。完成這一目標的重點是健全高級要素培育機制,消除服務貿易要素生成過程中的諸多制度制約因素。我國目前的人力資本現狀難以適應國際服務貿易競爭新格局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人力資本素質偏低、人才流失嚴重、人力資本投資不足、科技投入不足以及利用率低下等幾個方面。
隨著我國經濟規模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政府完全有能力也必須全力以赴地增加教育、科研投入,尤其是對高新技術項目的投入。同時還應建立和完善相互配套的科研評估與檢測機制,提高開發、研究質量,保證優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第三,加強服務貿易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國民經濟各產業是鏈狀結構、互相影響的。要優化我國的服務貿易結構,就必須加強產業鏈的連鎖作用,抓好服務貿易相關及輔助行業的發展。通過優勢產業來帶動劣勢產業,從而推動服務貿易的全面發展。
就服務業內部各行業而言,相互作用的關系顯而易見。例如銀行業可以為其他各行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其他各行業的盈利也將為銀行業注入更多的資金:航空、鐵路等新路線的開辟以及提速,將為居民旅游帶來更多的便利,同時擴大旅游范圍,從而促進旅游業的發展等。類似的連鎖效應將帶動整個服務業水平的提高。
第四,充分發揮我國服務貿易比較優勢資源。積極融入國際分工。一直以來,我國傳統服務非比重過大,提供服務的能力十分有限。WTO服務貿易總協定提出了140多種服務產品,我國只能提供其中的40種,在許多服務領域仍處于缺位狀態。這種服務業發展在結構上的失衡急需得到優化和調整。遵循比較優勢原理,我們的優化策略是:以勞動密集型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為起點,繼續深化傳統服務項目的發展,同時重點培育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金融、信息、教育、文化以及社區服務等資本知識密集型服務。對于某些完全由信息網絡和管理網絡所支撐的新興服務業,我們不具備比較優勢,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對其進行大量投入以獲得競爭力,但必須制定相關措施,重視并促進新興服務業的發展,發揮其帶動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走國際化道路的作用。
最后,充分發揮政府在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與結構優化中的作用,提高對服務貿易的管理水平。我國政府要加大對國際服務貿易企業尤其是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企業的政策傾斜與扶持力度,完善財政,信貸等優惠措施,輔之以積極的產業政策,尤其是在體制上、政策上積極鼓勵支持我國服務業通過商業存在方式進行服務貿易,培育我國服務業在商業存在貿易方式方面的比較優勢,進而優化我國服務貿易結構并提高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