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時期,湖北面臨國內外產業轉移的難得機遇。如何承接國內外的產業轉移?特別是如何利用好外資,讀加快湖北在中部地區的率先崛起十分關鍵。過去20多年,東部地區利用外資的實踐,有值得學習的經驗,但更重要的是要吸取其教訓。我們不能再走東部沿海的引資線路,而必須加快實現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引資思路創新,走出一條把引資優化與產業優化緊密結合起來的發展之路。
為什么不能再走東部沿海的引資線路
10年、20年前,如果說湖北省未能成為國際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一塊熱土而有所遺憾的話,那么,再用10年、20年硬要按照東部模式把湖北省打造成承接傳統制造業轉移的密集區,或者說走東部的老路,那就大錯特錯了。為什么我們不能再走東部沿海的引資線路?原因可以說出很多,歸根結底是國內外產業轉移的大環境發生了變化,老路不能走,也走不通。主要理由我們可以列舉以下幾點:
第一,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與以往的外資進入有顯著不同的特點。當前,以現代服務業及高端制造、研發環節轉移為主的新一輪世界產業結構調整正在興起。進入新世紀以來,外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與以往的外資進入相比有了明顯的改變一是投資主體從港臺中小企業為主轉向海外跨國公司的進入為主;二是投資項目從一般加工組裝項目轉向基地型項目;三是投資規模從小型分散投資轉向組團投資:四是投資方法從辦中外合資企業為主轉向辦獨資企業或兼并當地企業方式進入;五是投資產業從主要集中投資制造業領域開始轉向服務業及高端制造等領域。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特點及其帶來的變化,對湖北實現高起點上的產業發展和引資目標,可以說是天賜良機。如果我們盲目地重走東部沿海的引資老路,就將不可避免地喪失這一新的發展機遇。
第二、東部沿海的引資模式已對其產業結構優化帶來明顯的阻力。在東部沿海一些地方,發展加工貿易一直是其主要的引資方式,或者說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引資模式。如廣東省2004年的加工貿易進出口額仍然占到全省進出口額的70%左右。由于東部沿海經濟依托外需市場,長期鼓勵發展這種引資模式,對當地產業發展帶來了諸多問題,具體包括:(1)因為加工貿易的產品技術和市場控制在外商手里,使其產業發展一直趨于低級化,或者說處在國際分工的產業低端; (2)致使外國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產業大量流入東部,使其資源與環境壓力日益突出,限制了新興產業的落地生根;(3)造成區域內制造業結構趨同化,如長三角地區的工業構同率達到90%,對其產業升級和經濟一體化發展十分不利。湖北經濟當前亟需大力推動產業升級,如果我們照搬東部沿海的引資模式,那得到的將不是外部的推動力,而只會形成湖北產業優化的阻力。
第三,中部承接沿海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缺少市場動力。“十五”計劃之前,中部~些地方政府積極推動沿海加工貿易產業向中部轉移,以吸引外商向內地投資,但時至今日并沒有出現成規模的加工貿易搬遷轉移。比如,湖北省2005年的加工貿易出口額只有9.43億美元,而且2003年至2005年在全國加工貿易出口中所占比重連續三年下滑。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市場動力。產業轉移并不是簡單地把工廠從沿海搬到中部,其實質是市場轉移。現在東部愿意轉移的加工貿易產業,實際上都是一些被迫要退出市場的、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服裝、輕工玩具、塑料用品、家用電器等,這些產業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本來就靠低價銷售,缺乏品牌競爭力,而在國內市場上又呈現飽和競爭狀態,不論內資、外資企業都肯定不愿意去承接這種沒有市場的產業轉移,尤其是在進一步市場化條件下,湖北是否有必要按照東部的引資線路去復制沿海的加工貿易產業模式?政府可以引導,但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市場的推動力。
第四,西部大開發中出現的產業轉移教訓必須吸取。在西部大開發中,除了國家投入巨資建設基礎設施外,當地政府也推出各項優惠政策,以吸引東部企業和外資企業進軍西部,實現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但結果令人遺憾,西部近10年來不但產業優化沒有實現,而且形成了高能耗、高污染為特色的產業結構。比如,青海、新疆、甘肅、西藏、內蒙和寧夏的高能耗產業均占工業的70%以上,西部變成了高能耗產業發展的“樂園”。造成這一結果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西部一些企業和當地政府緊緊抓住“資源”這根“救命稻草”,走的卻是一條“賤賣資源”的招商之路;二是一些東部難以容納的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則借“開發西部”之名和被當地各項優惠政策吸引而紛紛搬遷西部。出現這樣的產業轉移,教訓十分深刻。我們提出不走東部沿海的引資老路,其中就包括要防止把東部不能容納的高能耗、高污染企業或項目,在所謂“產業轉移”的幌子下挺進中部,或者落戶湖北。
加快湖北產業發展需要有引資新思路
不走東部沿海的引資線路,就必須加快創新湖北產業發展的引資思路,如何創新々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子?這不單是一個理論問題,更需要實踐。我們認為,要創新湖北的引資思路,首先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克服引資工作中的盲目性、片面性、隨意性,把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放在優先位置。
究竟應該如何推進湖北產業發展引資思路的創新?從總體來說,我們需要牢牢把握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根據湖北產業發展的目標需要,通過不斷優化利用外資結構,以加快湖北經濟的調整與產業結構的升級。這是一條總的思路。我們要按照這一基本思路和原則,在引資的各個環節上實行思路創新。具體來說,至少應該有五個方面創新:
1、引資內容創新:由主要吸收外國資金向稀缺資本要素轉變。引進外資實際上包括了資金、技術、品牌、人才、管理和經營方法等各種資本要素。過去的20多年里,東部沿海的招商引資,更多的是看重其資金功能,有不少地方引進的只有資金或劃作資金投入的低水平設備,這在早期國內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是有必要的,但現在國內資金供應已十分充裕,外資作為資金補充的功能已經明顯下降,我們必須轉變思路,實現由主要吸引外國資金向稀缺資本要素轉變。也就是說,湖北的引資需要更多地注重吸收資本的技術、品牌、人才、管理和營銷經驗等稀缺要素,尤其要把著重點更多地放在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進上,放在制約湖北經濟發展的瓶頸產業以及產業鏈中研發、設計、品牌和關鍵設備技術的引進上。只有堅持以技術為導向的引資思路,才會真正地提高湖北利用外資的質量。
2、引資領域創新:由重點投資制造業領域向現代服務業轉變。湖北是一個工業大省,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工業制造領域吸引外資肯定還要占大頭。這里說的轉變,不是要退出制造業領域而只投資服務業,它強調的是不能再像東部沿海過去引資那樣,長期停滯在制造業低端領域。我們要有“跳出工業抓工業”的思路,要通過吸引外資加速湖北工業制造向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進程。推進引資領域創新主要體現在:(1)引資重點要加快由制造業低端向中、高端領域轉移,向生產制造的上、下游產業領域擴張。(2)加快制造業領域中生產性服務業的引資,推動為生產服務的研發、供應、品牌、營銷和金融等產業環節的要素集中,培育一大批以生產性服務為主的專業公司。比如,東風汽車公司與雪鐵龍集團合資建立汽車工業金融公司就代表了這一發展方向。(3)加大對國際服務業外包的引資力度,使之成為湖北引資的新亮點,尤其像武漢這樣的大城市,更要在承接國外服務業外包的國際競爭中搶占有利位置,率先把武漢建成承接跨國公司服務業外包的重要基礎。
3、引資途徑創新:由鼓勵外商綠地投資向引進外國戰略投資者轉變。過去外商投資規模小,多采取中外合資建廠的方式,而現在跨國公司已成為外商在華投資主體,除了在某些技術優勢領域獨資建廠外,更多地將采取收購兼并的投資方式進入。我們必須適應外商投資的新變化,不能為了引資而引資,不能再鼓勵外商投資高消耗、高污染領域。今后應該更多地引進外國戰略投資者,或者推進戰略引資,創新外資進入的新途徑。主要包括:(1)鼓勵跨國公司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或收購兼并省內國有企業股份,投資民營高新技術企業,以加快產業的技術升級,(2)鼓勵跨國公司在湖北投資建立公司或地區總部、技術研發中心、市場營銷中心、跨國采購中心等,以引入跨國公司的技術、品牌、管理和市場渠道,(3)外國有些公司有技術,有開發能力,但沒有市場,而我們往往是有市場沒有技術,可以通過相互投資,或兼并外國公司,開辟引資新渠道。我們要通過引資途徑創新,引導國際資本與國內產業資本實行更有效融合。
4、引資手段創新:由只重視引進技術向消化、吸收和創新技術轉變。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是要引進技術,但是,不論引進技術還是購買先進技術,都需要重視消化、吸收與再創新,而不能盲目搞技術移植或“拿來主義”。沒有消化、吸收,沒有創新,引進技術后就難以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性,容易成為外國技術的附庸。所以,我們必須改變過去引資中“重引進、輕消化”的觀點,把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作為引資、用資的重要手段。具體來說,一要加大企業對引進技術的第二次投入,把吸收、消化外來技術放在比引進技術更重要的位置:二要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開發新的專利技術,掌握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三要開展與跨國公司對引進項目的合作研發,共創新一代技術成果,實現雙贏。只有加快引資手段的創新,才會真正實現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
加快湖北產業發展需要有引資新策略
當前,在如何迎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途徑或策略上,我們面臨兩種選擇;一是移植東部沿海過去實行的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引資策略,用低成本、低門檻吸引外商投資及產業轉移;二是加快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為核心的引資策略,在高起點、高效益上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
顯然,要加快實現湖北崛起的產業發展目標,我們只能而且必須選擇第二種途徑和策略。具體來說,就是要加快打造好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五大承接點:即大市場、大產業、大企業、大工程、大園區。這也是湖北引資模式創新的基本著力點。我們要通過不斷強化這五大承接點的引資功能,以達到我們預期的引資目標。
1、大市場。市場是整合國內外資源的基礎,更是吸引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的主要推動力。實踐表明,市場開放度越大,吸引外資的效果會越好,引進技術的程度會越高。早在上世紀80年代,湖北武漢就提出過“兩通”起飛的戰略,后來收效甚微,主要是市場的開放度太低。比如,號稱“中國第一街”的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就遠不及義烏小商品市場的開放度,如今義烏小商品城每天都活躍著120個國家的6000多商人,這里不僅萬商云集,而且吸引來國內外大量投資。所以,當前湖北要搞好招商引資,最關鍵的是要堅持“開放先導戰略”,加快打造或建立一個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擁有強勢競爭力和輻射力的大市場,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其中,最重要的切入點還是要依托湖北武漢大交通、大流通的基礎與優勢,努力拓展現代物流大市場。我們要盡可能地引進國際大型的現代物流公司,搭建起國際化的現代物流平臺,并以此承接國內外大量產業資本的轉移或匯入。
2、大產業。主要指拉長產業鏈,擴大產業集群規模,提升產業的集中度與競爭力。尤其在一些制造業領域,推進產業集群建設,是做大做強產業的重要途徑,又是接受產業轉移的有效載體。比如,目前我國浙江、廣東、江蘇、山東四省構建的紡織產業集群,已占到全國紡織總產值的73%。總出口額的70%、總利潤額的87%。要實現紡織產業向中部轉移,就必須采取產業集群化的發展模式,靠零打碎敲是無濟于事的。湖北紡織業雖說是其主導產業之一,但紡織產業集群還屬于低成本型集群,產品檔次較低,難以進入高價值市場。為此,我們要加快紡織技術創新,推動紡織產業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創新型轉變,推動企業由OEM方式向0DM方式轉變,走多品種、小批量、高質量的道路。特別是要加快發展具有特色優勢的苧麻紡織業,在推進產業集群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吸引國內外關鍵性企業的進入,甚至吸引跨國公司在集群內設立研發中心,搭建行業內高水平的技術支撐平臺,強化產業集群的自我創新能力。我們要通過發展產業集群的方式吸引外資,帶動起一個產業,延伸一條產業鏈,擴展為一片產業群,構建一個產業基地,使之成為湖北有效吸引外資和接受國內外產業轉移的重要支點。
3、大企業。市場競爭的主體是企業,國家在經濟領域的競爭優勢一般要通過企業的競爭優勢來體現。迄今為止,尚未看到哪個國家未擁有強大的公司,能在全球經濟中占先的。對于湖北省來說,如果我們不能打造出擁有競爭優勢的大企業,就不能擁有吸引外資的有效載體,就只能靠出賣資源或在低層次上利用外資,那是非常危險的。湖北省是國家的老工業基礎,國有企業較多,我們要通過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為同行業的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源盡可能地向有競爭力和控制力的大企業集中,并樹立主業的技術優勢,發展自主品牌,只有在做大做強企業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在更高層次上去吸引外資。比如,東風汽車集團的利用外資就是湖北的一個亮點,它通過產權資源的不斷整合,先后與雪鐵龍、PSA、日產、本田、起亞等眾多跨國汽車公司實行多元的國際合資合作,推進聯合技術開發與自主技術開發的結合、中外聯合品牌與自主東風品牌的結合,去年銷售額已達1000億元左右,并已踏入國際汽車市場。我們要推廣“東風模式”,把湖北國有企業的體制改革與吸引外資結合起來,特別是要加快武鋼、武船、武重、武鍋等大企業的引資步伐,包括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或股權收購、重組等,使之盡快成為推動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點。
4、大工程。“十一五”時期,湖北僅汽車行業規劃的項目為281個,投資548億元,而且國家還有一些重大工程項目安排在湖北,我們要利用國家重點投資或批準投資的大工程,通過政府招標的方式,吸引國內外有競爭力的大公司參與工程建設或設備投標,引進國外先進裝備的設計和制造技術。比如,三峽工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建三峽之前,我國在超大型水輪發電機的設計與制造技術方面是一塊空白,三峽左岸電站14臺機組實行國際招標時,我國政府要求來投標的跨國公司必須拉一個中方的制造企業作為合作伙伴,必須有一臺發電機組全部由中方企業制造,實行軟、硬技術一攬子的轉讓方式。結果,當左岸機組全部發電之前,中方就已經完全掌握了超大水輪發電機的設計與制造技術:而在三峽右岸電站12臺機組進行招標時,國內企業不僅中標了8臺,而且已經把自己設計和制造的超大型水輪發電及相關技術設備出口到國外。我們也應該以重大工程為依托,通過對工程中引進的關鍵技術和裝備進行消化、吸收與再創新,加快推進湖北某些領域的關鍵裝備開發,包括轎車生產設備、大型激光制造設備、集成電路生產設備、高速軌道交通設備、大型船舶工程設備、高效清潔發電設備等等,均可仿效“三峽模式”。通過大工程的招標引資,既可以使大型工程建設成為高水平引資的重要載體,又可以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大突破。
總之,我們至少要從以上四個方面努力,在更高的競爭層面上去打造湖北產業引資的承接點,并使之轉化為湖北產業結構升級的增長點,從而逐步形成高質、高效的湖北產業引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