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會議已于5月2 3日在華盛頓落幕,并取得成功。在此之前,中美經貿領域可謂“由雨欲來風滿樓”,烏云密布:今年2月2日,美國就宣稱已對中國在鋼鐵、木制品、資訊技術領域的出口補貼向WTO提起了申訴:3月30日,美國又宣布對中國生產的銅版紙征收高額懲罰性關稅,一改2 3年來不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實施反補貼法的貿易政策:4月9日,美國接著又就知識產權的兩個問題向世貿組織狀告中國;與此同時,美國國會少數議員更是不依不饒,要就人民幣匯率問題通過一項制裁中國的法案。中美貿易戰,似乎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
在中美貿易30多年的歷史中,中美只在1983年打過一次貿易戰,最終是以美國的妥協而結束。現在中美之間的經貿關系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規模最大且最為復雜的雙邊關系。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從2002年起的5年間兩國貿易年均增長達到27.2%,堪稱世界之最。中美貿易額2003年突破71000億美元大關,2005年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2007年有望突破3000億美元大關。
事實上,中美在經濟上已經形成利害與共的、深度的相互依存關系。中美兩國互為對方第二大貿易伙伴,誰也離不開誰,兩國經貿關系狀況對兩國經濟全局和長遠的發展可謂利益攸關,這已成為雙方的共識。如果中美之間再度爆發貿易戰,對誰都不會有好處,誰也不會成為贏家。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會因中美貿易戰而大受傷害。
這些年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借口是中美貿易失衡。按照美方的統計,2006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達到2325億美元,占到美國對外貿易逆差的34%,而美方則堅持認為人民幣幣值被低估,是造成美對華巨額逆差的根源。其實,美國出現的貿易赤字,是美國人自己弄出來的,與人民幣匯率無關。美國貿易為什么失衡?為什么出現巨額逆差?主要是儲蓄率下降。近3年來,美國國民儲蓄率僅僅維持在1%的低水平,這使得美國不得不走上一條貿易赤字的道路,美國政治家們不愿意面對這一事實,于是就把中美貿易失衡歸罪于中國匯率問題,這種做法很不明智。
我們知道,中美貿易不平衡并不代表利益不平衡,看起來順差在中國,實際上利益在美國。據摩根斯坦利的報告披露,過去10年里,中國僅輸美商品就使美國消費者節省了6000多億美元,這對美國穩定市場、減步通賬壓力起了很大作用。所以,有人認為美國才是真正的受益方,美國擁有的只是“無淚的逆差”。
現在,美國過分關注人民幣匯率問題,應該說是瞄準了一個錯誤的目標。美國前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也認為,即使人民幣大幅度升值,美國對外貿易的巨額逆差也降不下來,因為美國消費者購買外國商品的數量不會減少,只不過消費者要花更多的美元而已,到頭來吃虧的是美國消費者。顯然,要改變美國的貿易失衡,關鍵是要調整美國自己的政策,人民幣升值再多也幫不了美國。
中美戰略對話機制是一項富有建設性的創新,也為避免中美貿易戰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和機會。正如吳儀副總理所說,對話總比對抗好。雙方只要從戰略的高度、長遠的利益去謀劃中美貿易發展,做到彼此妥協、相互讓步、減少摩擦、互利雙贏,就一定能彌合分歧,避免一切可能觸發的貿易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