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13日,加拿大邊境服務署宣布對我國出口的戶外燒烤架發起反補貼調查;2007年2月2日,美國貿易代表施瓦布宣布,美國已向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就中國的禁止性補貼提起訴訟。2006年11月21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我國出口的銅版紙發起反補貼調查,并于2007年3月30日作出征收臨時反補貼稅的初裁。種種跡象表明,作為三大貿易救濟措施之一的“反補貼”,很可能成為繼“反傾銷”之后影響我國產品出口的又一道貿易壁壘。
一、我國出口產品遭受國外反補貼調查的概況
自2004年4月13日加拿大對我國出口的戶外燒烤架首次發起反補貼調查以來,截止到2007年3月我國出口產品已經遭遇5起反補貼調查(見表1)。從涉案產品來看,均為制成品:從案件裁決情況來看,初裁中被裁定征收反補貼稅的比例非常高,已裁決的5起中有4起。被裁定征收反補貼稅的分別是緊固件、復合地板、銅制管件和銅版紙。戶外燒烤架因計算后的補貼額為1.4%(根據加拿大《特別進口措施法》可忽略不計)而被加拿大調查機關終止了反補貼調查:從調查發起國來看,均為發達國家。

二、國外反補貼調查對我國的影響
補貼通常是政府的一項政策或措施,因此反補貼調查比反傾銷調查更具危害性。
(一)削弱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基于反補貼的復雜性,企業遭遇反補貼調查后,應訴困難。一是面臨繁瑣的問卷調查,很難在規定的時間內收集到應訴所需的信息;二是應訴必須要支付高額的訴訟費用,被訴企業尤其是規模不大的企業難以承擔。一旦被裁定補貼成立,進口國將根據補貼數額征收不超過五年的反補貼稅,被訴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將被削弱。而企業如果不應訴,則很有可能被征收高額的反補貼稅。例如,在復合地板反補貼案中,2005年5月17日,加拿大邊境服務署對原產于中國的復合地板作出反補貼終裁,8家應訴企業被裁定存在0%~8.7%的補貼量,而其他未應訴企業則被裁定存在9.2%的補貼量。
(二)波及整個產業鏈,影響面廣
反補貼調查不僅涉及企業,而且影響整個產業鏈乃至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與反傾銷案件之間互不適用不同,反補貼打擊的目標往往涉及政府補貼對象的下游企業甚至整個產業鏈。例如,電力、能源等基礎生產資料的特定補貼,有可能涉及特定一家或數家鋼鐵廠及其下游廠家。而且,只要有一個案件成立,證據就會被用到其它產品上,使出口全部受阻。以加拿大對我國發起的首起反補貼調查——燒烤架反補貼案為例,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及湖南等地的20余家企業接受了加拿大邊境服務署有關鋼制緊固件的反補貼調查,調查內容包括9項,分別為經濟特區的鼓勵措施、根據出口實績和雇傭普通員工的情況提供的補助、優惠貸款、政府提供的貸款擔保、所得稅抵免和所得稅的減免、生產投八的關稅及其他稅款減免、土地使用費用的減征、從國有企業購買產品的補貼及其他補貼項目,可謂影響甚眾。
(三)挑戰政府的產業政策
反補貼調查會使我國現行的經濟政策面臨挑戰。長期以來,補貼與稅收優惠是我國產業政策的重要內容,是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由于補貼是一種政府行為,反補貼調查的主體是政府行為,因此,我國政府對經濟的調控手段將受到很大限制。為減少他國的反補貼調查,我國政府可能按照國外所設定的市場經濟標準自動減少對產業的扶持、自動減少國有企業,這不僅會影響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和總體經濟計劃,而且會影響到國家發展戰略的制定。
三、我國出口產品遭受國外反補貼調查的原因分析
(一)快速增長的對外貿易及過于集中的出口市場
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2001年至2006年,進口貿易、出口貿易均快速增長,且一直保有順差。其中,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速度為24.85%,出口貿易年均增長速度為25.78%,進口貿易年均增長速度為23.82%,貿易順差年均增長速度為54.8%。此外,我國的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如2006年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占我國出口總額的39.8%,如果加上通過香港轉口的部分,比例更高,且對它們有大量的貿易順差,2006年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為1442.6億美元,對歐盟的貿易順差為916.6億美元。過多的貿易順差會引起逆差國的不滿,引發貿易摩擦,對我國出口產品采取包括反補貼在內的貿易救濟措施。
(二)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增多
自2004年4月新西蘭第一個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以來,截至2006年11月,全球已有64個國家相繼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其中,在對中國發起過反傾銷調查的31個國家和地區中,已有21個國家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因此,隨著承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的不斷增多,采用歧視性“替代國”的反傾銷措施必將逐漸淡出歷史舞臺,而針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的反補貼調查則會逐漸增多。因為根據WTO的《補貼與反補貼協定》,反補貼法不適用于非市場經濟國家,隨著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被越來越多成員方所承認,WTO各成員利用反補貼措施限制中國出口的做法必將增多。
(三)一些發達國家修改反補貼法規
2004年4月,加拿大對《特別進口措施法》第20節有關非市場經濟的有關問題進行修改,允許將反補貼法適用于像中國這樣的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只要特定案件所涉及的被調查產業符合“市場經濟導向”標準,而不必把整體上承認市場經濟地位和征收反補貼稅嚴格地“捆綁”在一起。同月,我出口產品就遭遇了由加拿大發起的反補貼調查。事實上,現有的幾宗加拿大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反補貼稅征收案件都是基于“行業市場導向”的認定。2005年7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美國貿易權利法案》,要求將反補貼法適用于所有的WTO成員,而不論其是否被承認為“市場經濟國家”。2007年3月30B,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進口銅版紙適用反補貼法,該決定改變了23年來美國不對“非市場經濟國家”適用反補貼法的政策。歐盟也開始投入力量,研討對“非市場經濟”國家發起反補貼調查的可行性。
(四)國內地方政府的某些優惠政策與WTO規則及我國入世承諾不符
八世后,根據WTO規則及八世承諾我國對補貼制度進行了清理和修改,但仍存在一些差距。比如:我國承諾加入WTO后立即取消《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第3條范圍內的所有補貼以及對國有企業的補貼,并且以后將所有補貼逐步調整到完全符合《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增長、解決就業等因素考慮,通過地價、信貸、稅收、電價、運價等措施,對很多中國產品(包括外資企業產品)都給予了一定程度的補貼:另外,對一些進口替代型企業所給予的特殊稅收減免優惠及財政資助,實質上也構成了進口替代補貼。諸如此類的地方政府優惠政策為其他國家企業提出反補貼訴訟制造了口舌。
四、應對國外反補貼調查的對策分析
(一)加強對補貼與反補貼規則的學習和研究
由于我國補貼與反補貼人才匱乏,對補貼與反補貼規則的研究非常欠缺,關于補貼與反補貼知識的普及宣傳還很不夠,不論是各級政府還是企業對反補貼規則都不夠熟悉。因此,各級政府部門和企業應對相關補貼與反補貼的規則和法律知識進行全面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包括WTO的《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和有關國家的反補貼法律法規。此外,各級政府部門和企業還應及時搜集國外反補貼調查的動態及補貼信息,加強對國外應對反補貼調查典型案例的研究,積累應對反補貼調查的經驗。
(二)加快調整國內補貼政策,完善補貼立法
長期以來,我國各級政府采用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手段來推動投資和貿易的發展,這極易招致國外反補貼調查。因此,首先,要全面清理各級政府的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劃分出哪些是禁止性補貼(“紅燈”補貼),哪些是可訴性補貼(“黃燈”補貼)和不可訴補貼(“綠燈”補貼)。其次,要對補貼政策進行調整,逐步取消禁止性補貼(“紅燈”補貼),如出口補貼和進口替代補貼:增加WTO協議所允許的補貼制度,即不可訴補貼(“綠燈”補貼),如科研與開發補貼、對落后地區的補貼和有關環境保護的補貼;把握可訴性補貼(“黃燈”補貼)的數量及形式,力求將從價補貼率控制在5%以內。再次,要改變稅收優惠方式,變直接優惠方式為間接優惠方式。最后,進一步強化對補貼資金的管理,建立健全補貼資金使用監督制度。總之,調整后的國內補貼政策,要既有利于應對國外的反補貼調查,又有利于我國企業長遠利益的維護及國民經濟的持續安全發展。
(三)建立補貼與反補貼預警機制
一旦進口國發起反補貼調查,給予政府和企業準備答卷、提供資料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即使申請延期,也未必能在限定的時間內拿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因此,建立預警機制就顯得尤為必要。預警機制不僅包括對本國相關產業市場狀況的監測,還包括對進口國相關產業市場狀況的監測。通過對重點行業、重點產品、重點國家(地區)市場狀況變化的監測、整理和分析,建立預警模型,國內企業才能實現快速反應,實現反補貼應訴工作的前置化,有效保護我國產業安全。在反補貼應訴中,預警機制可大大節約企業應訴時收集資料和填寫答卷的時間。
(四)企業要積極應對,制定正確策略
2007年1月18日,加拿大邊境服務署對銅制管件反傾銷和反補貼案作出終裁,裁定原產于中國的銅管件存在傾銷和補貼:樂清天力管件公司和諸暨浩海空調器制造有限公司的傾銷及補貼幅度均為0,其他未應訴和不合作企業的傾銷幅度為37%~242%,補貼額為17.73元/千克。事實證明企業在應對國外的反補貼調查時制定正確的策略,積極應訴,是完全能夠有所作為的,甚至能在反補貼調查后取得相對競爭優勢。首先,國內企業應收集關于國內存在的補貼以及企業接受補貼的所有情況,防患于未然。其次,在國外已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反補貼調查的情況下,涉案企業應根據自身的出口情況,快速作出決策,是否應訴。第三,確定了應訴策略后,要在公司內部組織一個由銷售、財務、生產各部門人員組成的應訴工作小組,備戰反補貼應訴:同時,及時聘請律師。第四,據理力爭,積極抗辯,積極提交調查問卷答卷和補充問卷的答卷,利用進口國法律規定的有關程序積極抗辯,爭取對自己最為有利的結果。第五,在律師的指導下,按照WTO的相關法律條款,全面、充分、認真地準備,應對調查機關的實地核查。最后,聯合進口國國內的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最終用戶等利益團體,共同抗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