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四庭向全國各仲裁理論和實務機構發出法民四(2006)第13號文,就人民法院受理當事人申請撤銷、不予執行我國仲裁機構做出的涉外仲裁裁決和申請拒絕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案件所作出的“法院裁定”,以及是否可以賦予當事人上訴權利的問題提出討論。而此前不久出臺的《仲裁法》司法解釋對于這個問題又未予規定,這固然給了仲裁理論與實務界充分討論、小心論證該問題的法律空間,但同時也給涉外仲裁的法律效力留下了灰色地帶。
一、現行涉外仲裁裁決制度的法律禁區
涉外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結論的法律效力問題,即指人民法院對于當事人申請撤銷、不予執行涉外仲裁裁決以及拒絕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所作出的法院裁定是否發生即時生效法律效力、是否允許當事人上訴(廣義上還包括抗訴、申訴)的問題。
目前,我國法院對涉外仲裁裁決進行司法審查的結論是以“法院裁定”這種唯一的形式發布的。這種“法院裁定”可否上訴的問題在我國現行法律以及相關司法解釋中可以找到明確的依據首先,在法律層面,《民訴法》第一百四十條已經對可以上訴的法院裁定劃定了明確的范圍,即不予受理裁定、管轄權異議裁定和駁回起訴裁定,其中并不包括不予執行涉外仲裁裁決的裁定以及撤銷、拒絕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裁定。其次,在司法解釋層面,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裁定撤銷仲裁裁決或駁回當事人申請后當事人能否上訴問題的批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當事人對人民法院撤銷仲裁裁決的裁定不服申請再審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問題的批復》、《關于當事人因對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裁定不服而申請再審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批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檢察院對撤銷仲裁裁決的民事裁定提起抗訴,人民法院應如何處理問題的批復》等文件的規定來看,這種“法院裁定”是具有即時生效的法律效力的,即不能上訴,不能申請再審,也不能抗訴。根據上述規定,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 對涉外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結論設置上訴權在我國的現有法律制度中是存在禁區的。
誠然,法律的規定本來就是源于生活而服務于生活的,如果現實社會確實呼喚舊制度的變革和新制度的誕生,法律也應當做出順應的調整,因而首要的問題是論證對涉外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結論設置上訴權的必要性,即從立法改革成本的角度進行考察,在此基礎上才有條件討論如何設置的問題。
二、對涉外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結論設置上訴權的理論和實踐解析
(一)有悖商事仲裁的基本特性和理念
對涉外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結論設置上訴程序,即在設置司法審查程序之外,再加一道“保險閘”。如此設計的初衷可能是善意而美好的,恕不知潛在的副作用卻使涉外仲裁裁決的法律效力處于不確定狀態,違背了商事仲裁基本理念。
1、仲裁的經濟性和效率性。
仲裁作為一種訴訟外糾紛解決方式在商事活動中得到廣泛運用,這并非偶然現象,解決糾紛的高效率和相對低的成本是當事人選擇仲裁的動因。仲裁解決爭議方便快捷的特點正好可以滿足商人們對時間與效率的追求。商事仲裁與訴訟相比在追求公平的同時更加追究效率,“一裁終局”是仲裁效益優勢的直接體現,正如施米托夫教授的精辟論述那樣,仲裁最大的好處在于取消了糾正司法錯誤的上訴程序,能盡快了結當事人之間的爭議,裁決終局性給當事人帶來的潛在利益比上訴程序帶來的利益大得多。而如果允許法院在司法監督的程序上再設置一層上訴程序,在事實上將造成“一裁二審”的情況,“無異于使仲裁程序從屬于法院程序,同仲裁的終局性相抵制”,這顯然有悖仲裁的效益價值。
2、仲裁的自愿性。仲裁實質上是解決爭議的一種合同制度,作為一項合同安排,仲裁應當受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支配,而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要求仲裁裁決必須是終局的,不應對裁決的正確與否進行過多的司法復審。只要仲裁程序符合自然正義的要求,當事人一般就準備接受仲裁員在法律或事實方面的錯誤裁決。
3、仲裁的法律服務性。商事仲裁不同于國家訴訟,是一項民間性的糾紛解決方式,它具有法律服務的性質。市場經濟競爭的特性內在地規范并約束了商事仲裁機構及其仲裁員本身。仲裁員之所以能夠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全憑當事人的選擇,這就為仲裁的公正性提供了內在保證,顯然,如果仲裁員在一次審理中表現出不公而令當事人不服的話,那他以后恐怕再也不會選擇這名仲裁員甚至該仲裁員所在的仲裁機構,倘若這樣的事情一再出現,勢必將影Ⅱ自到仲裁機構的生存,這就使得微觀的仲裁員和仲裁機構有了保持客觀公正的需要,而每一個仲裁員和仲裁機構的客觀公正也造就了宏觀的仲裁制度的公正性。
(二)可以預見的現實危害
法諺有謂:“遲到的公正不是公正”。通過設置上訴程序來糾正一審法院對于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的錯誤,從出發點來看無疑是好的,但是,設計者也不能忽視一點:實質的公平永遠只是追求的目標,而形式公平則是“看得到的”公平,能夠定爭止紛的也就是形式公平。設置一項上訴程序,能夠糾正一審的錯誤,使得裁決結果更接近于實質公平,這是未知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上訴程序的設置肯定會拉長爭議解決的時間,降低仲裁的經濟性和效率性,推遲公正來臨的時間。
1、司法審查結果的矛盾。實踐中由于現有法律對申請撤銷和申請不予執行規定的并行存在,已經出現了不同級別的法院針對當事人就同一仲裁裁決提出的撤銷申請與不予執行申請作出了相互矛盾的裁決,即根據現有的司法解釋規定,當事人向法院申請不予執行仲裁裁決之后,再向法院申請撤銷的,法院不予受理:反之則沒有規定,因此,實踐中在一些案件中,受理撤銷申請的法院裁定駁回,維持了仲裁裁決的效力:而受理不予執行申請的法院裁定支持,否定了同一個仲裁裁決的效力。因此,如果再賦予這兩種并行的對仲裁進行司法監督的法院程序之上設置上訴程序,將導致“從一個混亂的雙邊矛盾到另一個更加混亂的多邊矛盾”的局面,法院出現相互矛盾的裁決的可能性將會更大。
2、司法審查程序替代仲裁程序。在司法審查程序上設置上訴程序,加大了當事人在仲裁裁決作出之后可以提出異議的法律空間,將吸引當事人將注意力和法律資源集中到仲裁之后的司法程序中去。因為仲裁僅僅是“一審”,而到了法院程序之后還有“兩審”,上訴程序設置后可能還會有抗訴、再審和申訴,那里將變成仲裁當事人維護利益的“主戰場”。而這將導致兩個很嚴重的后果:一是敗訴方當事人可能濫用撤銷或不予執行的申請權,一個案件作出裁決之后,敗訴方當事人可以首先申請撤銷或不予執行,無論是否得到支持,他都可以上訴;反之,另一方當事人也可以上訴,一個仲裁案件的處理可能會經歷三個程序:仲裁程序——申請撤銷或不予執行——上訴程序,雙方當事人將為此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甚至比直接進行民事訴訟耗費的更多;二是商事仲裁—裁終局的優勢將蕩然無存、仲裁裁決的法律效力之確定性也將被徹底剝奪:長此以往,必將嚴重戕害中國仲裁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對于那些沒有政府背景支持,依靠服務獲取市場的仲裁機構更是如此。同時,也將對中國仲裁的國際形象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
三、善用報告制度,維護涉外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結論的法律效力
其實,為了盡量減少涉外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結論的錯誤,充分維護仲裁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最高人民法院早在1995年8月就建立了對涉外仲裁擠議效力認定、撤銷或不予執行涉外仲裁裁決和拒絕承認與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報告制度。根據該制度規定,對于法院認定涉外仲裁協議無效的案件、撤銷或不予執行涉外仲裁裁決的案件以及拒絕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案件,在作出裁定前須經逐級上報經所屬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批準,而對于相反的裁定則無須上報,受理法院有權做出終局裁定。十多年的實踐證明,該報告制度有效規范了對涉外仲裁協議、涉外仲裁裁決以及外國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體現了我國法院對涉外仲裁裁決及外國仲裁裁決傾向于支持的態度,在國際上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時至今日,最高法院發文征詢仲裁法律界,討論是否應當對涉外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結論設置上訴權,誠然是基于現實的考慮,其中主要是由于涉外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程序的啟動頻率大幅提高和隨之產生的收到不利裁定的當事人多有抱怨。但是,是否完全或者說主要是報告制度的作用不及上訴程序的原因呢?筆者以為在未經深入詳細考察和多方論證的基礎上貿然動議設置上訴權,是一種簡單的“換刀”心理,斷不可取。
筆者建議,在決定是否設置上訴程序這一問題之前,應充分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法院是否善用了報告制度。從建立報告制度的最高法院兩個“通知”的內容來看,其中并沒有規定報告的時限,因而由于法院在執行該報告制度時如果拖延時間,在實踐中造成當事人的多有抱怨也是極為正常的,但這不應成為設置上訴制度的理由。因為上訴制度與目前的報告制度在性質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否認了涉外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結論的法律效力,而后者則在秉著“支持仲裁”的基礎上審慎地維護著“一裁終局”的法律效力。因此,提高報告制度的運行效率,也不排除在一點的條件下對報告制度進行具體而微的調整,將是在現行制度的基礎上逐步解決最高院所提出問題的現實對策。
第二、我國仲裁機構作出的涉外仲裁裁決是否到了僅靠一審司法審查無法足以監督其公平、公正的程度了?在做出判斷之前,應首先就如下數據進行統計:我國目前所有仲裁機構所作出的涉外仲裁裁決遭到當事人申請不予執行、申請撤銷的案件數量及其在涉外仲裁裁決中占有的比例;當事人到我國申請承認與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案件數量;上述申請得到法院支持的比例等。
第三、按照我國目前法律規定,對涉外仲裁裁決和外國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主要是形式審查,審查的內容比較集中、判斷的標準比較簡單(《民訴法》第260條第1款),因此,針對這些顯而易見(相對于實體審查而言)的程序問題,法院究竟有沒有必要犧牲仲裁方便快捷的優勢、甚至貿著犧牲中國仲裁事業的奉獻而通過設置“上訴程序”來加強其對涉外仲裁裁決和外國仲裁裁決進行司法審查的準確性呢?
第四、涉外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程序的啟動頻率大幅提高、當事人多有抱怨的制度原因。根據現行規定,啟動涉外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程序的門檻設置過低,例如申請撤銷裁決只須繳納人民幣50元的訴訟費。如此,裁決敗訴方抱著僥幸心理啟動該程序的成本就很低,即使最后被駁回申請,也能達到拖延履行裁決的目的。
第五、面對越來越多的涉外仲裁案件(當然國內仲裁案件甚至更多),已經倍超負荷運轉的人民法院是否有能力受理這些針對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結論的上訴申請呢?更何況,在現有制度層面上設置針對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結論設置上訴程序尚有法律禁區,乃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浩大工程。在沒有迫切需要又不知問題究竟出在哪里的情況下,冒著巨大的風險并付出巨大的代價,斷不可取。
總之,法院的司法監督必須既達到確保仲裁維護社會正義的價值目標,又無損于仲裁“一裁終局”這一方便快捷的效益優勢,必須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合理平衡點。而我國目前現行法律對涉外仲裁裁決進行一次性形式審查的模式正是國際仲裁數百年來經驗的總結,也是國際通行做法,并經過在我國的長期實踐考察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在沒有經過充分論證并完善相關制度的情況下,貿然改變這一模式,在原有的仲裁裁決司法審查程序中設置額外的上訴程序,實際上改變了原有的平衡點,將使得涉外仲裁裁決的法律效力處于不確定狀態的時間更長、矛盾更大。長此以往,將使仲裁方便快捷的制度優越性喪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