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某食品進出口公司于7月30日接到國外開來的一張不可撤銷信用證,該信用證有關條款中規定:“30M/Tons of Bracken,Dried……Packed in wooden casesTwo separate shipments:14M/Tonsnot later than 15th August,199616M/Tons not later than 25thSeptember,1996,The goods beforeshipment should be inspected bv therepresentative of x Co Ltd,Mr.A.…Phytosanitary certificate in duplicatefumigated bv PH duration 72 hoursin container,Document to bepresented to negotiation bank within10 days after shipment.(30公噸蕨菜干,木箱包裝。分:批裝:14公噸裝運不得晚于1996年8月15日;16公噸不得晚于1996年9月25日。裝運前貨物須由××××公司代表——A先生檢驗。在集裝箱內以磷化鋁熏蒸72小時的植物檢疫證書一式二份。單據須于裝運后10天內向議付行交單。)
食品進出口公司審查信用證,發現信用證對貨物包裝與合同規定不符,信用證規定木箱包裝,合同與實貨都是紙箱裝。7月31日食品進出口公司即電告買方,要求修改信用證包裝條款為紙箱裝。8月2日買方回電告接受改為紙箱裝。
食品進出口公司即備妥貨物,并經買方派代表驗貨,表示滿意,出具了合格證明。食品進出口公司辦理租船訂艙后,備妥待運,但信用證修改書仍未到達,第一批貨物的船期已緊迫。故于8月9日又電催買方修改信用證。買方12日復電確認:信用證修改確實于同日已辦妥,并將修改包裝的內容告知食品進出口公司,要求一定保證按期裝運。
由于船期已到,食品進出口公司經研究決定于8月13日先行裝運。按規定由動植物檢疫局在集裝箱內進行熏蒸消毒,并于植物撿疫證書上給予熏蒸證明。裝運后食品進出口公司一直等待到8月22日仍未見信用證修改通知到達,經研究認為反正信用證修改,只是修改書來到達,而第一批貨交單期限又即將到期(裝運后10天內交單),故于8月22日向議付行出具保函要求表提寄單。
8月26日食品進出口公司才接到開證行關于包裝條款改為紙箱裝的信用證修改通知單。食品進出口公司即要求議付行將不符點保函退回并撤銷擔保,但議付行不同意,認為必須待接到開證行付款通知后才能撤銷。不料,9月2日開證行提出異議:
你第××××號單據擔保議付事,經審核另有其他不符點:我信用證規定‘…fumigated bvPH,duration 72 hours incontainer’(在集裝箱內以磷化鋁進行熏蒸72小時)。根據你方所提供的植物檢疫證書中僅證明:‘Fumigated by PH duration 72hours’漏‘in container’不符合信用證要求。
關于包裝條款,你方以擔保議付,我行經研究并聯系申請人,均不同意接受。單據暫代保管,請告如何處理。”
食品進出口公司接到開證行上述拒付意見后,覺得非常奇怪。包裝問題已經修改了信用證,其擔保議付已不存在了,怎么開證行還提此問題?食品進出口公司有關人員認為對方完全以單據為借口,企圖拒付。即于9月4日與議付行共同作出反駁意見:
“你行9月2日電悉。根據你行所提出的意見我們認為:第一,信用證規定:植物檢疫證書一式:份,并沒有明確要求在證書上必須原句不變地證明熏蒸的情況,而且我方在證書上也已經證明了貨物以磷化鋁進行熏蒸72小時,滿足了信用證的要求,所以其不符點是不成立的。第二,我方對于紙箱包裝條款擔保議付的問題,你信用證于8月26日修改為紙箱裝,故我單據已符合你信用證要求。根據上述情況,你方行必須按時付款?!?/p>
開證行又于9月9日復電如下:“你9月4日電悉。1)于植物檢疫證書上證明的文句,即使我信用證沒有明確必須原句不變地給予證明,但我信用證規定:在集裝箱內進行熏蒸,你僅證明進行了熏蒸,不證明‘在集裝箱內’的熏蒸地點,就是單證不符。根據UCPS00規定,我銀行審核單據‘H?H?僅以單據為依據,確定單據是否表面與信用證條款相符。如果單據表面與信用證條款不符,銀行可拒收單據?!?)我信用證原規定木箱包裝,你單據為紙箱包裝。雖然我信用證已修改為紙箱包裝,但信用證規定裝運分二批,第一批于8月15日前裝運;第二批于9月25日前裝運。我信用證修改是在8月26日開立,即在第一批裝運期及交單議付有效期之后修改(8月15日裝運期,裝運后10天內交單議付,即8月25日前為第一批貨交單議付有效期),你方裝運、交單、議付在前;我修改在后,故該修改不適用于你第一批議付,只能適用于8月26日以后的第二批議付,即對8月26日以后的裝運交單議付的條款進行修改。上述不符點,我行已經研究無法接受。并經與申請人聯系,決定于本日將原套單據退回你處,請查收。”
食品進出口公司又與買方聯系均無效果,買方卻通知已將貨物運回。食品進出口公司最終在國內降價內銷處理,損失慘重。
案例分析:
在我國經常發生上述案例,買方開來與合同不符的信用證,往往船期已到或者迫近,沒有時間改證,本來是買方的責任,卻使我國的企業陷入被動。而且,不法的商人經常故意開來與合同不符的信用證,且改證的時間不充足,裝運期緊,使我國企業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應付。最后往往導致我國企業遭受慘重的損失,需引起我國對此類問題的重視。
(一)買方開來與合同不符的信用證行為性質的界定
進口商在合同規定的開證期限內或者(在合同未規定具體期限情況下)合理的期限內,如果只是開出了與合同不符的信用證,并且也沒有與合同相符的有效的信用證修改書,那么就屬于《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中所認為的“根本性違約”。
《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第五十三條規定“買方必須按照合同和本公約規定支付貨物價款和收取貨物。”緊接著下面的第五十四條又規定“買方支付價款的義務包括根據合同或任何有關法律和規章規定的步驟和手續,以便支付價款。”因此開出正確的信用證,或者修改與合同不符的信用證是買方履行支付價款這一義務所包括的必要的步驟和手續,這樣才能“便于支付價款”。否則,開出與合同不符的信用證將是對賣方收款的阻礙,甚至使賣方無法收取價款。因此,買方開來與合同不符的信用證這一行為是違反《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的。
《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致于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并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進口商在規定期限內開來與合同不符的信用證,并沒有與合同相符的有效的信用證修改書,違反了合同的規定。因為,合同中規定在一定期限內開立以出口商為受益人的信用證,包含了兩層意思其一,在規定的期限內;其二必須與合同的內容相符。盡管進口商開證是在規定的期限內,但開出的信用證卻與合同內容不相符,構成違反合同的行為。這種行為將直接導致出口商無法通過按照合同規定的信用證這種支付方式獲得價款,也就剝奪了出口商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得到的利潤等相關利益,這種結果是買方應該預知會發生的,由此認定《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中所認為的根本性違約。
(二)賣方應面對與合同不符的信用證處理
《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第五十三條規定“買方必須按照合同和本公約的規定,支付貨物價款和收取貨物”。買方支付價款是依據合同。即使在銀行已經結匯,賣方收妥價款的情況下,如果證同不符、貨同不符,買方仍然可以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第四十五條至第五十二條的規定采取撤銷合同和要求損害賠償等救濟方法。因此賣方在履約時,不能只為求得單證一致、單單一致而忽視合同,裝運與信用證相符但與合同不符的貨物。
在買方開出與合同不符的信用證從而造成根本違約的情況下,賣方能否裝運符合合同的貨物呢?盡管按照《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的規定,賣方可以要求買方支付價款并收取貨物:但不要因為這一規定而裝運與合同相符的貨物,然后要求買方支付價款和收取貨物。因為在買方已經違約的情況下,賣方可以選擇實際履行和損害賠償,賣方在貨物沒有出運的條件下,完全可以自己在自己國內或者就近國家賣掉貨物:如果還堅持裝運貨物運往買方國港口,這將導致運費和保險費等費用的增加。《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第七十七條規定“聲稱另一方違反合同的一方,必須按情況采取合理措施,減輕由于該另一方違反合同而引起的損失,包括利潤方面的損失。如果他不采取這種措施,違反合同一方可以要求從損害賠償中扣除原可以減輕的損失數額?!庇纱丝闯?,本來可以減輕的損失——運費和保險費等,就應當由賣方承擔,這是有損賣方利益的。
筆者認為,賣方合理的做法應當是,向買方發出因其根本性違反合同而要求撤銷合同的通知,然后著手準備起訴買方或者提請仲裁,要求買方進行損害賠償(這其中自然也應當包括賣方所顧慮的沒有裝運貨物而造成的空艙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