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回顧了國內外關于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技術溢出效應的作用機制。建立聯立方程計量經濟模型,考察外商直接投資(FDI)對廣東省國有工業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結果顯示,在廣東省FDI的外溢過程中,模仿—學習效應和競爭效應都較為顯著。并且隨著FDI參與經濟活動的程度增大和市場競爭的加劇,這種外溢效應也不斷增強。基于分析結果,最后提出了如何獲得更大技術外溢效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技術外溢效應;國有企業
一#65380; 引言
新古典增長模型不能解釋決定長期增長的技術進步是如何產生的,也就不能真正解決一國長期經濟增長的問題#65377;20世界80年代新增長理論將外部性納入到經濟增長過程之中,隨之有關FDI通過其外溢效應對東道國長期經濟增長做出貢獻的實證研究也蓬勃發展起來#65377;
所謂溢出效應,是指由于廣義FDI資本含的人力資本#65380;RD投入等因素通過各種渠道導致技術的非自愿擴散,促進了當地生產率增長,進而對東道國長期增長做出貢獻,而跨國公司(MNE)子公司又無法獲得全部收益的情形#65377;在此意義上,資本將突破新古典邊際收益遞減的經典假設,產生不變甚至遞增的收益,從而影響長期增長#65377;
事實上,FDI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65377;FDI向某一區域的集中往往對當地經濟產生極大的影響,如增加當地就業,提高勞動力的總體素質,優化地區產業結構,促進城鎮化水平等等#65377;這些不是簡單的資金投入效應,而是生產率提高的結果#65377;
FDI通過什么渠道實現溢出呢?根據相關文獻對FDI溢出效應的理論闡述,有關FDI外溢效應的理論文獻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1. 示范模仿效應(Demonstration—Imitation Effect),也即是Kokko(1990)所說的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65377;這方面的理論文獻認為,由于MNE與東道國企業之間存在技術差距(Technology Gap),東道國企業可能通過學習#65380;模仿其行為提高自身的技術和生產力水平#65377;外資企業不僅將新設備#65380;新產品或者新的加工方法引入國內市場,還帶來了產品選擇#65380;銷售策略以及管理理念等非物化技術#65377;
2. 競爭效應(Competition),該效應多發生于產業內各個廠商之間(Intra—Industry),Das認為這一效應取決于市場環境#65380;MNE子公司與當地廠商之間的相互影響#65377;文獻中此類效應的作用具有兩面性#65377;Wang和Blomstrom(1992)構建了關于MNE子公司與當地企業的博弈模型,證明由于溢出效應促進當地企業技術進步,縮小了兩者之間的技術差距,而MNE為在競爭中維護其技術比較優勢,被迫引進或開發新技術,從而導致新一輪的溢出#65377;
3. 聯系效應(linkage Effect),該效應被視為一種產業間的溢出(Inter—Industry),包括MNE與當地企業或客戶的交往中,與供應商等上游企業發生后項聯系以及與銷售商等下游企業發生前向聯系#65377;林毅夫#65380;平新喬#65380;楊大勇(2000)完成的案例:“可口可樂罐裝系統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很好的說明了外資產業的關聯效應#65377;比較而言,有關前向聯系的研究要少的多#65377;FDI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對引進國當地有關技術設備維修業務發展的促進被認為是前向聯系的表現之一#65377;
4. 培訓效應,發達國家的經驗證實,外國資本所具有的競爭優勢是無法脫離其人力資源而完全物化在設備和技術上的#65377;因此,跨國公司海外投資項目的有效運轉,往往和當地人力資源的開發結合在一起#65377;Chen(1983)的研究認為,在香港制造業中,外資企業的最大貢獻在于對當地各種層次工人的培訓#65377;Katz(1987)的研究也表明,東道國企業與外資企業員工的流動中可以產生重要的外溢效應#65377;
二#65380; 模型與變量
本文把整個廣東省工業部門分為外資工業部門和國有工業部門,其中外資工業部門對國有工業部門有技術外溢作用#65377;大量的實證研究都是單純地從靜態的角度來考慮FDI變量對于東道國企業的產出變化或是生產率變化的影響,從而恒量FDI的技術溢出效應效果,這樣往往容易忽略由于內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65380;市場競爭而導致的內生性問題,因此單純的靜態分析是不夠的#65377;從FDI對內資企業的技術進步影響的主要表現方面:示范模仿效應和競爭效應出發,科科(Kokko,1994)的研究首次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外資企業的介入會提高內資企業的技術水平,但是內資企業技術的提高,同樣也會因為競爭的效應而迫使外資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兩者存在著相互影響的互動關系#65377;在實證研究中,布盧斯特羅姆與珀森(Blomstrom and Person,1983)通過建立內外資技術水平相互決定的聯立方程模型檢驗了這樣的互動關系#65377;
筆者在此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建立聯立方程模型來檢驗FDI對于廣東省工業國有企業的技術外溢效果#65377;方程的形式如下:
三#65380; 數據的來源與實證分析結果
1. 數據來源#65377;筆者采用《廣東省統計年鑒》中國有工業企業和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在2000年~2005年的原始數據,進行相關處理得到所需要的變量值#65377;其中,勞動生產率用工業增加值與勞動力數量的比率表示,人均資本密度用年末總資產與勞動力數量的比率表示,企業規模用年末總資產與企業數量的比率表示,外資企業資產占國內總資產的比率用外資企業年末總資產與所有工業企業年末總資產的比率表示#65377;
2. 實證檢驗#65377;考慮到聯立方程可能存在隨機擾動項跨方程相關,為了得到一致而且有效的估計,本文采用聯立方程的三階段最小二乘法(3SLS)#65377;該方法是先用工具變量法(TSLS)系統的估計聯立模型中每個方程,然后再對整個方程組使用廣義最小二乘法(GLS)進行估計,同時確定多方程模型的參數#65377;
對于每個方程,筆者采用了不同的工具變量#65377;
調整后的R2:0.966 969回歸的標準誤差:0.040 587杜賓-沃森統計量:2.463 377
根據回歸的結果,我們可以知道,所有參數都具有較強的顯著性:其中系數?琢2,?琢3,?琢5,?茁2,?茁3,?茁4的P值都小于0.05,在95%的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琢4的P值小于0.1,在90%的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65377;兩個方程調整后的R2值都大于0.9,表明擬合優度十分好,聯立方程組中的兩個方程也都各自通過了整體顯著性的F檢驗#65377;
3. 結果分析及評論#65377;從實證檢驗的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廣東省國有工業企業和外資工業企業的人均資本密度對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都具有正效應,而且國有工業企業大于外資工業企業,這說明國有工業企業比外資工業企業更依賴資本密集型生產方式#65377;第二,廣東省國有工業企業不具備規模經濟,即規模擴大與勞動生產率沒有相關性,而外資工業企業具備一定的規模經濟#65377;這說明國有工業企業存在無效率規模的擴展問題#65377;第三,外商直接投資在廣東省內參與度的提高對于省內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具有明顯的正效應,即外商直接投資對于廣東省國有工業企業技術進步具有明顯的“通過模仿和學習產生的溢出效應”#65377;第四,外資工業企業參與廣東省內競爭對于國有企業具備很強的相關性,即外資工業企業對國有工業企業產生“通過競爭產生的溢出效應”,與此相同的是,外資工業企業與國有工業企業的競爭也促進了外資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具有一定“通過競爭產生的溢出效應”#65377;這表明當廣東省內國有工業企業或外資工業企業在某一方面相對于對方產生技術進步時,對方可以憑借其研發能力,在競爭對手實力提升的情況下,可以很快的進行技術創新與改進來提高自身競爭實力,產生相應的技術進步與創新#65377;
總之,從2000年~2005年廣東省國有工業企業和外資工業企業的總體情況來看,工業部門的FDI帶來了顯著的技術外溢效應,促進了廣東省國有工業企業的技術進步,FDI的技術進步效應表現為:國有工業企業通過模仿和學習外資工業企業先進技術獲得了溢出效應,同時加強了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通過與外資工業企業的競爭產生了技術溢出效應#65377;并且這種技術進步是內生的,隨著國有企業水平的提高,外資企業也會相應提高技術水平,而外資企業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又會促進進一步的外溢效應,兩者已經形成了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65377;
四#65380; 啟示和政策建議
1. 通過加強市場競爭獲取更多的技術外溢效應#65377;近幾年,廣東省的手機行業#65380;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證明了競爭是外資技術外溢增強有利的推動力#65377;要增強競爭,可以在同一產業領域引進多家跨國公司,因為跨國公司之間競爭的結果必然導致各方為了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其他方面的利益,紛紛加快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最終加快技術向我國企業的滲透#65377;更為重要的是,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的競爭力,以及進一步放開民營企業市場準入,迫使外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加快技術進步,增強外溢效果#65377;
2. 引進外資要加強外資與省內企業的產業聯系#65377;FDI參與東道國經濟的范圍越廣,程度越深,前后向聯系越緊密,技術溢出的效果就越明顯#65377;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如韓國#65380;臺灣的實踐表明,具有良好帶動效應的汽車#65380;電子和電氣行業的外資可以很好地推動本國或本地區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65377;我國應該繼續吸引那些具有較強產業聯系效應的跨國公司進入,并積極引導其進行生產#65380;經營與研究的當地化,加強與國內企業的前向與后項聯系,從而帶來更多的技術溢出效應#65377;
3. 鼓勵高新技術外資企業的進入#65377;隨著廣東省的工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國產化能力迅速提高,與世界制造業發達國家接軌將是主要的目標#65377;但是目前的外資企業過度集中于制造業(如空調#65380;微波爐#65380;電冰箱#65380;電視等電子產品行業),帶來了很大的負面效應,如科技含量較低,制造業轉移中核心技術出現空洞化,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利用等#65377;這些都不利于FDI的技術溢出#65377;因此,今后廣東省應該轉向傳統企業的改造,如對汽車#65380;機械制造行業的核心技術轉移#65377;重點引進計算機#65380;電子通信#65380;生物制藥等高科技型制造業,增強FDI的技術溢出效應#65377;
參考文獻:
1.A. Kokko.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Host Country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s.The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Stockholm,1992.
2.A.Kokko.Technolony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279-293.
3.Das.S.Externalitie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 MN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7.
4.Wang,J.Y.Growth,Technology Transfer and Long—ru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vemen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0,(29):255-271.
5.Chen,E.K.Y.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 MN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7,(22):171-182.
6.M.Blomstrom,Persson.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Efficiency in an underdeveloped Economy evidence from the Mexic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World Development,1983,(11):493-501.
7.Haddad.M.and Harrison.A.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2:51-47.
8.林毅夫,平新喬,楊大勇.可口可樂罐裝系統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北京大學中國經濟中心討論稿,No.C2000001,2000.
9.邁克爾#8226;波特.國家競爭優勢.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10.江小涓.中國出口增長與結構變化:外商投資企業的貢獻.南開經濟研究,2002,(2)30-34.
11.詹曉寧,葛順奇.出口競爭力與跨國公司FDI的作用.世界經濟,2002,(11):19-25.
12.沈坤榮,耿強.外商直接投資#65380;技術外溢與內生經濟增長.中國社會科學,2001,(5):82-93.
13.賴明勇,包群,陽小曉.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吸收能力研究.國際經濟問題,2002,(3):45-50.
14.何潔.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工業部門外溢效應的進一步精確量化.世界經濟,2000,(12):29-36.
15.潘文卿.外商投資對中國工業部門的外溢效應:基于面板數據的分析.世界經濟,2003,(6):3-7.
16.陳詩陽.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溢出效應的實證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9):26-29.
17.劉金缽,朱曉明.跨國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實證研究.世界經濟研究,2004,(8):50-52.
18.許慶瑞.研究#65380;發展與技術創新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9.于津平.外資政策#65380;國民利益與經濟發展.經濟研究,2004,(5):49-57.
20.江小娟,李蕊.對中國工業增長和技術進步的貢獻.中國工業經濟,2002,(7):5-16.
作者簡介:徐勇,博士,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國際商務系教授,廣東省發展研究院副院長#65380;博士生導師;劉貝,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國際貿易學碩士生#65377;
收稿日期:2006-12-18#6537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