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邊界研究是企業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企業知識理論的發展彌補了交易成本理論對企業邊界變化解釋的不足。在對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文章從知識轉移效率、知識創造效率、知識使用效率及知識與交易成本的共同分析四個方面對相關文獻做了回顧及簡單評述,最后并簡單地闡述了將來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企業邊界變化;知識、;交易成本
一#65380; 引言
現代企業理論有三大核心研究問題:企業為什么存在#65380;企業邊界是如何決定#65380;以及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設置(Foss and Klein,2005)#65377;自20世紀60年代~70年代以來,以交易成本為分析工具的交易成本經濟學和產權經濟學成為解釋企業邊界變動的主流理論(Foss and Klein,2005),然而,其主流地位不斷受到挑戰#65377;針對新出現的諸如外包和全球專業化#65380;價值鏈的非一體化以及重新一體化等問題,交易成本分析并不能很好地解釋#65377;霍姆斯特羅姆和羅伯茨(Holmstrom and Roberts,1998)認為,即使當資產專用性#65380;行為不確定性以及交易頻率都很高時,也不一定導致縱向一體化,而可能更多地采取外包#65380;戰略聯盟等中間形態進行治理#65377;有的學者(Grant,1996;Spender,1996 et al)認為企業是個生產單位,企業邊界的決定更應考慮生產效率問題#65377;沃克和韋伯(Walker and Weber,1987)認為,企業在做自身制造還是外購決策時,生產成本比交易費用更重要的指標#65377;德姆塞茨(Demsetz,1988)認為,企業是否內部生產取決于自身生產成本,而交易成本分析則假設企業能夠同樣好地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模糊了我們的觀察#65377;科斯(Coase,1988)也承認自己缺乏對企業異質性及生產成本的分析,這導致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沒有把在企業內部生產所需的成本與在其它企業生產所需的成本進行比較#65377;
企業知識理論的發展,彌補了交易成本分析的不足#65377;它基于企業的異質性,分析了知識對企業邊界變化的影響#65377;一些學者也嘗試把交易費用分析和知識分析兩種框架融合在一起共同解釋企業邊界的變化#65377;本文主要對企業知識理論對企業邊界研究的文獻進行回顧及評述,分成五個部分#65377;第一部分就研究知識轉移效率對企業邊界變化影響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及評述;第二部分就研究知識創造效率對企業邊界變化影響的文獻進行回顧及評述;第三部分就研究知識使用效率對企業邊界影響的文獻進行回顧及評述;第四部分就研究知識與交易費用對企業邊界影響的文獻進行相關回顧及評述;第五部分為簡單結論及研究發展#65377;
二#65380; 知識轉移效率對企業邊界的影響
企業知識理論強調企業的生產屬性,認為知識是企業競爭力的最主要來源#65377;為了維持#65380;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企業必須獲取自身所必需的知識,知識轉移是有效途徑之一#65377;有些學者從知識轉移的效率分析企業是采取市場購買的方式還是內部化方式#65377;現有研究一般從知識的隱性程度#65380;專用性程度以及技術的標準化程度等因素對知識轉移的效率進行分析,如知識轉移效率高,則一般會采取市場購買的方式獲取相應知識;否則內部化相關知識#65377;
德姆塞茨分析了產品轉移與知識轉移的不同效率對企業邊界的影響#65377;由于產品相對容易轉移,知識具有的隱性特性阻礙了它的順利傳遞,德姆塞茨(Demsetz,1991)認為,如果上下游兩環節部件的生產不需要知識的轉移,則最好采用市場的方式進行治理;如果一個環節的生產需要利用另一環節的知識,則最好采用一體化的方式#65377;蒙特維德(Monteverde,1995)的論文證實了德姆塞茨的觀點,他以電腦產業為例對企業邊界的變化進行了研究#65377;他認為,由于電腦主機的設計依賴于集成電路的特性,需要利用集成電路的知識,必須進行知識的轉移,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電腦的生產一般都后向一體化集成電路的設計和生產#65377;同時在對集成電路行業內部進行分析時,他也認為設計與生產兩個環節縱向(Conner and Prahalad,1996)也從知識轉移效率的角度對企業邊界變化進行分析#65377;他假設人是“有限理性”的,在此前提下就知識隱性程度對交易效率的影響進行了分析#65377;他們認為,當需要被轉移的知識具有高的隱性程度時,即使通過個人的觀察#65380;學習等方式,它也很難被轉移;同時,由于人的有限理性,認知和語言的限制使得人們很難把他所知道的隱性知識(如技能#65380;Know—how等知識)表達出來,即使能夠被描述出來,接受者由于自身的有限理性也很難把它們消化#65380;吸收#65377;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認為,企業一般會內部化知識所有者,實行內部化生產#65377;
尼克森和曾格(Nickerson and Zenger,2004)研究了“問題復雜程度”對企業邊界的影響#65377;他們認為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復雜程度不同,需要與外部進行知識轉移的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理結構#65377;在他們的分析中,把知識難于轉移作為分析的前提,而沒有對知識為什么轉移困難進行詳細地解釋#65377;他們把問題分為三類:低交互作用問題(Low—interaction Problems)#65380;中交互作用問題(Moderate—interaction Problems)#65380;高交互作用問題(High—interaction Problems)#65377; 每類問題具有不同的可分解程度,低交互作用問題具有很高的分解程度,而高交互作用問題則具有低的可分解程度#65377;解決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種類及數量的知識,因此自身對知識整合的效率及知識轉移的效率就至關重要#65377;治理機制的選擇決定著知識轉移的效率,市場#65380;中間形態及層級制對知識轉移治理的效果分別不同,市場有激勵去發展自身的知識,但不利于解決知識悖論問題,且沒辦法促成共同語言的形成;權威型層級制有助于復雜問題的解決,但對發展自身知識的激勵有阻礙作用;多數決定型層級制適合于組織里具有共同的價值目標情形,以及需要知識的積極轉移,此時權威的作用主要在于選擇研究項目,而不確定研究的具體路徑#65377;因此,他們認為,當問題是低交互作用時,本地知識就可解決,并不需要知識的轉移,或者知識轉移的程度很低,市場是好的治理方式;當問題是高交互作用時,需要進行團隊研究,或者需要大量的知識轉移,因此權威型層級制是好的選擇;而當問題是中交互作用時,選擇民主型層級制相對較好#65377;
布魯索尼#65380;帕輪斯帕和帕唯特(Brusoni,Prencipe and Pavitt,2001)則討論了在技術的不同生命周期階段企業邊界的變化#65377;他們認為,在不同的技術生命周期階段,技術的技術專用性(Knowledge Specilization)及標準化程度不同,導致相關知識的轉移效率不同,隨著技術專用性程度越高,知識轉移的效率越低#65377;他們以飛機發動機為例對其不同部件的生產是否應一體化進行了分析,討論了在發動機技術的不同生命周期階段企業是否內部化生產的問題#65377;作者認為,在不同的技術生命周期階段,技術的專用性程度和標準化程度不同,對不同部件知識的轉移效率產生不同的影響,企業應選擇不同的一體化策略#65377;在技術生命周期的早期階段,屬于新興技術,專用性強,技術標準不確定,部件知識的轉移效率低下,大部分企業實行一體化方式#65377;對于一個成熟的技術,它具有較高的標準化程度,技術穩定性強,因此部件知識較易轉移,很多企業實行業務外包方式#65377;
與布魯索尼等人的分析結果一致,阿福(Afuah,2001) 在就不同技術階段對企業邊界選擇的影響進行分析時,也認為企業應將新技術的商業化過程內部化于企業中,而對于舊技術,則應外包其生產業務#65377;在他的研究中,認為一項新技術在商業化過程中,企業需要與不同的部件供應商進行大量互動,相關費用高昂;同時企業也要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學習#65380;積累相關經驗;最主要的在于部件知識隱性程度高,知識轉移效率低下,因此企業一般內部化相關部件的生產#65377;在他們對電腦工作站行業進行的實證研究中,得出了在技術變化(由CISC到SISC)時一體化新技術相關部件生產能提高企業績效的結論,證實了作者關于企業邊界變化的觀點#65377;
在就技術對企業邊界變化的影響進行分析時,布魯索尼等人和阿福的觀點實際上與德姆塞茨等人的觀點一致,都潛在地假設了分析前提,即在新技術階段部件的生產需要利用另外部件的知識,要進行知識的轉移#65377;在此前提下再進行知識轉移效率對企業邊界變化的影響#65377;
三#65380; 知識創造效率對企業邊界的影響
企業知識理論認為,企業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夠創造(Generate)#65380;整合(再整合)#65380;使用(Exploit)知識(Grant,1996;Nonaka,1994)#65377;在討論企業邊界變化的原因時,有一種觀點認為企業是在自身內部還是通過市場契約從事該項活動依賴于企業是否能夠更有效率地創造知識,知識創造的效率越高,企業越應該內部化這項活動#65377;
野中郁次郎等人(Nonaka,Toyama and Nagata,2000)認為,企業的知識資產決定了企業的邊界,它通過影響知識創造的投入成本,從而影響了企業邊界的選擇#65377;企業的知識創造活動是基于現有的知識資產,知識資產的基礎如何,影響了企業對知識創造方向的選擇#65380;知識的投入成本以及創造成功的可能性,從而影響企業創造知識的效率#65377;知識創造活動又具有路徑依賴性#65377;由于知識的累積效應,企業在現有的知識資產基礎上進行知識創造,同時知識創造活動又進一步增加了原有知識范式下的知識積累#65377;因此,除了直接投入成本影響了知識創造效率外,還必須考慮其它的因素#65377;野中郁次郎等人認為,機會成本(The Opportunity Cost of Knowledge Creation)和時間成本(Time Cost)等因素同樣會對知識創造的效率產生重要影響#65377;進行知識創造過程中,企業可以通過在“試錯”中學習#65380;“干中學”等方式獲取有益的額外知識#65377;這些知識可能是與企業想要創造的知識互補,也有可能是關于創造知識的知識,等等#65377;它們一般都是隱性的,企業并不能或者很難從外部市場購買到相關知識#65377;如企業采用市場的方式獲取所需知識,則它喪失了獲得這些知識的機會,必須付出相應的機會成本#65377;企業在進行知識的創造時必須耗費大量的時間,因此企業自身創造知識必須付出相應的時間成本#65377;野中郁次郎認為,當企業所處的產業發展迅速#65380;變化快時,企業通過市場的方式從外部獲取知識將需要承擔高昂的機會成本#65377;野中郁次郎等人實際上強調,企業邊界的變化取決于直接投入成本#65380;機會成本#65380;時間成本以及市場外購成本#65377;
無論是基于知識轉移效率還是知識創造效率對企業邊界進行分析,這些文獻都是從企業獲取必需知識的效率角度進行分析,第三部分將回顧從知識使用效率角度對企業邊界變化進行解釋的相關文獻#65377;
四#65380; 知識使用效率對企業邊界的影響
知識使用效率強調企業通過對自身現有知識的利用,能否比其它企業以更低成本生產出產品,以更快的速度創新產品或者解決問題等等#65377;當企業具有更高效率時,企業應采取一體化策略#65377;沃克和韋伯就認為,企業在做自身制造還是外購決策時,生產成本是個比交易費用更重要的指標#65377;安吉萊斯(Argyres,1996:130)認為,“我們公司不從事X活動,因為我們不擅長它”#65377;蘭格路易斯和羅伯特森(Langlois and Robertson,1989)在對企業縱向一體化行為進行解釋時,強調自身生產能力對企業行為選擇的影響#65377;他們以福特汽車的一體化為例,認為由于移動生產線(Moving Assembly line)的引進,原來部件供應商的能力遭到破壞,而自身的生產能力更高,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最后福特一體化了部件的生產活動#65377;
有的學者就知識使用效率對企業邊界變化的影響與交易成本等理論分析進行比較,研究結論一般認為知識分析框架更能解釋企業邊界的變化#65377;安吉萊斯(Argyres,1996)認為,企業會一體化那些自身具有比供應商更豐富的生產經驗及組織技能的活動,而外包那些自身不擅長的活動#65377;他以光纜生產企業為背景,分別利用知識分析框架和交易費用分析框架對企業邊界的變化進行了研究#65377;研究結論顯示企業能力對企業邊界的變化具有更重要的影響作用,企業自制或外購的決策主要依賴于企業是否具有生產部件所需的資源#65380;能力,當自身擁有更高的能力時,企業一般會進行內部化生產#65377;同時,交易成本也產生影響,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如由于資產專用性導致高的交易成本,同時企業自身發展能力的需要,企業把“組合”(Compounding)的工作內部化了#65377;
以上三個部分回顧的文獻都是單獨應用企業知識理論對企業邊界的變化進行解釋,分別強調企業轉移知識#65380;創造知識及使用知識的效率三個角度分析了對企業邊界變化的影響,而沒有考慮交易成本的作用或者認為交易成本的作用不夠突出,限制了他們分析框架的解釋力#65377;越來越多的學者更多地綜合分析知識理論及交易成本分析對企業邊界變化的影響,下面部分將對相關文獻進行回顧#65377;
五#65380; 交易成本理論與企業知識理論的共同分析
在這類文獻中,作者綜合分析了知識理論及交易成本分析對企業邊界變化的影響,認為知識及資產專用性等交易費用分析維度都對企業邊界的變化具有很強的解釋力#65377;有的學者甚至把兩種理論綜合在一個解釋框架中進行分析#65377;
萊伯茵和米勒(Leiblein and Miller,2003)基于交易成本理論#65380;企業資源觀及實物期權理論發展了自己的模型,分別檢驗了資產專用性#65380;需求不確定性#65380;制作經驗#65380;外部獲取經驗(Sourcing Experience)#65380;多樣化戰略等變量對企業邊界變化的影響#65377;通過對117家半導體公司的469個“自制還是外購”決策的分析,得出了交易成本#65380;企業能力及產品市場戰略都對生產活動的治理具有重要影響的結論,與理論分析的結果一致#65377;作者發現,對于那些具有相關生產技術的企業,更有可能把相關生產過程內部化,而對于那些具有豐富外部獲取經驗的企業,則更有可能采取外包的形式;高度不確定征性及資產專用性導致企業的一體化,而單獨不確定性則更可能導致企業的外包行為#65377;
企業如何選擇一個創新部件的供應商(是內部生產還是外部采購,從誰那里購買等),霍特克(Hoetker,2005)發展了一個模型進行解釋#65377;他在交易成本#65380;企業間關系#65380;技術能力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把“內部或外部”選擇#65380;相互間關系以及能力納入模型中,分析不同的部件供應模式之間的替代關系#65377;作者以筆記本電腦生產行業為研究背景,討論了技術能力#65380;生產商與供應商間的關系#65380;技術的不確定性三個變量對供應商選擇的影響,認為當不確定性低時,技術能力在模式選擇時起主要作用,當自身擁有更高的能力時,采用內部生產的方式,否則從外部采購;當不確定性增加,兩者間的關系及內部化可能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當不確定性非常高時,內部生產就顯得非常重要了#65377;在霍特克的模型中,強調了總成本(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對模式選擇的影響,但它并沒有闡述各成本是如何總成本的,及各因素對成本的影響#65377;
上述學者都從實證角度證實了知識理論及交易成本分析對企業邊界變化具有解釋力,但并沒有證明各因素的影響有多大,誰的解釋力更強,同時并沒有提出一個完整的框架把兩種分析方法納入一起對企業邊界的變化作出分析#65377;下述文獻嘗試建立共同的框架進行分析#65377;
鮑普和曾格(Poppo and Zenger,1998)是較早把交易和生產兩種因素結合共同說明企業邊界變化的學者#65377;作者分別從企業的知識理論#65380;交易成本理論#65380;以及產權理論三個理論所涉及到的主要維度,如資產專用性#65380;度量成本#65380;技術的不確定性#65380;規模經濟#65380;技術擁有的數量等對企業內部化(自制)或外部化(外購)時的企業績效進行研究,從而分析企業應采用什么樣的治理結構#65377;作者同時從交易成本理論和知識理論對資產專用性的作用進行了分析,認為資產專用性對交易成本和企業能力都有重大的影響#65377;作者認為,自制還是外購,主要在于這兩種治理結構所能夠帶來的不同收益#65377;如市場收益大于企業內部化收益,則應從外部購買,如相反,則應內部化#65377;通過實證研究,結論認為資產專用性的增加會導致削弱市場治理的效果;但并不支持隨著專用性的增強,內部化的效果會越來越好的結論,這主要由于這個行業技術的快速變化,如內部化會導致企業內部的“核心剛性”現象#65377;
麥德霍克(Madhok,2002)強調交易成本理論與知識理論的結合共同解釋企業治理結構的變化,認為交易成本#65380;能力與企業的治理結構相互演進#65380;相互作用#65377;作者把企業看作是交易和資源的結合體,同時具備生產技能(Production Skill)和治理技能(Governance Skill)#65377;企業從對手那里進行學習,其生產技能得到提高,提高的程度取決于其治理技能,治理技能越高,越能從對手中獲取所需知識#65377;同時,由于資源的隱性特性,企業治理技能的高低影響了資源交易的成本,因此,企業治理技能的不同導致企業績效和競爭優勢的差異#65377;除此之外,在生產技能#65380;治理技能和治理結構三者關系中,企業生產技能及治理技能影響了企業治理機制的選擇,同時企業的治理結構又影響著生產技能和治理技能#65377;作者通過這個分析框架把交易成本理論及知識理論融合在一起,共同說明了企業治理機構的變化#65377;一體化與否取決于生產環節是否必需設計環節的知識,所需轉移的知識越多,則越有可能一體化#65377;康納和普拉哈拉德
杰科畢得斯(Jacobides)近來對企業邊界變化進行了較多研究#65377;他把交易成本理論與知識理論結合融入模型中,共同分析企業邊界的變化#65377;在他與希特合寫的論文(Jacobides and Hitt,2005)中,認為交易成本理論在分析企業的縱向范圍時,忽視了其它一些主要的因素,如生產能力(Productive Capabilities)#65377;在基于企業在不同價值鏈環節上的生產能力不同的前提下,他們分析了生產能力與交易成本是如何影響企業的縱向范圍,認為生產能力是決定企業“自制還是外購”的一個主要因素#65377;在分析企業是否縱向一體化時,他們從幾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它的生產效率pi;二是其官僚成本Bi;三是外部企業生產的效率pj;四是交易成本TCij#65377;企業的生產能力影響生產效率,層級制產生官僚成本,交易成本受信息的對稱性#65380;不確定性#65380;資產專用性等因素影響#65377;如企業要縱向一體化,則pi-Bi>pj-TCij#65377;因此,企業的邊界選擇受生產能力及交易成本的共同影響#65377;在對美國抵押銀行業的實證分析中,作者發現生產能力的影響作用比交易成本的影響要大#65377;
在他與溫特合寫的另一篇論文中(Jacobides and Winter,2005),同樣認為交易成本和企業能力是影響縱向分工范圍的兩個基本因素,兩者相互作用共同決定縱向分工范圍#65377;作者從動態的角度對影響縱向分工范圍的四個機制進行了分析:第一,選擇機制,它是由于企業能力的不同驅使的,動態地影響縱向分工范圍;第二,企業對利潤的追求導致交易費用的內生變化,進而影響分工范圍;第三,縱向分工范圍的變化影響著企業能力的發展;第四,能力發展過程的變化對行業中企業的生存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同時也對潛在進入者造成影響,從而最終影響未來行業中企業的地位#65377;機制一階段,由于競爭的作用,當專業化企業在競爭中占優時,選擇機制將會促進更大的專業化,相反,則會促進更大的一體化#65377;機制二階段,當存在潛在收益時,企業在長期內將有激勵改變交易環境,如度量方式#65380;協調方式等,以及相互間模仿的增加以及交易次數的增加,減少了交易的不確定性#65377;機制三階段,企業專業化與企業一體化對能力的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65377;當企業專業化時,它不但可以從本行業內部,而且可以從本行業外部吸取相關知識,有利于能力的積累,然而專業化也可能阻止行業的系統創新#65377;機制四階段,在縱向分工范圍較深時,為原外部企業的進入創造了條件,原外部企業能不同程度地參與行業內部的生產經營活動,從而對現有企業造成沖擊,從而最終影響行業中能力的分布狀況#65377;四個機制的共同作用,說明了企業邊界的變化#65377;作者并通過兩個案例說明了交易成本和企業能力是如何影響企業邊界的變化#65377;
六#65380; 結論及發展
企業邊界問題一直是現代企業理論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65377;交易成本理論長時間占據研究企業邊界問題的主流理論地位,隨著企業知識理論的興起#65380;發展,不斷地對交易成本理論的主流地位提出挑戰#65377;
通過眾多學者們的努力,知識理論對企業邊界的研究已取得巨大進步,有的學者也嘗試把交易成本因素與企業知識結合起來研究企業邊界的變化#65377;霍奇森(Hodgson,1998)認為,交易成本分析與知識理論的結合是解釋企業邊界變化的重要解釋范式#65377;但目前并沒有學者很好地把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將來的研究必須要有一個完整的框架將兩者融進來#65377;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企業邊界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其作用機制并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65377;同時,現有的研究大都是靜態研究,沒有研究學習的作用,沒有考慮知識#65380;交易費用在一段時間內的連續變化,較少動態地對企業邊界的變化進行分析#65377;對于組織治理結構慣例的作用分析也不完全#65377;加強這些方面的研究,將是將來企業邊界研究的重要方向#65377;
參考文獻:
1.Afuah,Allan.Dynamic Boundaries of the Firm:Are Firms Better Off Being Vertically Integrated in the Face of a Technological Chang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6):1211-1228.
2.Nickerson,Jack A.,Todd R.Zenger.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The Problem-Solving Perspective.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6):617-632.
3.Brusoni,S.,A.Prencipe,K.Pavitt..Knowledge Specialization,Organizational Coupling,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Why do Firms Know More than They Mak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1,(46):597-621.
4.Spender,J.-C.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and Memory:Three Concepts in Search of a Theory.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1996,9(1):63-78.
5.Holmstrom,B.and J.Roberts.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Revisited.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998,12(4):73-94.
6.Grant,Robert M.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7(Winter Special Issue),1996:109-122.
7.Hoetker,Glenn.How Much You Know Versus How Well I Know You:Selecting a Supplier for a Technically Innovative Compon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75-96.
8.Jacobides,Michael G.and Lorinm Hitt.Losing Sight of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Productive Capabilities and Gains from Trade as Drivers of Vertical Scop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209-1227.
作者簡介:蔡進兵,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2004級博士生#65377;
收稿日期:2006-12-07#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