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教育具有很強的專業針對性和實用性,要求培養出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僅靠教師“滿堂灌”,很難達到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本文介紹了在高職教學中采取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教學方法的一些嘗試。
關鍵詞: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即在學生學習的關鍵環節或遇到問題時不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予以點撥和誘導。啟發式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其分析思維能力;討論式教學,是集思廣益,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相互間的討論得出正確結果。它能提高看問題的全面性,有說服力且印象深刻;研究式教學,是對問題不急于下結論,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鉆研、探究,對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好處。研究式學習甚至能發現現有知識的某些不完善、不準確,質疑其正確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敢于質疑的品質。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其目的是培養與我國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相適應,掌握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備本專業實際工作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工作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顯然,高職教育具有很強的專業針對性和實用性,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對于基礎理論知識則應以“必需、夠用”為度。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不宜過長,所以目前兩年制高職教育很受推崇。要在兩年中完成過去三、四年完成的任務,就必須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有較大改革。近年來在“汽車構造”等課程的教學中,嘗試采用了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教學方法,摒棄了過去教師滿堂灌的教法,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節省了課時,教學形式豐富多樣,教和學互動相長,理論與實踐結合,學校與社會、企業聯系緊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
變“一言堂”為“群言堂”
要求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事先預習,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在課堂上重點解決。實際上,有些基礎好、預習認真的學生通過預習已基本掌握了所學內容。根據這種情況,有些內容可以請學生上講臺根據自己的理解先講述,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與其他學生一起認真傾聽學生的觀點和意見并不斷地提出問題,其他學生也可以提出不同見解。最后教師做總結性講解,對新見解及正確觀點予以褒揚,對錯誤想法應委婉地予以評價并指出錯誤或失誤之處。在這種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教師主要起到啟發、引導和定位的作用。這種教學過程熱烈生動,形成了濃厚的研討氣氛,學生大都能聯系實際提出問題、談出自己的看法,針對性很強,學生學習興趣高,所學知識印象深刻,而且可有效促進下一輪的預習質量,形成良性循環。
講述要通俗,舉例要生動,啟發引導要由淺入深
有些專業知識就事論事、照本宣科很難被學生所接受,但換種講法也許就容易多了。比如汽車化油器喉管處的流速和壓力,用流體力學的原理去解釋費時費力,而以河道寬窄變化引起水流變化這種人人都見過的現象為例來講解,巧妙利用了水流氣流相通的性質,使學生一下子就接受了;在講車輪外傾和前束的關系時,只需將粉筆在課桌上一滾,其大頭繞小頭旋轉的現象立刻就顯示了車輪外傾使左右輪分開的趨勢,前束的作用不言而喻;用人的體能與跑百米、舉重的關系來比喻汽車功率與車速、驅動力的關系;將地球簡圖巧妙地過渡成子午線輪胎的基本結構圖等等。這類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教學法花最少的時間和氣力,卻極有效地啟發了學生的聯想思維能力,降低了學習難度,收效明顯。
單元測驗、習題課、
輔導課、討論課相互結合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許多個教學環節組成的,是不是每個環節都有獨立存在的必要性?能否二合一、三合一甚至n合一?我們做了大膽的嘗試,把單元測驗、習題課、輔導課及討論課結合起來進行。具體做法是,一次課(2節)先由教師根據本單元學習內容給出若干測試題,以考試的要求請學生書面作答。25分鐘后允許學生翻閱書本、資料。下節課的前半節允許學生交頭接耳相互討論,后半節課則允許向教師提問請求解答。這個過程,檢驗出了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和應考能力,充分發揮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性,給他們充分的思考、查詢、研討的條件,有利于挖掘學習潛能。學生以不同的步驟,不同的方式、方法,最終獲得正確答案,增強了接受知識過程的刺激程度,學生印象深刻不易遺忘。既測出了水平差距,又完成了習題練習,還解決了疑難問題,最終得出了正確結果。這樣,一次課可以獲得以往多次課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習效率,很適合兩年制高職教育。
變簡單的答疑為師生間啟發、討論的方式
在學生提出疑問時教師不忙做答,而是反問學生:你認為應該是怎樣的,為什么?讓學生先講出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哪怕是錯誤的。這樣學生在每次提問前必然會認真地思考,一些問題通過自身努力便得以解決,即使不能完全解決,也會形成一定的思路和方案,此時教師再予以點撥,則事半功倍。同樣,教師向學生提問時也不應滿足于答案正確,也應問一句為什么,因為獲得一個正確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路徑。這樣有利于開啟學生思路、開展學術討論、激發學習興趣。我們在教學中很少問對不對、是不是、是什么等判斷性、敘述性的問題,因為這類問題在思維上要求很低,不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更多的是問為什么、有哪些辦法等述理性、擴散性問題,使學生能有盡可能多的想法、見解和思路。比如在講了配氣機構之后向學生提出問題:有哪些辦法可以判斷第一缸處于壓縮行程上止點?這一擴散性問題引起了學生們的熱烈討論,并得出了多個答案。學生在畢業前的等級工實踐考核中遇到了這個問題,考核所用發動機年久失修,用常規方法難以判斷。許多學生根據氣門推桿的運動規律做出了準確判定,順利通過了該項考核。
把實驗室作為教學的主戰場
高職學院學生的強項應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汽車構造課是實踐性極強的。過去授課習慣于先在教室對著圖講,再去實驗室對照實物講,形成了一定的重復和浪費。現在嘗試除理論性較強的章節外,直接在實驗室上課。實物演示結合裝配圖投影,結構原理一目了然,現場討論氣氛積極熱烈,既省時省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致,對培養實踐技能效果非常好。
改革考試考核方式,突出實踐環節
為突出職業教育特色,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實踐操作技能的重視,我們對“汽車構造”課的考核方式做了改革嘗試。由過去的理論考試為主結合實驗、實習成績,改變為現在的理論考試、實踐操作考試并舉結合實驗、實習成績,使實踐能力成為評定成績的主要依據,這與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更貼近。
畢業前進一步強化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結合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給學生提出相關課題,如實習企業在管理、技術、設備等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拿出解決方案;你認為教學過程還應有哪些教具、設備,拿出設計方案并制作等。這些課題非常實際,既啟發學生全面思考,又要有具體成果。完成過程中要收集資料、做大量的調查,師生間、校企間充分研究討論,確定最佳方案并予以實施,完成了走上社會前的重要一課。
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收效明顯。近幾年,我院畢業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明顯增強。他們不僅能很快適應工作崗位,而且對企業生產管理和技術進步常常能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
作者簡介:
劉飛舟(1955—),男,陜西西安人,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汽車專業教學和高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