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迎合市場需要,高等職業教育十分重視學生專業技術與職業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其全面素質的提高,在高職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加強人文教育,注重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十分必要。課程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可以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促進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
關鍵詞:高職教育;技術教育;人文教育;課程
近幾年,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猛,但由于受培養目標與傳統思維定勢的影響,在高職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專業、輕素質,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為迎合市場需要,急功近利,過分重視專業技術與職業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實用技術教育只是全面發展教育中的一項內容,其主要功能是讓學生獲得專門知識與專門技能,如果高職院校中人文教育的力度不夠,僅片面強調為學生的職業出路做準備的技術教育,可能會把學生培養成單純的“工具人”,從而妨礙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利于他們的全面發展。因此,在高職院校中加強人文教育,注重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中有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兩個層面。技術教育以傳授專門知識與專業技能,提高人的技術知識和能力為主,重視認識的、理性的、邏輯的活動,具有工具價值。人文教育以培養人文精神,提高人的人文知識和能力為主,更多地體現在情感、意志及非理性方面,具有精神價值,有助于健全學生的人格。這兩個層面各有側重點,各具重要性,但二者之間又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渾然一體的融合關系。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各自有其合理的內核,單純地重視或忽視其中任意一方面,都不能真正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要使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要注意在培養學生技術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同時,發揮人文教育的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與健全的人格。
關于課程
課程作為實現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課程是指學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構建的各學科和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系統,學校中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就是教學,課程則是教學活動中內容與實施過程(或方式)的統一,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因此,可以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促進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也曾指出:高等學校應要求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類課程。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中人文社科類課程的比重偏少。在能力本位觀念指導下,很多職業院校紛紛增加了專業技能課程的比重與實習實訓的時間,甚至為此不惜犧牲專業基礎課程所占的比例,至于人文教育課程則被放在無足輕重的位置上。這種課程設置模式只重視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不能使知識的傳授、能力的提高與精神的培養相統一,扭曲了教育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的本質。因此,有必要通過相應的課程設置彌補學生在人文素質方面的欠缺,以促進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
更新課程設置,促進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要達到人文教育與技術教育二者的有機結合,在高職院校中滲透人文教育思想,就要設置相關課程。人文課程的設置要結合各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要能夠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啟迪學生的心智,有助于學生今后的工作與發展。筆者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增加人文課程比重要調整教學計劃,結合專業教學,增加人文方面必修課程的比重。要優化課程結構,調整教學計劃,建立人文素質課程體系,使學生能夠受到較系統的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對文科類學生應增加自然科學課程的學習,對理工類學生應增加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學習。高職院校在增設人文課程時要注意選準課程,人文課程的開設可根據不同專業的需要加以選擇,課程門類與學時過多,難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和壓力,而過少又會容易流于形式,難以獲得預期效果。另外,在人文課程的教學中要重新審視并超越傳統的教學方法,長期以來的教學方法過分強調系統性、完整性,不太適合人文類課程的教學。必須真正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討論式、辯論式、問題發現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將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素質。
增設選修課為了尊重學生的興趣、自主精神與選擇性的要求,可以有目的地增開人文教育方面的選修課,并建立選修課制度,鼓勵和引導學生選修,必要時還可以規定學生在畢業前須修滿一定數量的人文選修課程。開設選修課程要滿足三個方面的要求:(1)能夠起到加強學生人文教育的作用,彌補其在人文素質方面的欠缺。(2)既能使學生感興趣,又能有足夠的選擇空間。要挖掘師資潛力,配備得力教師,盡可能多地開出選修課程以供學生選擇,要防止選修課程千篇一律與單調劃一,以使學生有更多的選擇余地。(3)人文選修課程的設置要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既要能夠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啟迪學生的心智,又要有助于學生今后的工作與發展。例如,通過開設《公共關系學》、《社會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古詩詞鑒賞》等課程,可以培養學生自尊、自強、自信的品格,學會與人相處,調整自己的心態,維護心理健康,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在其他課程教學中積極貫徹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課程理念人文素質的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人文教育應是一個包含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在內的、全方位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僅學校領導與人文學科的教師承擔著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職責,其他課程的教師也擔負著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滲透的職責。在教學中必須注重人文科學與技術教育相結合,在不同課程的教學中都要進行人文知識的滲透,實施全方位的人文教育。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與創新精神,這本身也是一種人文教育的熏陶。
參考文獻:
[1]高云偉.加強高職院校人文教育[J].機械職業教育,2001,(4).
[2]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7-128.
[3]周遠清.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推進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國大學教學,2002,(2/3).
[4]顧明遠.高等教育與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5]吳紹芬,呂卓超.時代發展呼喚科學人文的交融[J].中國高等教育,2002,(23).
作者簡介:
張翠英(1978—),女,河北唐山人,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4級在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