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應正確理解“雙師型”教師的內涵,明確教師隊伍建設的方向與思路,逐步建立一支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水平,較強的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及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師隊伍,使職業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師資建設;教師評價
我國的高職院校在辦學基礎、發展定位、辦學師資及專業設置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其中師資質量較差、學歷層次不高、結構單一、實踐技能不足的問題尤其突出,不能很好地滿足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急需的專門人才的目標。職業教育突出針對性,強調應用,需要既有較高理論教學水平,又有較強專業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因此,“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關系到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雙師型”教師的界定
目前,對“雙師型”教師概念的界定還沒有統一的表述,根據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職高專教育教學工作合格學校評價體系”中提出的“雙師素質”教師的標準以及職業教育工作者對此的研究,所謂“雙師型”教師指的是集普通教師素質與工程師素質于一體,既能從事專業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專業技能實訓的新型教師,即理論與實踐并重的、高素質的、具有雙重專業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復合型教師。長期以來,在對“雙師型”教師的認識及師資隊伍建設上,存在以下誤區:
認為“雙證”即“雙師”就是以教師是否持有“雙證”(教師資格證書、行業技能等級證書)作為判斷“雙師型”教師的標準。雖然從形式上強調了“雙師型”教師注重實踐的特點,但在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還不健全、不完善的今天,資格證書與實際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懷疑,以此為依據判斷教師是否具有“雙師型”素質的做法值得商榷。
認為“雙師型”教師等于“教師+工程師”這種觀點雖然突出了“雙師型”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與實踐能力,注重了共性,但忽視了“雙師型”教師與技師或工程師的區別。“雙師型”教師面對的是人而不是物,這就要求“雙師型”教師不但應掌握操作技能,而且要精通其原理,并且能組織教學,所以不是教師與工程師二者的簡單相加。
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上的突擊心態有些學校為了早些通過評估升格,達到“雙師型”教師的數量要求,以為利用假期派教師出去,進行十天半月的培訓,拿到一個所謂“雙師型”教師的合格證就完事大吉了。試問: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培養出的“雙師型”教師,能夠保證質量嗎?
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建議
師資水平決定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決定人才培養的質量。“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要堅持“內培外引,專兼結合”的原則,走自主式發展之路。經費的投入與政策的傾斜是“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根本保證。由于教師不能長期離崗參加學習培訓,因此“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可采取以下措施。
挖掘學校內部教師潛力,培養“雙師型”教師(1)學校定期選派青年教師到發達地區的高職師資培訓基地或重點院校,進行為期半年或一年的進修學習,提高教學水平與專業技能。進修教師不僅能學到先進的技術知識、科學方法與教育技術,而且能掌握最新的高職教育理念。或鼓勵教師報考研究生,提高業務水平。(2)對新設置的專業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教師轉行,到高等院校學習進修或通過自學自培,學習新設置專業中的課程,經過有計劃的實踐活動,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成為既有理論又能實踐的“雙師型”教師。(3)定期選派一部分中青年教師到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帶隊實訓鍛煉,學習實踐經驗,使其成為有一技之長的“雙師型”人才,并鼓勵他們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4)根據本校、本專業的實際需要制定“雙師型”教師培訓計劃,定期聘請有關專家對教師進行專業理論與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訓,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與操作能力,或在教師間開展觀摩課、專題講座與教學研討活動,讓教師相互學習,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
引進學校外部的“雙師型”教師(1)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可以到相關高校選聘專業水平較高、有志于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對其進行教學理論和方法的培訓,在取得專業技術證書與教師資格證書后,到高職院校任教,如此,他們將會很快成為既有專業理論、又有過硬技能的人才。(2)對于一些專業操作性要求較高、學校急需的教師,高職院校可從社會其他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服務行業引進,將那些基礎理論扎實、實踐操作經驗豐富、懂得教育理論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來。(3)高職院校要制定優惠政策,在企事業、科研單位和其他院校聘用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方面具有高超技術應用能力的人員作為兼職教師。這些兼職教師不僅可以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而且能促進本校教師操作能力的提高。
對“雙師型”教師的評價
“雙師型”教師不應是終身制的,應當構建“雙師型”教師評價體系,定期考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雙師型”教師進行評價、考核。
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行為規范,是教師道德品質在職業行為中的集中表現。教師要愛崗敬業,要熱愛學生,要嚴謹治學,要為人師表。師德不高的教師,即使能力再強,也會使學生產生反感與排斥的心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良好的職業道德是確立教師地位與威信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之一。
專業教學能力“雙師型”教師首先是教師,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論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具備教學能力是基本的要求。從社會上招聘的教師,可能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但如果不懂得教學法,對學生能力的提高是毫無幫助的。對專業教學能力的評價應包括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成績合格率。
實踐教學與評價能力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是教師進行實踐教學的前提,如教師只能紙上談兵,自己動不了手,如何教學生掌握操作技能?教師不僅要會教,而且要會指導學生具體操作,掌握實踐技能,并應能對學生的實踐做出正確評價。對實踐教學與評價能力的評價應包括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的熟練程度、畢業時達到的專業技術等級。
課程建設與科研能力高職課程建設要符合社會需求,有利于學生就業,了解用人單位的具體要求顯得至關重要。“雙師型”教師應具有根據社會需求進行新課程開發與建設的能力,而且應能對課程建設成果進行檢驗。良好的科研能力是評定“雙師型”教師的必要條件,對課程建設與科研能力的考核應包括編寫教材、發表論文、出版專著、完成科研技改項目等內容。
較高的學歷與專業資格證書“雙師型”教師是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中堅力量,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學歷與技能,“雙師型”教師不但要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具備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還應具有本專業或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使“軟件”與“硬件”相匹配。
參考文獻:
[1]唐林偉,周明星.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研究綜述[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4).
[2]卓維松.關于高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幾點認識[J].職教論壇,2003,(5).
[3]宋夢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重要性及途徑[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作者簡介:
黃兒松(1975—),男,江西貴溪人,鷹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計算機理論和職業教育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