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省金華商業學校食品生物工藝專業(省級示范專業)依托食品行業背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企業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探索出了校企一體、工學結合的發展道路。實踐證明,校企一體、工學結合是中等職業教育實現課程與教學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食品專業;校企一體;工學結合
實行校企一體、工學結合是推進中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大措施。我校食品生物工藝專業確定了“依托行業,融入市場,產教結合”的辦學指導思想,一手抓校辦產業的發展與實訓中心的建設,一手抓校企合作,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就業基地,形成了“產教結合、產教并舉、以教促產、以產養教”的良性循環,創造了良好的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的氛圍,推進了課程與教學模式改革,以就業率、專業對口率、就業穩定率、用人單位滿意率與家長滿意率為辦學質量的標準,實現了以專業學科為本位向以職業崗位與就業為本位的轉變,以及從傳統的偏重知識傳授向注重學生就業能力提高與綜合職業素質養成的轉變。
我校的食品專業創辦于1978年,主要為浙江省培養食品工藝與檢驗應用型人才,2003年成為金華市級示范專業,2005年成為浙江省級示范專業。這一精品專業平臺的品牌優勢成為學校教學模式與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實踐證明,校企一體、工學結合是我校最理性的選擇。
校企一體、工學結合辦學模式的制度保障
食品專業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由學校與相關企業共同制定、共同實施、共同完成。學校成立的專業教育委員會中有一半委員來自企業一線,企業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全過程,并根據聯合辦學協議成為學校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企業安排實習指導教師,同時享有優先錄用畢業生的權利。學校根據行業、企業提出的崗位培養目標設置專業與培訓項目,搞好課程開發,按照行業、企業的要求組織教學活動,并參與企業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為企業提供職工培訓、技術咨詢等服務。為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食品專業建立了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的長效機制,廣泛開展校企合作,按照企業的用人要求,實行“訂單”培養,如學校與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合辦了“蒙牛”班,按照在學校與在企業學習實踐的時間比例簽訂了“1+1+1”訂單培養計劃,從而調動了學校與企業的積極性,形成了產教結合、校企共進、互惠雙贏的良性循環,為行業、企業培養輸送了符合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校企一體、工學結合辦學模式的條件保障
以生產型實訓創新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學校堅持把生產型實訓基地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創辦了校辦食品企業,建立了食品藥品檢測中心和食品制造實訓中心,建立了集教育、教學、科研、開發于一體的專業實體,作為食品專業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重要基地。學校實驗廠擁有自己的“侍王牌”注冊商標與拳頭產品,過硬的產品質量贏得了消費者的普遍贊譽,被浙江省質檢部門認定為“浙江省新千年質量計量信得過單位”,2005年完成了質量安全QS認證工作,為企業發展創造了條件。學校不斷將食品專業的科研成果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創新機制,增強活力,實現了專業建設實體化,可提供真實的生產型實訓環境,鍛煉教師,培養學生,降低實訓教學成本,提高設備利用率,既創造了社會效益,又創造了經濟效益,既為行業、企業提供了服務,又發揮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強了實訓基地的活力。
校企共建,資源共享經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批準,學校設立了面向全社會的食品類六個工種的技能考證中心,既為在校生服務,也為企業服務。如為金華火腿生產企業開辦了“金華火腿制作”高級工培訓與考證;為焙烤食品行業開辦了“西式面點師”高、中級培訓與考證;為啤酒生產企業工人考取助理工程師、工程師職稱提供了幫助;為社會培養了“公共營養師”,推進公眾營養改善行動,為提高群眾健康意識做出貢獻。2004年,金華市總工會、金華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主辦,我校具體承辦了“金華市‘商校杯’首屆裝飾蛋糕技能大賽”,競賽組委會成員、裁判長、裁判員部分由我校食品專業教師擔任。食品專業教師幫助工廠進行技術攻關,為企業解決了飲料食品、金華火腿、焙烤食品、豆制品等生產技術難題。學校聘請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工程師、檢驗師、技術能手作為兼職教師,企業聘請學校教師為技術顧問,真正做到了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使食品專業與社會需求成功接軌,積極為經濟建設服務,在社會上獲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學校與杭州五豐冷食有限公司等12家著名企業建立了協作關系,建成校外實習基地,開辟了學生就業的暢通渠道,出現了學校與企業良性互動的“雙贏”局面。
新型“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模式校企一體、工學結合順利實施的重要一環是擁有“雙師型”教師群體。專業發展的原動力來源于優秀教師,懂理論、能操作、會經營的專業教師是我校培養“雙師型”教師的目標。一是提高理論知識,培養在職碩士研究生;二是加強教師實踐能力培養,深入企業,深入實習基地,成為行業專家,進入行業前沿,占據行業制高點,將專業教育融入行業發展;三是由專業教師負責學校實習工廠的生產經營,使實習廠成為專業教師技術創新的基地與學校面向社會的窗口,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校企一體、工學結合“1+1+1”辦學模式的具體實踐
實行“1+1+1”模式,即三年制的學生第一年在校內完成文化基礎課的學習,第二年、第三年實行工學結合。第二年增加實踐時間,培養操作技能,以校內實訓基地為平臺,在校辦食品企業、食品藥品檢測中心、食品加工實訓中心學習專業知識,進行技能訓練,第三年到校外實踐基地進行實習。由于食品行業的高速發展急需食品技術人才,食品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渠道通暢,在第三年學生實際上已被企業錄用,大多數學生可一邊工作一邊完成實習任務。“1+1+1”的模式提高了人才培養效率,為學生所學知識全面轉化為實踐技能提供了保證。學生在第三年還可回校,根據工作中的需要,在學校設立的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站考取更高一級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1+1”辦學模式分以下三個階段。
(一)寬基礎平臺階段
第一學年實行寬基礎平臺教育,安排了文化基礎課、勞動技能、心理健康、通用證書、安全生產五大模塊。課程設置定位于培養高素質、強技能、寬適應、復合型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才,并以能力為本位,以肯干、夠用、會學作為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
課程模塊化整合與專業化開發力求使基礎課程達到綜合化、層次化、模塊化程度,減少課程之間不必要的重復,避免知識的割裂與脫節,促進理論與實踐、基礎與專業的綜合,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基礎理論教學以“必需、夠用、適度”為原則,對現行的課程進行全面整合,瞄準社會需求,貼近生產實際,加強技能培養,將課程體系整合成一個“平臺”,即寬基礎平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保護自己。第一階段的教學任務由各學科教研組、班主任、心理輔導教師完成。
(二)專業模塊技能訓練階段
第二學年將專業課程設置分解成三個“模塊”。一是“食品安全與食品質量檢測技術”模塊,包括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食品理化檢驗、食品微生物檢驗等內容。二是“食品加工技術”模塊,包括肉乳蛋制品工藝、焙烤食品工藝、罐藏工藝、酶技術與釀造技術等內容。三是“營養保健與營養配餐”模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任意選擇模塊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標。模塊內又可以分解成若干組件,通過對模塊和組件的重新組合不斷適應企業、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模塊的拼裝、調整既保持了原有教學計劃的相對穩定性,又具有適應企業人才需要的靈活性,能夠以動態的教學活動適應動態的社會與企業需求。同時,積極探索“情境——達標”式教學模式,建立實訓中心與專業教室,模擬教學以“創設專業情境,實行目標教學”為特點,實訓中心技能訓練崗位設計力求與企業實際生產崗位一致,努力營造與生產、經營現場相一致的教學環境和職業氛圍,實現實訓崗位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
專業模塊訓練由食品教研室負責,在校內食品加工廠、食品檢驗實訓中心完成,強化實踐教學,突出能力培養,實踐教學環節占總學時的50%以上。根據教學計劃制定出專業技能訓練系列化目標,并細化分解成小目標。以課外興趣小組的方式,根據學生的發展方向,將學生分成若干個技能訓練小組,使學生得到購買原料、生產、質量控制、銷售、成本控制的全方位訓練。
要改革考核體系,在校辦廠、實訓室采用邊講邊練、實際案例分析、情境教學等教學方法,在考核上采取以證代考、答辯式考試、實際操作考試等強化技能要求的形式,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與應用能力不斷提高,讓學生置身于實際工作情境中體驗工作,獲得知識與技能。
(三)就業與實訓結合階段
浙江省對食品專業學生的需求迫切,學生進入第三學年,許多用人單位就會來校招聘食品專業的學生,學生被用人單位錄用后,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食品專業技能等級考核工種的選擇。學校根據社會對食品人才的需求,安排了食品檢驗師、營養配餐師、公共營養師、中西式面點師及肉食品加工等工種供學生選擇,學生可以根據用人單位的需要選擇1~3個工種考證,完成考證后,學生就可前往用人單位就業。用人單位在學生考證前進行招聘,可使學生考證目標明確、針對性強,提高考證的通過率,用人單位和學生都很滿意。在第三學年,對學生實行用人單位與學校雙重管理,企業將學生視為自己的員工,學生實習由企業的負擔變成了企業的勞動力資源,因而積極性大增。
我校2005、2006屆食品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前一年就基本上被搶先來校的企業“瓜分”了,反饋情況表明,這批學生事業心強,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已成為用人單位的技術骨干。基本上每個學生都有2~3個單位可供選擇,就業率達100%,5年以上穩定就業率保持在80%以上。食品產業資本投入少,收效快,適合自主創業。不少畢業生回家鄉自主創業,走上了企業主的發展道路,創辦了金華火腿公司、焙烤食品連鎖企業等,為社會提供了許多就業崗位。
學校堅持“把選擇權還給學生,把推薦權留給學校,把決定權交給企業”,建立了公平、公正、公開、公益的就業推薦機制,及時公開就業信息、公布就業政策和推薦程序,做到“四個早”,即讓學生早了解就業政策、早把握就業機制、早知曉就業信息、早準備就業方向。
校企一體、工學結合的教育成效
校企一體、工學結合創新了教學機制校企一體、工學結合改變了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在教育過程中得到體現和貫徹。以學校與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合辦的“蒙牛”班為例,企業參與了招生宣傳、教學計劃與實習計劃的制訂、教師的聘用等,將學校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方法有機地轉移到企業的需求和利益上,解決了教學脫離社會、脫離企業需求的問題,提高了辦學效益,培養了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化了學生的專業思想,推動了課程和教學模式的改革,提高了教育質量,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機制。
校企一體、工學結合造就了一批知名教師校企一體、工學結合培養了一批名師,我校食品專業有高級講師6人,講師6人,全部是“雙師型”教師,均獲得了國家勞動部門授予的高、中級“西式面點師”、“檢驗師”、“肉制品加工”、“營養師”等工種技能等級證書。有的教師被杭州食品企業聘為總工程師,為企業解決了技術難題;有的教師獲得食品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國家級裁判員資格證書;有的教師被聘為金華火腿技師評審委員會評委;還有的教師獲得了國家營養師培訓師資格證書,被金華市政府聘為農村技術指導特派員。我校教師以教學改革為平臺,積極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完成了多項教育與專業研究課題,近五年來,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近60篇,并有十余部專著、教材正式出版,還主持研究了省、市級教育科學規劃課題3項。我校教師成了行業的名人、專家,具有了較高的知名度,成為促進產教結合的原動力,為產教結合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校企結合、工學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與職業適應能力產教結合促進了學生職業道德、專業知識技能、文化素質等方面的全面提高,培養了一批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畢業生。實行課程與教學模式改革后,2003年和2004年,在金華市舉行的四市三縣中職學校學生技能大賽中,我校食品專業學生連續兩次獲得食品工藝與食品安全檢測比賽項目團體一等獎,食品專業畢業生的雙證書率達到100%,相關專業多證書率達到90%。學生到企業實習,直接參加生產實踐,可以使學生熟悉生產情況,掌握生產技能,獲得適應生產環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找到工作并適應工作需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與就業。
校企一體、工學結合形成了學校、學生、企業多贏的格局實行校企一體、工學結合有助于學生通過勞動獲得收入,減輕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加強學校與企業的聯系,有助于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拓展辦學空間,學生在第三年到企業實習,學校可以多招三分之一的學生。現代企業需要有組織地吸納經過專業學習的勞動力充實到生產崗位上,因此,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將會越來越受到企業的歡迎,學校與產業部門和企業合作,可以共同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
作者簡介:
陳平(1963—),高級烘焙師,浙江省金華商業學校高級講師,浙江省食品加工與檢測先進制造業實訓基地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