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與技能訓練》教學中運用引導課文教學法,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可以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計劃能力、決策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
關鍵詞:引導課文;教學法;綜合能力
《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與技能訓練》是中等職業學校電工類專業理論與實習一體化教材。通常采用以“示范—模仿”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這對培養學生單純的專業技能是有效的,在崗位技能培訓中仍然發揮著主導作用。然而,現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但要求員工有較強的專業技能,而且具備從事任何崗位都應有的學習能力、計劃能力、決策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培養能適應新時期綜合素質要求具有一定綜合能力的技術工人顯得無能為力,探求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勢在必行。在《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與技能訓練》教學中運用引導課文教學法可以系統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
《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與技能訓練》教材在編寫上,仍然采用先理論后實踐的方法。另外,作為其理論支撐的前導課《電工基礎》、《電子技術基礎》、《電工儀表與測量》、《電機與變壓器》、《機械與電氣識圖》等也是分散在幾個學期講授的,時間跨度很大。再者運用傳統的“示范—模仿”教學一般僅能對職業能力的一部分進行培養,他們對現代化生產所日益要求的毅力、獨立工作能力、責任心、獲取信息的能力、獨立制定計劃的能力等卻無所作為。因此,在傳統的實踐教學中以“示范—模仿”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有明顯的不足:(1)理論和實踐信息的傳遞處于教學活動的起始階段,信息由教師直接給出,學生被動接受,然后加以仿效。(2)學生的活動范圍受到教師的限制。(3)理論和實踐仍有一定程度的分離,往往造成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4)學生的綜合能力無法得到系統的訓練。
引導課文教學法
由于傳統的“示范—模仿”教學法自身的不足,筆者嘗試對《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與技能訓練》采用引導課文教學法,效果極佳。引導課文教學法是一種在理論上近乎理想化的、全面系統的能力培養方法。它屬于行為引導型教學法中的項目教學法,它是對項目教學法的完善與發展。引導課文教學法是利用經過教師精心組織的課文來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和工作的教學方法,由于課文發生了關鍵性的引導作用,所以稱為引導課文教學法。
引導課文教學法的主要特點是:(1)通過回答引導課文中的問題,促進學生學習,獨立地操作和控制。引導課文也意味著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知識和技能的不足,使學生容易找到知識來源。(2)對學生學習進行全過程系統地引導,也就是在具體工作中按照計劃實施和評價的步驟進行。(3)通過課文引導將具體任務的實施進行分類。(4)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學生各自提出的難點。
在實施引導課文法教學中,教師關鍵的工作集中在開發優質的引導課文,進行充分的教學準備,做好總結評價三個方面。教師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始終起著引導、主導作用。
引導課文教學法較適用于要求學生進行操作的教學內容或是實習訓練當中。由于《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與技能訓練》是一體化教材,按課題編寫。課題的前半部分是理論講解,后半部分是技能訓練的目的要求、工具器材、訓練步驟、評分標準等。基本具備引導課文的框架和雛形。教師稍加組織和設計,就可以成為引導課文。
引導課文的開發設計
采用引導課文法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發展,這個新的教學目標已經不可能通過傳統的教學方法來實現,在引導課文教學法中,學生的行為是主動的,雖然這一主動性仍然是通過外部控制而被動實現的。獨立能力即意味著獨立進行實踐。因此,應把必要的知識按照其在實踐中的關系進行總結、歸類,建立起理論和實踐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
引導課文的開發實際上也就是回答兩個問題,即:(1)如何使學生能夠去獨立地學習。(2)如何建立起知識與能力之間的對應關系。運用這兩個問題,讓學生獨立學習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要的知識,主動地去學習,而不是得到現成的答案。因此引導課文的開發,就是在腦子里模擬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與技能間的內在聯系的過程。一個知識點總是處于知識鏈中,其來龍去脈,前因后果都要清晰。還要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越多、越緊密,學生越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識技能體系。開發引導課文關鍵是要對學生將要進行的每個行為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它開發的程序就是從工作技能出發,確定需要哪些知識,根據這些知識,確定信息源。只有當這些因素都確定后才能撰寫引導問題,而學生的學習過程正好相反即:引導問題—信息源—知識—技能。在《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與技能訓練》中,要求學生掌握的技能主要包括:常用低壓電器的拆裝與維修,電動機基本控制線路安裝、調試與維修,常用生產機械的電氣控制線路安裝、調試與維修,電動機的自動調速系統調試與維修。從以上工作技能出發,需要掌握的知識主要包括:教材中每一課題前半部分的理論知識,已經學過的電路、電磁學知識。由這些知識確定其來源,即信息源。這些知識主要分散在《電工基礎》、《電子技術基礎》、《電工儀表與測量》、《電機與變壓器》、《機械與電氣識圖》等教材中。以上三個因素確定后就可以撰寫引導問題,引導問題可以按照“6W”的方式進行撰寫。比如在進行接觸器聯鎖正反轉控制線路的安裝訓練時,撰寫如下引導問題:(1)What —— 是什么?電路的組成、作用、工作原理等。(2)How —— 是怎樣的?電路及其元器件是怎樣工作的。(3)Where —— 什么場合?電路使用在什么場合。(4)When —— 什么時候?電路中的各元器件分別在什么時候起作用。(5)Who —— 是誰?在具體工作中應和誰合作。(6)Why —— 為什么?以上的一切都是為什么。
引導課文教學法的實施
引導課文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一般可分為六個階段:
獲取信息即解決“應該做什么”的問題。學生(常常兩人一組)從教師那兒得到所有資料,借助引導問題確定下面幾方面的信息資料:(1)檢查資料是否詳細完備;(2)確定所需材料工具、儀表、器材。
制定計劃即解決“應該怎樣干”的問題。學生借助引導問題制定工作計劃,包括:(1)制定分步工作計劃;(2)確定操作步驟;(3)確定電路安裝與檢修質量標準。
做出決定即“確定電路安裝與檢修方法”。以學生制定的工作計劃和評分標準(參照教材)為依據,學生與教師進行討論并最終做出決定。這時,教師應該檢查計劃的可行性。
實施計劃即“安裝或檢修”。按照工作計劃學生獨立完成安裝與檢修工作,也可以小組分工方式進行。
控制即回答是否滿足質量標準的問題。學生根據已制定好的質量標準對安裝和檢修的電路進行質量控制,并填入相應的表格,這些措施用于實現以下學習目標:(1)重視和評價勞動過程的質量;(2)對自己的工作成績進行評估;(3)認識錯誤及發生錯誤的根源。
評定即回答“下一次在哪些方面應該做得更好”的問題。學生將安裝或檢修好的電路連同質量評分標準一同交給教師,之后再由教師評定結果。當學生與教師評定的結果發生偏差時,應討論發生偏差的原因,如果學生在某些方面還存在專業缺陷,教師應針對這些缺陷設計一些練習題,或者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有意加以彌補。
運用引導課文教學法,開始階段引導課文的設計有一定難度,教師和學生也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其中精心組織顯得尤其重要。在實施過程中,隨時注意收集反饋信息,進行調整,使之逐步完善。
(本欄責任編輯: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