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比分析中外《基礎會計》教材的目標與結構,剖析國內高職高專《基礎會計》教材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提出了高職高專《基礎會計》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與新教材基本框架結構的設想。
關鍵詞:高職高專;基礎會計;教材改革
教材改革歷來是教育改革的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說,教材是實施培養目標的藍圖,是組織教學最主要的依據,教材決定了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對人才培養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目前我國高職高專使用的會計教材在內容與結構體系上大多套用本科或普通會計專業教材,缺少職業教育特色,與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一定實踐能力與管理能力的會計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及社會對高級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相脫節。《基礎會計》作為會計學的入門課程,課程目標和內容設計既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會計學的基本印象,又關系到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否為其將來的系統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一本優秀的《基礎會計》教材在會計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為此,本文擬通過對國內外教材的對比及國內教材存在問題的分析,闡述對高職高專《基礎會計》教材改革的一己之見。
中外《基礎會計》教材對比及啟示
教材培養目標的比較國外教材普遍認為,學習第一門會計課的大多數學生是會計、商業、管理專業的學生,他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制作、閱讀、分析、解釋財務報表和內部管理報告。會計的基本目標是為決策提供信息,《基礎會計》課程的目標是介紹財務會計及管理會計基本原理,使學生成為財務與非財務信息的明智使用者,并廣泛培養學生的各種會計能力。國內教材的出發點是幫助初學者掌握“三基”,即會計基本方法、基本理論與基本操作技能,為初學者學習掌握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后續專業課程打好基礎。
教材結構的比較國外教材的結構安排主要圍繞教學目的展開。在每章的開篇提出本章的學習目的,作為教師布置材料和學生預習的基礎;在論述相關問題時,學習目的會重復出現,用于幫助教師講述知識,幫助學生理順學習知識的思路;每章的練習、問題與案例是學習目的的具體應用;要點小結、相關新名詞和術語及復習思考題幫助學生復習每章的知識。其結構還有兩大特色,一是每章開始為學生提供一個企業的實例并引用該公司經理、投資者或企業所有者關于該章主題的精辟論述。學生學習時可將實例貫穿于每一章的始終,將會計與企業的實際決策緊密聯系在一起;二是書中的作業材料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復習思考題、練習題、能力培養練習及分析案例等。國內教材的結構安排常常忽視學習目的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開篇直接進入正題,不利于學生帶著問題目的明確地進行預習,理解力較差的學生更是難以掌握課程的重點;教學平鋪直敘,學生難以區分重點與非重點,學習目的無從體現;習題也多是對已有知識進行提問或是教材中例題的簡單重復,難以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及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
借鑒國外教材的先進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教材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一是教材改革必須體現培養目標,高職高專《基礎會計》教材的編寫應該體現兩個基本目標,即高職教育培養目標與《基礎會計》教學目標。二是教材的結構安排應該圍繞教學目標,滿足階段性的教學目的。
高職高專《基礎會計》教材存在的主要問題
會計理論教材與實訓教材割裂傳統會計教學通常采用以文字表述業務知識,以“丁字賬戶”講解會計處理的教學模式,偏重理論講授,而對實踐環節重視不夠,但教學過程簡便易行,故至今仍是會計教學的主要方式。由于會計學科比其他學科具有更強的社會實踐性,要求培養對象具備較強的會計實踐運作技能,因此,在會計教學中引入了會計模擬實習環節,通過對會計實踐教學的改革,改變了現行會計實踐教學的薄弱狀況。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較低,通常是先進行理論教學,后進行實踐教學,這就人為地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的割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會計教學的效果。改變這一現狀的最大“瓶頸”就是缺少與社會實際聯系緊密的理實一體化教材。
會計理論教材重理論輕實務傳統理論教材在結構體系上按照先理論、后實務,理論為主、實務說明的傳統模式設計,過分強調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忽視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邏輯與人類獲得知識的認識規律。多年來,《基礎會計》教材的慣用結構是開篇闡述會計的本質、對象、特點、前提、原則等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論問題,然后闡述會計實務,理論與實務的比例嚴重失衡。高職院校學生理論基礎較薄弱,缺少生活經驗與社會實踐知識,先講理論,后講實務,學生由于缺少實踐認知,對理論不易理解掌握,又因為理論與實際相脫節而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對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的培養產生消極影響,結果是部分學生在進入實務學習之前就對會計學畏懼厭倦,引不起興趣。
會計實訓教材任務化現有的模擬實習教材大多為實習而實習,目的性不明確。首先,部分模擬實習教材自成體系,與理論教材銜接不夠;其次,教材中運用的模擬資料與會計工作實踐脫節,且大多采用經過加工處理的實習材料,與實際的證、賬、表原型差異較大,既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提高;再次,教材中缺少作業指導。由于學生實訓多安排在理論學習結束以后,甚至是畢業前這樣的“理論模糊期”,并且理論教材本身缺少實際操作要求及實際操作案例,導致學生實習無從下手,使學生的實習復歸“教師講、學生記”的課堂教學模式,失去了實習的意義。
高職高專《基礎會計》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
體現市場經濟與高職教育特點,界定高職高專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會計教學的首要問題,直接涉及課程設置的側重點,決定著課程的深度與廣度。高職高專會計教育的目標應定位于為企事業單位培養從事會計工作的專門人才,要使學生在校期間系統掌握會計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重點掌握財會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與基本技能,畢業后能夠較快適應不同行業的會計工作,能夠獨立從事會計實際工作。
遵循“實用、夠用”原則,確立《基礎會計》的地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包括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和會計電算化等課程,在教材內容安排上多有重復。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理清會計專業知識理論框架,確立《基礎會計》的地位。《基礎會計》應重點闡述現代會計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從而使之真正成為各專業課程學習的理論鋪墊與方法準備。
貫徹理實一體化思想,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1)要突破傳統會計教學方式。傳統會計教學以文字表述業務知識,以“丁字賬戶”講解會計處理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理實一體化教材應建立一種“理實相融、理實相佐”的新型會計教學方式。(2)要突破理實分立。現行的理實結合方式主要是先理論、后實踐的時間分立模式,這種模式有優勢也有弊端,其重大缺陷在于與高職院校的教學對象不相適應。理實一體化教材應體現實踐——理論——應用的結構特點,將理實融為一體,按照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維再運用于社會實踐的認知規律加以設計。(3)要突破傳統教材理論體系。現行會計教材體系重理論、輕實踐,應用知識主要是會計分錄與“丁字賬戶”講解,實訓教材主要是模擬公司業務處理,與理論相脫節。理實一體化教材應體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更多地運用實際案例、實物資料、實際業務信息,通過實踐歸納理論,運用理論指導應用。
高職高專《基礎會計》教材基本框架設想
《基礎會計》教材整體結構體系框架《基礎會計》教材在結構體系的設置上應力求符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認識規律,遵循“理實相融、理實相佐”的原則,避免過多抽象化概念的理論堆砌。筆者認為,其結構體系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會計基礎理論,主要闡述會計發展與應用及會計基本核算方法,使學生初步了解會計的社會環境、研究對象、功能與目標,熟悉會計核算主要方法的內容與初步運用。第二部分是會計載體與賬務處理程序,以賬務處理程序為主線,闡述會計實務處理的專門方法與程序,完成從分析經濟業務開始的證→賬→表的會計循環,使學生掌握會計核算工作的基本方法與技能,為后續會計課程的學習奠定認識和能力基礎。第三部分是企業核算運用,通過實務案例系統演示手工操作下會計核算過程及證、賬、表的形成,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促進其理論知識的掌握與升華,加快由學習型角色向實踐型角色轉換的速度。第四部分是會計基礎工作,以《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為基礎,闡述會計工作的技術、工作組織以及會計行為的約束系統,引導學生對理論與實務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實現理實相融。
《基礎會計》教材的內部結構框架《基礎會計》教材的內部結構應配合會計教育的階段性目標進行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職業能力。在明確學習目的的基礎上,通過實務導入、理論歸納、要點小結和實務訓練,強化學生的知識積累過程,具體可參照國外教材的結構特點進行布局設計。第一,在每章開始明確學習目的與重點,在論述到每節內容時,進一步強調該節的重點內容。第二,除了以文字形式明確目的外,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可以實際案例及實物資料引入所要講述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帶著問題展開學習,刺激學習興趣。第三,對概念性、觀點性、結論性的知識以特殊字體加以強調,突出學習重點。第四,在結尾對重點內容加以歸納總結,與開頭相呼應。第五,復習思考、練習題中避免內容的簡單重復,除了覆蓋應掌握的知識點以外,可以提出一些有爭議性的案例展開討論,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教材結構若能按上述體系設置,不僅可使學生在形象、具體、可感條件下掌握會計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問題處理能力與實際應變能力,有利于學生綜合會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參考文獻:
[1]邵連珍.關于會計教材改革的幾點建議[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2,(4).
[2]許新.把握高職特色,培養會計人才[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