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是否成功,與教師備課開展的好壞息息相關。文章在總結傳統備課模式的兩大特點和分析傳統備課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學生參與備課模式提出一孔之見。
關鍵詞:學生參與;備課模式;高職教學
傳統備課模式的特點及存在問題
(一)傳統備課模式的兩大特點
一切以教師為主上任何一門課前教師都要根據教學要求做大量準備工作,這種準備,在教學中稱為備課。如果把備一堂課比喻成做一個項目,那么項目負責人就是該課程主講教師,項目參與人員一般只有教師。所以,在傳統備課模式下,備什么?怎么備?這一切都由教師(單個或少數幾個)來決定。
備課過程是封閉的備課是教師上課前的行為,而教師辦公地點的家庭性和辦公時間的自由性等特性,決定了在傳統模式下備課過程對學生是不開放的,教師也無意識地把備課當作私事來處理,而這種隱私狀態直到課堂教學的開始才慢慢解開。
(二)傳統備課模式存在的問題
缺乏有效的監控一般而言,對教師教學監控,主要表現為教務處和各系定時或不定時開展教學大檢查,如檢查教學大綱、教案和教學日歷等書面材料;組織學生召開教學座談會;組織專家聽課等。而教師教學質量好壞,則主要通過學生和專家對教師課堂教學的印象或感覺打分以及結合個人自評進行量化評價。這種監控和評價方式合理和公平與否值得商榷,但至少存在一個問題,即所有的教學檢查和教學質量評價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學階段,即使涉及對教學大綱、教案和教學日歷等文件書面檢查發生在備課階段,但最終因難于操作而流于形式,只要有教案即可,而忽視對教案質量的深入評析。這正是傳統備課階段存在的問題之一:缺乏有效的質量監控。當然追究原因,與備課過程封閉的特點有關。如前所述,備課階段一切決定權都由教師掌控。正因導致了教師備課“偷工減料”的可能性。
缺乏學生的參與傳統備課模式下,從確定教學目標,到收集資料以及教材的組織,甚至包括如何啟發學生思考和如何處理課堂教學中碰到的問題等等,都是由教師來決定或者預設,整個過程很少有師生互動的環節。即使有也只是教師憑以往教學經驗和對學生支離破碎的印象進行一廂情愿地交流或者互動,無法與學生就教學形式、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資料取舍等方面進行直接面對面雙向地交流。這正是傳統備課存在的問題之二:缺乏學生的參與。造成備課中缺乏學生的參與問題,筆者認為原因有二:(1)受傳統備課模式特點影響,認為備課是一切以教師為主,必須是而且也只能是教師的行為,即使量大任務多,也須由教師自己來備。(2)對高職教育、高職學生認識不深。傳統模式下備課教師不讓學生直接參與,除了因為教師具有高度責任感外,與教師對高職教育認識不足也不無關系。他們認為,高職教育跟傳統大專或壓縮化的本科教育一樣,高職學生與過去剛脫離高考的中學生一樣,剛上大學,還未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無法勝任工作。
學生參與備課模式的教學實踐及其優越性
針對高職院校教師傳統備課模式存在的問題,筆者在實踐中,注重引入學生參與,對學生參與備課模式做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獲益匪淺。何為學生參與備課模式?簡而言之,是一種在教師備課活動中,注重引入學生參與,通過學生和教師共同合作和相互交流,分工配合,最終使課堂上的教學呈現出師生互動的局面,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的一種備課模式。在該模式下,教師是項目負責人,是教學責任主體,也是最終拍板人;而學生是項目參與人,是教師助手,是智囊團。學生參與備課,主要表現形式為:(1)收集教學資料;(2)討論教學資料取舍;(3)預講課;(4)設計教學形式;(5)撰寫教學語言;(6)制作教學課件等。該模式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注重教學對象的參與,使課堂教學更具有針對性、互動性和功效性
學生參與備課,讓學生為教師收集備課資料,表面上是學生分擔備課任務,減輕教師負擔,其本質上則是教學對象的參與。雖然學生收集的備課資料并非全部得以采用,但卻可反映教學對象某些特性,若教師分析這些資料,會收獲不少。如筆者在講授《法學概論》課時,要求學生收集刑事犯罪案例,在對提交的資料進行分析后,發現有如下規律:從案件性質來看,大部分案例都集中在強奸、“兩搶一盜”、殺人和傷害案;從犯罪主體來看,案件主人公年齡大約在20歲左右,身份大部分是學生;從犯罪地點來看,發生在廣東的案例資料占90%以上。在筆者看來,表面上的巧合,其實反映的一個大問題:廣東學生對法學案例有取向共性。特別喜歡發生在廣東、在同齡人身上、身份是學生的案例。此后,在法學教學案例引用中,同等情況下優先選擇具有上述共性案例。所以學生參與備課過程,也是教師了解學生的過程,更是“備課三要素”(備知識、備技巧和備人)中備人的絕好機會。因此,讓學生參與教師備課,一可分擔任務,二可了解學生,何樂而不為呢?與此同時,由于讓學生提前參與教學工作,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互動時間延長了,更重要的是無論是互動的廣度,還是互動的深度,都得以進一步延伸,課堂教學更具有互動性。
(二)發揮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工作技能
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較薄,但動手能力很強。一些高職學生入學前已接受2~3年職中或中專教育,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定的專業技術。如在一項對我院03級法律事務專業就業觀念和教學質量調查中發現,被調查的50%以上學生在職中時學的專業是計算機,甚至有些學生還通過了程序員水平考試。因此,在備課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參與,把課件的制作任務交給學生。再如在教學資料的收集中,讓學生參與,充分發揮人多力量大的優勢,收集的資料也呈多樣化和多媒體化,這些資料對教師的教學來講可謂至關重要。還有,在講授一些需要記憶的或者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時,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把這些內容編成易記或易理解的表達方式,從而也使教師在課堂上單純的說教變得更加多樣化,豐富課堂的教學形式。
在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學生充分利用機會展示才華,獲得教師的認同,贏得同學的尊重,增強了自信心,同時學習的主動性大大提高了,對已學的知識理解加深了,知識面拓展了;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實踐進一步提高了動手能力,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形式,提高了團隊合作意識及工作技能。
(三)彌補教學監控的缺位,打造高質量的備課教學。
讓學生參與備課過程,能夠促進教師更好地備課。同時教師和學生一起集思廣益,教學質量提高也水到渠成。此外學生參與備課過程還為構建課前、課堂和課后全方面教學監控系統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文暉.自主互動性教學模式的效果論證[J].職教論壇,2005,(11).
[2]梨廣彬.參與型課型的教案設計[J].職業技術,2005,(8).
[3]丁麗.淺談備課[J].衛生職業教育,2002年,(20).
[4]李俊杰,李揚賢.淺談備課[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9,(12).
[5]蒼晶.淺談備課十要素——備課十問[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4,(6).
作者簡介:
林亮景(1980—),男,江西崇仁人,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講師,從事法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