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直接影響到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應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心理問題的表現及原因進行研究與分析,并應針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心理問題采取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心理問題
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與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在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為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使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能夠身心健康地工作與生活,筆者擬談談自己的看法。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心理問題的表現
職業信仰缺乏近幾年來,由于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數、在校生數不斷下降,導致部分教師憂心忡忡,缺乏職業信仰,具體表現為缺乏愛心、耐心與細心,缺少教書育人的責任感、艱苦創業的使命感、愛崗敬業的榮譽感與獻身職教的自豪感。
職業心理倦怠日趨激烈的競爭,過重的身心負擔,導致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心理呈現亞健康狀態,產生抑郁、偏執、強迫、焦慮等癥狀,表現出無情、無心、無力的工作狀態,得過且過。有的教師發出感嘆:“工作年復一年,單調乏味,心力交瘁,煩惱苦悶,壓力那么大,又那么瑣碎操勞,付出和收入根本不成比例,做教師真悲哀!”
職業行為異常或是怨天尤人,埋怨待遇太低,分配不公,學校條件太差,學生素質太差;或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勾心斗角,人際關系緊張;或是盛氣凌人,爭吵責罵,行為極具攻擊性;或是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來,以消極的態度對待工作;或是工作目標過高,脫離實際,久經拼搏無法實現,挫折感由此而生,最終意志消沉。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心理問題的成因
(一)社會因素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教師的勞動強度與所受待遇不相稱,在住房、醫療保健、子女就業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在很多地方《職業教育法》并沒有得到真正落實,普高持續升溫,職教門庭冷落,普教與職教的差別日益突出,求學取向一熱一冷、生源質量一好一差、學生感覺一喜一悲、社會評價一褒一貶,再加上職教經費投入不足與教育教學改革相對滯后,使得職教總體上落后于普教,導致職校教師在地位上、聲譽上都不如普教教師,以致產生心理失衡。
中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存在很多缺陷管理體制不健全,導致校長負責制變成個人說了算;工作環境不穩定,導致全員聘任制操作不規范,使許多教師心里忐忑不安;考核制度不完善,導致無法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使教師工作越來越消極;職稱評定競爭激烈,名額有限,導致教師晉升職稱不能如愿。這些都是教師產生心理問題的隱患。
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忽視教師的心理問題往往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教學科研能力的提高而忽視教師心理素質的培養,致使有些教師的心理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而日益嚴重。
(二)職業因素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工作負擔過重教師既要上課,又要負責招生。近年來,很多職校采取招生責任制,一到假期,教師要下鄉宣傳招生,挨家挨戶做動員工作。學生入學后,還要協助班主任做跟蹤輔導、幫教與家訪工作,由于學生學習興趣低、基礎差,教師還要面臨許多繁雜的非教學任務,如維持紀律、管理學生、上操、晚自習值班等。在超負荷的工作壓力下,不少教師感到應接不暇,出現疲勞、焦慮、失眠等癥狀。
學校管理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一會兒搞全員聘任,一會兒搞學歷達標,一會兒搞“雙師型”教師,一會兒搞末位淘汰,加上坐班制和沒完沒了的清規戒律,使教師不堪重負,被束縛得透不過氣來,情緒因此受到影響,孤獨、無助、焦慮、自卑的不良心理油然而生。
素質教育的理念與教育現實反差巨大由于學生素質差,素質教育理念無法在實際工作中實施,導致社會、家長、學生本人對中等職業學校產生嚴重的偏見,出現了“渣滓老師教渣滓學生”的說法,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校辛辛苦苦,到社會上卻自慚形穢,甚至連自己的工作單位也不敢大聲對人講。由于情緒低落,覺得學生難教,縱使拼命努力也是徒勞,因而埋怨學生,責怪家長,工作中不求創新,只求無過,缺乏動力。
(三)個人因素
人格由于不能客觀地認識自我與現實,目標不切實際,自我實現和自尊的需要過于強烈,導致心理失衡。
家庭如生活負擔過重、夫妻之間缺乏理解支持、婚姻沖突、子女教育與就業、老人贍養、疾病等等,都是困擾教師心理的因素。
認識有些教師對心理問題的認識比較模糊,不清楚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既缺乏心理保健知識,又不會尋求心理幫助,導致心理問題日益嚴重。
解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心理問題的對策
加強政府導向作用,積極關注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心理問題政府應加大執法力度,通過政策制定,增加中等職業教育投入,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社會地位,有計劃地通過各種傳媒宣傳中等職業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巨大作用,幫助職校盡快擺脫困境,做到普教與職教并重,關心、支持職教工作,增強職教工作者的信心。同時,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心理健康培訓計劃,切實加強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
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教師的心理問題(1)構建客觀、公平、合理的激勵與制約機制,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應針對教師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勵方法,提高教師的心理滿意度,使他們保持良好的心態,讓教師感到工作有方向、做事有勁頭、前程有奔頭。要營造理解、信任、和諧、催人奮進的工作氛圍,使教師處處體會到領導的關心與愛護。(2)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集體活動。如組織座談會、討論會、報告會、演講會以及體育娛樂活動等,或派教師到企業、公司實習,請上級領導、專家作學術報告,幫助教師緩解過度緊張、焦慮、困惑的情緒,使他們安心職教工作。(3)積極引導教師重視心理問題。要幫助教師摒棄落后的觀念,樹立優勝劣汰的競爭觀念;要引導教師樹立合理的物欲觀、幸福觀,不盲目攀比物質生活與工作環境,不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要倡導“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做學生的榜樣;要引導教師以平靜的心態適應自己的角色;要多渠道、多形式、有計劃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教師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早發現自身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調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4)減輕教師的負擔,增強工作樂趣。在充分樹立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的基礎上,學校領導要給予教師更多的獨立思考與鉆研的時間,減少形式主義的要求,保持教師穩定的情緒,增強教師工作的樂趣。(5)優化環境,促進心理健康。要營造良好的校園人際環境,讓教師生活得舒心,工作得順心,形成和諧、融洽、相互尊重、努力進取的良好氛圍,使教師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和良好的心理反應,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發展。
教師應關注自身的心理問題(1)要轉變觀念,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愉快接受教師身份,積極待人,樂觀看事,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既不自大狂妄也不妄自菲薄。對生活環境中的一切應多欣賞、少抱怨,經濟拮據時,多想想自己擁有的精神財富,工作失誤時,可用“勝敗乃兵家常事”來安慰自己。應擁有一顆平常心,善于從每一節課中體驗成功,從學生的點滴進步中體驗成功。(2)要學習一些心理保健知識,采取適當手段進行自我調節,如通過意識調節、自我宣泄、暗示微笑、體育鍛煉、變換環境、升華轉移等方法,保持自己良好的心境。擺脫心理困境,笑對人生逆境,不為功名利祿所縛,不為得失榮辱所累,遇事想得開,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待人藹然,自處超然,無事悠然,避免使身心處于疲憊狀態。(3)要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擴展自己的生活空間,多接觸社會,多參與社會活動,建立廣泛的社會聯系,增強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4)要提高業務能力,更新觀念,博覽群書,拓寬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底蘊,以良好的心理素質迎接競爭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