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發人力資源,教育是主要渠道。職業教育是以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為目標,對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我國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具有更直接的作用。本文主要以江西為例,研究經濟發展與職業教育的相互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為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區域經濟;職業教育;人力資源;相關性
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對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有著直接的決定性意義。因此,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更為密切。上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并且十分重視研究職業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關系。
職業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一)經濟全球化趨勢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新的要求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分工不斷強化,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迅速。“全球化經濟提出的基本挑戰是需要在迅速變化的環境里的調整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培養一支生產效率高和靈活的勞動力隊伍乃是21世紀進行競爭的最核心的一著。”在全球競爭中,提高人力資源的競爭力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而人力資源的狀況歸根結底取決于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發展職業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重要途徑,通過職業教育開發人力資源,已成為國家新世紀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緊迫任務呼喚職業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面對這種形勢,建立一支工種齊全、結構合理、質量過硬的技術工人隊伍迫在眉睫。據統計,我國勞動力接受教育的平均水平,農村為5年,城鎮為8年;2000年在全國從業人員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4%,其中文盲及半文盲占11%,小學文化程度占33.3%。在全國城鎮企業1.4億職工中,技術工人只占一半;在7000萬技術工人中,中級技工占35%,高級以上技工僅占3.5%;從業人員素質偏低已成為嚴重制約我國科技推廣及應用能力、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經濟競爭能力提高的“瓶頸”。據統計,我國每年的科技成果達3萬多項,實現轉化的只占20%左右,真正形成產業的只占5%多一點。勞動者素質不高,還嚴重影響了我國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提高。據分析,我國企業產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產品的經濟損失每年近2000億元,在近幾年發生的企業事故中,因職業意識不強,崗位技能不高原因造成的事故占到50%以上。
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分析——以江西為例
從江西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來看,近兩年來取得了顯著成績。一是全省中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2003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招生167776人,比2002年增招27139人,增長19.30%;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增幅超過普通高中10.82個百分點,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0.39個百分點,位居全國第五位;增長絕對量在全國排第8位。二是高等職業教育取得突破性發展。全省現有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42所,在校生172880人;另有14所普通高校舉辦了高職學院,在校生57000余人。三是全省初等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工作迅速發展。全省現已建立職業培訓學校(機構)1萬余所,年培訓130余萬人次;職業初級中學29所,在校生1.24萬人。2003年全省共培訓下崗職工13萬人次。
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產業布局也不合理,這就出現了地區性經濟結構差異。江西屬于中部六省之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長期以來,江西經濟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底子薄,總量小,差距大。近幾年,這種狀況得到明顯的改善。2001年全省GDP2176億元,增長速度為8.8%;2002年上升到10.5%,自1998年以來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2003年,全省生產總值達2830億元,增長13%,比全國高出3.9個百分點,江西經濟總量在全國的位置由2000年的第17位推進到第16位。全省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678元,已從中部地區的末位推進到第5位。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用職業學校在校生數、平均每萬人口中職業學校在校生數、職業學校畢業生數三個指標代表江西職業教育的規模,用國內生產總值、三產值代表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相關分析。

資料來源:根據《江西統計年鑒1989—2003》有關資料統計計算
通過SPSS對其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得到如下結果:表1、表2表明職業學校在校生規模是隨經濟的發展不斷增加的,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水平明顯呈正比。其中在校生數與GDP和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相關程度分別為0.847、0.974,0.932,0.914,畢業生數與這幾項指標的相關程度為0.815,0.965,0.906,0.890,且通過0.05和0.01兩個水平的顯著性檢驗。這些數字一方面說明了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的,職業教育的發展能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大量的技術人才,而經濟的發展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沒有好的經濟基礎,職業教育不可能有大的發展。在現實中一定要避免只看到職業教育的促進作用,忽視經濟對職業教育的制約作用的現象,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以江西來看,2000年以前三產結構中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數據也顯示職業教育與第一產業的相關程度高于第二、第三產業,這是因為江西的經濟發展總量中,農業占很大比重。但這與理論上是矛盾的,從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看,應該與工業、服務業聯系更密切,相關性更高。但由于所選數據跨度較大,反映了江西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過程中,職業教育從薄弱到壯大是與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工業、服務業的發展壯大相輔相成的。雖然,江西的工業、服務業在三產中的比例有所增長,但因底子薄的影響,江西目前的工業化水平還不高,還不能吸納較多的勞動力,因此,江西也是勞務輸出大省。并且由于江西的工資待遇低于發達地區,而高等職業教育又是開放辦學,學校培養的人才大部分都流向了“長三角”、“珠三角”和閩東南地區,也使職業教育與第二、第三產業的相關程度低于與第一產業的相關程度。

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一)把發展職業教育看作生產性的投資,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資金投入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物質條件,在當前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要建立多元化投資體系,調動民間、國外資金投入職業教育,增加和改善職業學校設備,確保職業教育發展。
(二)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出現變化,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職業教育要根據本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化調整自己的專業結構。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美國1982年三次產業結構變化,第一產業占3.6%,第二產業占27.2%,第三產業占69.2%,相應地1982~1983年美國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數專業比例,直接與服務業有關的比例達到55%,把職業教育的專業重點放在第三產業人員的培養上。
(三)職業教育要多種形式共同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變化,社會勞動失業率將會有所增加,職業教育應該在再就業工程中發揮作用,為職工再就業服務。
(四)構建貫穿終身的職業教育體系。終身學習是一個有多條通道的旅程,職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溝通,滿足知識化社會和終身學習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戰略規劃與政策研究室.中國區域教育發展研究報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2.
[2]周紹森,李小南.21世紀江西邁向教育與人力資源強省 [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15.
作者簡介:
呂合(1983—),男,南昌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200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