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化工基礎》的課堂教學中滲透環保與健康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會自己思考、自主學習。
關鍵詞:環保與健康教育;《化工基礎》;非均相系
《化工基礎》課程是中專工科類專業的一門專業技術基礎課,主要內容是介紹化學工程中一些通用的物理操作規律及典型設備,如流體輸送、過濾、干燥、沉降、吸收等。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感到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何用處不甚了解,造成學習興趣不濃,學過之后很快又會忘記的情況。
針對這一問題,筆者特別注意在《化工基礎》課堂教學中滲透環保與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也逐漸摸索出一些規律。如“非均相系的分離”一課,增加了許多教材中沒有卻又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學生頗感興趣的現實內容,特別是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最新資料。在課堂講解“非均相系”的概念及分類時,以往只是安排一個學時的內容,由于增加了許多課外知識,已經講了兩節課,學生還意猶未盡,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望。
首先,在講解“非均相系”的概念時,強調它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組成的物系,而不是混合物。由于分散在分散介質中的分散物質的顆粒比混合物中的顆粒要小幾個數量級,因此不能用分離一般混合物的方法進行非均相系的分離。由于存在分離上的難度,常見的廢氣、廢水常常不能達標排放,因而對環境造成了極大污染。如何將其中的有害物質分離出來,以達到排放標準?如何找到消除這些危害的辦法?問題一經提出,馬上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這樣一來,本章的學習目的及意義就很清晰了,學生也由此認識到學好這一部分內容對實際生產的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
接下來,對“非均相系”的分類進行講解。先按分散介質的種類將其分成兩大類,再按分散物質的種類進行二次分類:

分類圖
將分類體系明確后,結合每一類型非均相系的概念講解過程,進行舉例說明,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我們通常說的“三廢”中的“廢水”就有懸浮液、乳濁液、泡沫三種,其中分散的有害固體、液體、氣體顆粒或液滴就應在排放之前分別用沉降、過濾和離心分離等方法分離出來。這些都要用到相應的專用設備。至此,我就向學生們提問:“為什么要將小造紙廠、小煤窯關閉?若有污染的話,大型廠礦的污染不是更嚴重嗎?”問題一經提出,學生們就議論起來。經過前面的提示,學生基本上都能歸納出問題的關鍵:小型廠因為投資小,為了效益,治污能力有限,未達標甚至未經處理就將廢氣、廢水直接排放了。
在明確了概念之后,就進入實例講解階段。在講述“氣體非均相系”的內容時,我重點講了“煙”的構成表現及危害。“煙”是氣體中含有固體顆粒所形成的氣體非均相系,工廠的煙囪排放的濃煙是含有未燃燒完全的固體顆粒(硫、磷等的化合物),未經處理即排放,會對大氣造成嚴重的污染。隨即我轉入一個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問題:“同學們一直接受的教育都是吸煙有害健康,但是,不少的同學卻不太愿意相信,是嗎?”此時,一些平時有吸煙習慣的學生也睜大了眼睛、豎起了耳朵。“人們吸煙時從嘴里吐出的煙與工廠煙囪排出的煙,實際上都是同一概念上的物質。”學生嘩然,開始議論紛紛。“所以,吸煙時吐出的煙中也含有大量未燃燒完全的固體顆粒,而你吸入的煙順著你的氣管到你的肺里轉了一圈才出來,想一想,有多少有害的顆粒附著在你的肺葉上?”此時,學生的表情各異:吸煙的學生露出了難為情的笑。我抓住機會,把這一話題接下去:所以,“吸煙有害健康”不光是一句宣傳口號,它需要大家有更深切的理解。國外戒煙的方法中有一種就是讓戒煙者反復觀看錄像——多年吸煙者的已經變黑了的肺,讓吸煙者產生惡心、厭惡的感覺,以后只要一看到香煙就會想起被“污染”的肺,再也不愿吸煙了。學生們聽到此,發自內心地點頭表示認同。相信經過這一課,比教師平時苦口婆心地勸導學生不要吸煙的效果要好得多。
臨下課時,我又給學生留了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美國是《京都議定書》的簽字國,但卻于2001年宣布退出,單方面撕毀了協議。此舉在世界范圍內遭到廣泛批評。美國如此作為,有一系列的原因——環境、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因素。希望同學們在課后積極查閱相關資料,替美國解釋一下如此作為的理由。后來,學生們踴躍地把他們“研究”的成果交給了我:《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約定俗成的稱呼,該公約旨在限制全球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世界第一,卻拒絕簽約,將會影響該條約的效果和全球遏制氣候變暖的努力進程;美國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就意味著放慢了工業增長的步伐;經濟減速,就會增大失業率進而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總統要靠經濟增速和低失業率來贏得大選……看到這些,我甚感欣慰:我的學生學會了學習、思考。
環保與健康的話題,無處不在。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意義極大。
(本文責任編輯:張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