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美、情、疑、信幾個方面入手,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優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美;情;疑;信
所謂教學情境,就是一種氣氛,它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地聯想、想象與思維,獲得某種形象和思維成果;二是可以使學生產生某種情感體驗,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從而使教學內容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使學生把學習活動變成自己精神的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可使人產生愉快的情緒,提高大腦的活動效率。不良的情緒會使人注意力難以集中,從而干擾認知過程,降低智力活動的水平。所以,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情境非常重要。
以“美”入境在我們的生活中,美的東西比比皆是,教學應是教師的優美的作品。教師要從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出發,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理論與實踐證明,正確掌握并運用語言是教師教育教學成功的最積極、最有生命力的因素。精煉動聽的語言會像磁石般吸引學生,把他們帶進教材內容的情境中;簡潔明了、富有邏輯性的語言能使學生會神入境,感到心情舒暢;生動形象的語言會使知識淺顯易懂。教師運用美的語言能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步入知識的殿堂。比如,在講并聯電路的特點時,我把電流比水流,一股水流分幾路,總流量不變,從而說明并聯電路總電流等于分電流之和,這樣化抽象為形象的語言能使學生易于理解并且記憶深刻。教師也可利用板書的美來創設教學情境,條理清晰的板書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教學內容,甚至給學生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色彩新穎、生動鮮明的板書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觀察力,激發求知欲,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美的板書來扣動學生的心扉,撥動學生思維的琴弦。在物理教學中有許多美的東西,比如,磁體周圍磁感線的空間對稱美、單擺運動中時間的對稱美、物理守恒定律與研究方法的和諧美,是以美啟真、以美促智的前提和基礎,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想象力,發展學生鉆研科學的志趣,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情”入境情感是客觀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觀點而產生的心理體驗,是人的成才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積極的情感對學生學習有著非凡的推動力,消極的情感會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教師的情緒與情感具有感染力,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每上一節課都應和顏悅色,使學生感到可親可敬,從而激發其求知愿望。不能板著面孔上課,更忌“警察對小偷兒”的態度,那樣,學生對教師望而生畏,感情上就有了距離,甚至會產生對立情緒,這種緊張、恐懼的氣氛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1.充分利用教師的感染力。教師是影響學生學習情感的最活躍的因素,有感染力的教師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而且會使學生在無意中接受教師個性的影響。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充沛的熱情,對物理學的熱愛,對學生的責任感,都會激起學生相應的積極情感體驗,使學生形成比較穩定的學習物理的情感。情感教學提倡師生之間真誠的、積極的情感交流,以創造一種輕松自如、氣氛活躍、心理愉快的教學環境。因此,教師在與學生交往(包括課堂內外)時的語調、表情、眼神和認真的態度等,都應向學生傳達學習物理的情感或暗含對學生的期待,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在教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手勢,要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充滿激情,引人入勝,從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景交融之中積極愉快地學習。
2.教師應從提高學生對學習物理重要性的認識入手,結合教材向學生介紹一些物理學家的傳略和小故事,特別是我國物理學家的生平、主要貢獻和動人事跡。在物理教學中,每一部分甚至每一個專題或定律,都應聯系實際生產活動進行教學,并指出這部分內容在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使學生把學習作為自己今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例如,各種噴氣式飛機和火箭的運動都服從動量守恒定律,人造衛星的運動服從萬有引力定律,而旨在提高效率的各種創造和革新的過程都必須遵守能量守恒定律等等,這些都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內在動機。物理學的每一定律的發現都是物理學家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其中包含許多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如果在教學中適當地加以介紹,也可以使學生受到感染,產生學習物理的需要和情感。
3.要妥善處理學生在學習物理中遇到的挫折或發生的內心沖突。在學習的過程中,特別是學習新內容的最初階段,學生往往由于迷惑不解而產生某種程度的緊張并引起一定的焦慮。教師不僅要使學生的焦慮得到轉化,而且還要以自己的自信心與克服困難的樂觀情緒啟發學生,使其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
以“疑”入境“疑”是發現問題的前提,一個好的設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催化劑”。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提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若干問題,演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若干現象,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從而主動地探尋知識,這樣就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比如,講授“磁場”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演示實驗:我在遠離課桌的地方,拿著磁針演示磁針具有指南北的性質,然后將磁針放在講桌上,讓學生觀察,他們發現磁針此時不能指南北了,感到奇怪。當我把講桌上的遮蓋物拿掉后,學生發現下面藏著一塊磁鐵。這時我問學生:磁針在磁鐵周圍為什么就不能指示南北了呢?磁鐵周圍空間與其他空間有何不同呢?這樣就誘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為學生順利地學習有關知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以“信”入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成功是激發學習興趣的有效誘因。因此,要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獲得學習上的成功,使之不斷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從實際出發,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取得成功,使之品嘗成功的興奮與歡樂,得到理智上的滿足,增強學習信心。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量力而行,所授內容不能過深,也不能太淺。如果過深,學生聽不懂,學習情緒就會下降,甚至會產生厭學心理;如果太淺,教師剛講幾句,學生就覺得沒什么了不起,聽得乏味,精力不集中,甚至會我行我素。因此,教師所教的內容或所提的問題要難易適度,要讓學生經過認真思維后能夠攻克“堡壘”,這樣就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心,課堂上就會產生愉悅的氣氛,學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教學內容。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課堂氣氛良好,師生之間就會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教師講得有趣,學生聽得入境,師生均會滿意,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氣氛冷漠沉悶,師生間的感情不融洽,產生煩悶的感覺,教學效果就會事倍功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善于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優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