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職語文課嘗試開設課內閱讀,即將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引進課堂,使之在教師的指導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其閱讀量。
關鍵詞:語文課程標準;課內閱讀
設計背景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問題幾乎都與閱讀的匱乏有關,同時,學生某一門課程沒有學好,閱讀能力的低下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即沒有掌握閱讀本課程教材的方法,沒有形成閱讀本課程教材的能力,進而影響到對課程內容的掌握。《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和記誦名句、名篇的習慣。”毋庸置疑,優秀的課外讀物對發展學生的思維、健全他們的人格具有深遠的影響。《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三年中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這對普通高中較自覺的學生來說,不難做到,但對缺乏良好閱讀習慣的中職生來說,這個標準卻很難達到。況且中學生課外閱讀的隨意性很大,常常是感興趣的書就讀,而不問是否“有益”。如果不加以指導,學生不僅收獲不大,浪費時間,甚至可能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筆者在中職嘗試開設課內閱讀,將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引進課堂,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和增加其閱讀量方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具體實施
(一)安排時間,布置任務
筆者在征得學校領導的同意,并取得學校圖書館管理員的支持配合后,從任教的班級每周兩節自習課中抽出一節,帶領學生到圖書館閱讀書籍、雜志,以保證學生養成有規律閱讀的良好習慣。同時,還將各班每周最后一節語文課定為閱讀檢查課,以此督促、檢查學生的閱讀活動和成果。并規定閱讀成績占期末總評的30%,以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
為了使學生的閱讀有序并提高其閱讀效率,可將此部分教學內容以欄目的形式布置給學生。這些欄目分別為名著微縮、情感話廊、詩意人生、金玉良言、奇妙世界、社會之窗、奇風異俗、自由論壇、成長歲月、解讀生命、歷史文化、楹聯欣賞、旅游天地、廣告集錦、成語探源、名人讀書、多元思維、網絡文學、人物春秋等。這些欄目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篩選好文章,集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實用性于一體。同時,教師還可向學生推薦《讀者》、《青年文摘》、《看世界》、《知識窗》、《中外文萃》等雜志和一些中外名著以及《心靈雞湯》、《文化苦旅》、《愛的教育》、《EQ情商》等人文書籍。最新的學習心理研究認為,學習有三種形式:個體化學習型、灌輸型和合作式學習型,并普遍認為第三種學習形式最佳。因此,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小組根據自己的喜好,任選二到三個欄目,有目的、有選擇地讀書。要求每組在閱讀檢查課時,提供所選欄目的兩篇相關文章,推薦給全班同學,還要詳細說明推薦的理由。
(二)小組合作,多樣評價
有的放矢,有路可尋,學生閱讀的興趣自然就大大增強了。任何一堂語文課,主體都是學生,教師要從觀念上、時間上、態度上、教學設計上予以保障,尤其是保障學生對文本的認知過程。教師要為此預設時間,創設空間,營造情境(給學生時間,給學生空間,給學生感覺,給學生舞臺)。教師絕不能獨霸課堂,講話時間總量不能超過20分鐘。因此,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教師還可將課堂也交給學生駕馭。每個小組輪流充當老師,將本組提供的文章介紹給全班同學。由于自己將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分頭查閱資料,分塊撰寫教案,認真討論補充。組內各成員還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熟悉計算機操作的學生借助網絡查找資料,文筆好的學生負責撰寫發言稿,口齒伶俐的同學則當之無愧地走上講臺做小老師。臺上講課的學生認真投入,臺下聽課的學生有很強的參與意識。在共同獲得知識之余,為臺上的同學打分并進行評述,評論優、缺點。這樣,不僅對臺上的同學是一種激勵,而且為以后講課的同學提供了借鑒。對學生的閱讀評價可采取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辦法:首先由小組成員根據各組成員付出的努力進行互評,再由班上其他同學對該小組的表現打分,最后是教師的評價。最終成績則按30%、30%、40%的比例綜合計算。

(三)教師指導,循序漸進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活動的必要延伸和補充,因此,要鼓勵學生閱讀與教材相關的文章。如教學《曹操煮酒論英雄》時,筆者從曹操的自負、奸詐性格,引出郭沫若對此做得的翻案文章;學完蘇軾的詩詞,就補充余秋雨、周國平等對其的研究文章,從而對蘇軾其文其人作研究性探討,走近詩人的內心世界和生活時代,獲得更深層的體驗。教材中凡涉及的古今中外名篇節選,都要求學生通讀原著。有些學生畏懼大部頭的長篇巨著,所以筆者確立了由易而難、循序漸進的閱讀方法。這樣,可使學生閱讀興趣不受挫。學生可從《讀者》、《青年文摘》中的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開始閱讀,逐漸過渡到《梵高傳》、《文化苦旅》、《愛的教育》、《EQ情商》等人文書籍及《心靈雞湯》、《悟空傳》等暢銷易懂的書。由一些大作家的散文集,如冰心散文等逐漸過渡到名著簡縮本,乃至大部頭名著、研究性專著等。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情感、經驗、眼光、角度去體驗作品,對作品做出個性的反應。這樣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效果分析
(一)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了閱讀量,提高了閱讀層次
據調查,85%的學生喜歡這樣的課內閱讀。語文閱讀課成為學生最感興趣的課,課堂氣氛也很活躍。閱覽室書架上的雜志、名著逐漸成為學生的喜愛。學生的閱讀量增加了,有的學生一學期就閱讀了十幾本書;閱讀面廣泛了,閱讀層次提高了,許多學生舍棄了對于漫畫、流行小說的興趣,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經濟、軍事、文學、高精尖技術等十幾個門類的讀物,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
(二)加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合作與協調能力已成為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中重要的人才衡量標準。閱讀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培養和訓練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在活動過程中,原先膽小、害羞的學生,敢于在人前發表觀點、看法了,增強了學生的與人交往的能力,人際關系和諧,同學之間的友誼也日漸深厚了。
(三)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由于在閱讀中積累了大量素材,許多學生不再視寫作為畏途。在閱讀中產生的感想,使他們有一種想表達出來的沖動,在教師的幫助下,產生了許多優秀的作文。校刊、團刊中大部分都是筆者任教班級學生的習作,另外還有一些優秀文章在《廣州青年報》、《職中生之友》等報刊上登載。課外閱讀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儲備,加強了語言表達的準確性。閱讀檢查課使同學之間交流增多,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提高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誰掌握了信息,誰就擁有了更多的成功機會。因此,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尤為重要。通過閱讀的訓練,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增強了,知識面、觀點和見解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反過來又促進了語文學科的學習。特別是在上課回答問題時,他們的回答往往出人意料,令人驚喜。
總之,新時代新挑戰,中職語文教學既要著眼于學生語文水平和人文素養的提高,又要從學生的特點出發,在職教語文教學中,運用多種恰當的方法,從各個方面去感染學生,讓他們發現語文學習的實用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使語文教學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
作者簡介:
王薏(1970—),女,廣東省廣州市黃埔職業技術學校語文一級教師,現為華東師范大學語文教育專業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