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和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發揮其應有的育人功能,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哲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責任。文章提出了重構哲學的教學理念,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相長的改革新思路。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改革;實踐
高校開設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及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采取純科學知識傳授的態度對待該學科的教學,使本來具有思辨與超越性的哲學變成了枯燥與乏味的識記性學科。把哲學教學等同于一般自然科學的知識傳授、知識教育,使哲學失去了對學生的吸引力。第二,考核方式仍然是應試教育。以標準化的試卷為主要的評價標準,判斷哲學學得好壞只靠分數來衡量,這與哲學的本性是想背離的。第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滯后。在教學上主要采取教師講、學生記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師因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束縛,很難發揮自己的獨到見解。第四,只講權威性,忽視豐富發展、忽視理論性和學術性的結合。在哲學的長河中,曾經產生過許多精彩絕倫的哲學,其中也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但卻絕不意味著它們已經把所有的哲學問題都解決了。要改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必須把權威與豐富發展統一起來。第四,哲學教師自身理論素質較差。為適應新的任務和要求,為了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長流水”,教師需要不斷地研究、探索、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第五,教學研究方面,重視教法研究、教材研究與理論研究,忽視對社會實際,尤其是高校學生思想實際的研究,導致理論研究與教學實際相脫節,教學與學生思想實際相脫節,因而教學缺乏針對性、實效性,缺乏吸引力,在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方面顯得力不從心。
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教學改革的探索
為進一步搞好這門課的課程建設,更好發揮其功能,針對提高哲學教學質量問題對相關的重要環節進行了研究。
(一)將時代精神融入哲學教學內容中去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以抽象的形式反映著特定時代的時代精神,哲學課程的教學應該反映出哲學的這一特點,即把時代精神融合到抽象的哲學理論中去,以時代精神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只有這樣,才能增強理論的說服力,被學生自覺地接受。可以說,我國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的教學之所以在一定范圍內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脫離了社會實踐以及其中所表現的時代精神,以至成為枯燥的理論教條,使學生厭煩。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抓好以下環節:首先要講好理論,即講清哲學的基本概念、命題和原理,準確完整地揭示出他們的主要內涵;其次根據理論內容聯系實際,要使實例和原理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分析透徹,兩者不能脫節、不能牽強附會;所舉實例必須典型、生動、有趣并富有深刻哲理,要廣泛聯系自然、社會、思維科學和社會實踐的實際,尤其要聯系學生學習、生活、思想、專業和就業等方面的實際。講授中力求達到兩個目的:一是用實例充分論證理論,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二是通過典型事例講授,使學生學會善于用理論正確地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理論與實踐結合并不是簡單地歸并,也不是貼標簽式地套用,必須認真尋找理論與實際之間適當的結合點或實質上的聯系。哲學與現實的聯系是間接的聯系,現實中的具體現象只有經過由表及里、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與哲學理論結合起來,這就要求哲學理論在說明現實問題以及為現實問題尋求哲學依據時,必須有邏輯上的必然性和內在的一致性,否則,就會陷入牽強附會的機械比附,使人產生反感情緒,降低哲學的威信。
(二)教學中要進行大膽的創新
我們在哲學教學改革中,在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創新。(1)更新教學觀念。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教學中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是相輔相成的。掌握知識是提高能力的基礎,培養學生哲學方面的能力包括提高理論思維能力,學會哲學思考,并能用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人生和社會現實,在復雜的現實面前善于用科學的理論分析現實問題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而要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又必須以學生掌握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基本知識為前提,脫離知識教育的能力培養是空洞無益的,脫離能力培養的知識教育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2)革新教學內容。講好理論,并根據理論聯系實際,把抽象深奧的哲學原理變為通俗易懂的道理,使哲學貼近生活。(3)改革教學方法。采用新的綜合創新的教學法,盡力使抽象的語言文字用形、聲、色結合的方法,使事物變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生動,富于感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情境中學習。讓理論充滿生機活力,使課堂教學深入淺出生動活潑,逐漸使學生不僅愿意接受哲學理論,而且信奉、實踐、運用這些理論。(4)在教學中,我們收集了大量的哲學故事,教師將古今中外的哲學故事引入課堂,同時也將哲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分析當前哲學理論的熱點問題。
(三)積極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
積極探索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勤工助學等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與生動的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檢驗所學的基本理論。讓學生利用假期進行調研,了解社會,關心社會,把握社會的熱點問題,并用所學的理論去分析社會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對哲學教學的科研工作
進一步加強對哲學教學的科學研究工作,努力加強任課教師對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科學研究,并用這些科研成果支撐教學。教師用自己深刻理解和掌握了的理論去講課,說服學生、打動學生,真正實現科學理論進學生頭腦的目的。教學不僅要講清楚基本理論觀點,而且要對一些重大問題做出說明和評述,在說明和評述問題中闡述理論。教師應了解學生的熱點難點問題,并且認真加以梳理和研究,從而使哲學教學受到學生的歡迎。
(五)建設體現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
優秀的校園文化與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之間關系密切,相得益彰。而優秀的校園文化為提高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實效性創造了積極的文化氛圍,要建設體現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吸引力強的學術、科技、教育、藝術和娛樂活動,把哲學教學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這對于提高哲學教學效果具有其他方法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六)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各種年齡段的學生都喜歡看電視,看幻燈,聽錄音,聽廣播,只要運用幻燈片、光盤、錄像帶等多媒體上課,學生頓時會精神倍增、興趣盎然,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如果教師這時抓住了學生想看到本節課教師將要給他們展示什么情境的迫切心理,不失時機運用多媒體開篇或導入新課,或制造懸念等就會激發學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事實證明,運用多媒體開篇,教學效果尤佳。多媒體是哲學教學的好幫手,能使課堂內容化靜為動,化虛為實,直觀形象地揭示事物本質和內在聯系,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思維能力,以實現哲學課堂教學的最優化。為此,我們采用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改造、提升傳統的教學手段。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程的改革,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在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真正起到了核心課程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忠言.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教學改革的探索[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4,(11).
[2]李山川,等.大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1.
[3]武才娃.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的新方法[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5,(6).
作者簡介:
鄭亞娟(1968—),大慶石油學院社科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