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引發了教育信息化浪潮,教育信息化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應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入手,正視信息化環境給教師帶來的挑戰,探討通過網絡遠程教育對教師進行在職繼續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信息化;教師;專業發展
伴隨著信息技術滲透到教育領域的各個角落與教育信息化潮流的到來,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知識傳播者,毋庸置疑,更需要保持不斷學習與持續發展的狀態,才能適應迅速發展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因此,在信息化環境下,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構建教師終身教育體系,已成為當今世界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熱點。
教師專業發展的歷史背景及概念理解
教師專業發展的背景早在20世紀60年代,國際勞工組織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在《關于教師的地位和工作建議》中指出:“應把教育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經過嚴格地、持續地學習,獲得并保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由此引起各國對教師素質的極大關注。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第45屆國家教育大會再次指出:“在提高教師地位的整體政策中,專業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長期策略。”于是,各國對教師專業化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熱潮。20世紀90年代以后,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推動教育的發展,從此,教師專業化的方向與重心開始由教師職業的專業化轉向教師的專業發展。
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解對于教師專業化與教師的專業發展,目前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教師專業化等同于教師的專業發展,甚至兩個名稱可以混用,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專業化有所區別,筆者認同后一種觀點。教師專業化應該具有更廣的涵義,指的是教師群體的、外在的水平提升,而教師的專業發展指的是教師個體專業知識與能力結構內在的水平提升,是一個持續學習、不斷發展的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的專業知識得到不斷積累,專業技能得到不斷提高,專業情感得到不斷完善,從而,從新教師成長為熟練型、專家型教師。
信息化環境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教師要樹立全新的現代教育觀念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教師的角色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應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學生學習過程的調控者、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的引領者,這就要求教師突破傳統的教學觀念,深刻理解與吸收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樹立現代教育觀、教學觀、師生觀、人才觀。只有教師及時轉變教育觀念,有意識地熟悉與掌握信息化教學環境中的各種信息技術,并整合運用到教學中,才能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使學生的信息能力得到培養。
教師要具備良好的信息素質在信息社會里,信息是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具備一般的信息素質是信息社會對社會成員的基本要求,因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信息化教學環境對教師的信息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現代信息意識,要及時有效地發現對教學有價值的信息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學科教學活動中去。教師對信息的敏感性、判斷的自覺性將極大地影響對信息的獲取;(2)教師必須具備熟練使用常見的信息檢索工具與檢索方法的能力。這樣才能駕馭各種信息工具,有利于對信息的獲取;(3)教師必須具備處理、利用、創新信息的能力。信息有良莠、真假之分,教師處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應能夠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迅速有效地發現有用信息,并能夠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效整合,完成對信息的利用、創新、增值吸收,從而形成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專業素質并實現教育教學的最優化。(4)教師要有選擇有效教學媒體的能力。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的出現使得教學媒體更為豐富,但選擇任何一種媒體不是為了追求其先進性,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必須根據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需要進行選擇,在多樣化的教學環境中,教師具備選擇有效教學媒體的能力尤為重要。
教師要具備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知識與技能所謂信息化教學設計,是指在先進教育理念特別是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與要素,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信息化教學設計強調的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通過設置問題情境,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信息化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而言,最突出的特征是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者,需要引導學生獲取、組織、利用信息,促進學生的自我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進行系統、科學的教學設計,從而更好地進行教學實施,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是教師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發展終身學習能力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術的更新速度急劇加快。在一個學習型社會中,每個社會成員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生存,教師更應該立足于知識科技的最前沿,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發展終身學習能力。從教師的專業發展角度來說,教師的專業成長本身就是一個終身發展的過程,在教師的職業生涯中,只有不斷汲取本專業最前沿的知識理念,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才能獲得持續不斷的專業發展。同時,教師的終身學習意識與行為也將成為學生的榜樣,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
信息化環境下,遠程教育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方式
傳統的教師專業發展一般采取短期強化培訓的方式,形式單一,時間和地點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對于在職教師來講,職后教育存在一定的實際困難,一方面大部分教師有家庭的束縛,另一方面年齡跨度大,學習需求的差異性也很大。短期培訓學習不能自主,需求得不到滿足,學習間斷也不利于持續化的專業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教師教育帶來了良好機遇,教師的專業發展可以依托遠程教育,通過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教育博客、bbs等,利用計算機互聯網進行遠距離的在職專業學習、教師培訓與教學交流,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依托互聯網突破傳統校本培訓的局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目前,很多學校都很重視并開展了對教師的校本培訓,校本培訓是一種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基于學校的一種教師在職繼續教育形式,它將教師培訓與學校的教育教學、科研實踐結合起來,時間靈活又面向實踐教學需要,針對性強,可以不斷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但是校本培訓不能只是本校培訓,僅僅立足于本校的培訓,由于培訓資源相對有限或缺少專家的引領等因素,有可能導致校本培訓的局限性。因此,應該依托網絡,突破傳統時空的界限,加強本校教師之間、校際教師之間甚至省際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首先,利用網絡可實現校本培訓的資源共享。各個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配置存在著一定差異,特別是對于邊遠山村、西部地區的學校而言,資源更是匱乏。因此,可以通過網絡,將國內外優秀教師的授課錄像、專家講座、專家與教師之間的對話等等上傳到網絡上,豐富教師的學習資源,吸收先進的教育理念。其次,通過網絡可促進教師校本培訓的合作學習、交流與反思。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交流,校本培訓應加強教師與同行、教師與專家之間的合作學習與交流,網絡則為這樣的合作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平臺。教師可以利用博客、bbs平臺進行教育敘事研究與教育教學反思,講述自己的教育生活事件,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進行思考,發表自己的教育見解,在總結經驗過程中提高自己;同時也可聽取同行、專家的意見,借鑒他人的教育經驗,在尊重同行、借鑒同行經驗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在與專家平等對話、教學相長過程中不斷成長。因此,校本培訓依托網絡可以突破時空限制,使教師之間的學習合作與經驗共享、教師與專家之間的對話交流、專題討論隨時隨地進行,能極大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網絡遠程教育有利于在職教師的教育理論與專業知識學習,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要靠實踐與理論的有機結合,校本培訓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水平。因此,在當今社會知識和技術更新速度日新月異的情況下,需要經常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在職教師的時間有限,而學科知識更新很快,傳統的、間斷性的進修方式已不適用,教師需要一個可以解決工學矛盾又能持續學習的平臺。信息化環境通過網絡給教師的在職進修創造了一個能自主安排的個別化學習環境,不同年齡跨度、不同需求層次的教師可以自定學習時間、學習地點,登陸到相關的教師在職教育站點,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安排學習進程,從而可以系統地、漸進地、持續地促進自身的知識更新與技能提高,有效地促進教師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最終實現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長純.教師專業化發展:對教師的重新發現[J].教育研究,2001,(11).
[2]王奕標.數字化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最佳平臺[J].中小學電教,2004,(4).
[3]宋廣文,魏淑華.論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研究,2005,(7).
[4]陳永躍.終身學習與教師專業發展[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9).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