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具有創造性的學科,它與其他學科的最大區別就是教學內容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如何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文章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一是教師要教得“活”,二是多給學生一些空間。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方法
在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中,經常聽到學生這樣問:“老師,這個怎么刪除?”,“老師,這個怎么做?”而且有的學生不只一次地問同一個問題或同一類問題,有的學生則一碰到問題馬上就問,這些說明學生在學習中很少動腦筋。計算機的學習,學生要掌握的不是一個個具體的操作技巧,而是掌握學習的能力。那么在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做到“授之以漁”呢?下面就以本人從事的計算機教學為例,略抒己見。
教師要教得“活”
(一)讓學生學會“觸類旁通”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對一些簡單的知識不會靈活運用,比如有些學生會刪除一段文字,但是如果刪除一幅圖片他(她)就不會了,Word當中他(她)會插入一幅圖片,但是到了Frontpage中就不會靈活運用了,還有很多類似的問題。這說明學生學得比較“死”,他們沒有舉一反三的能力。電腦中很多知識都是相通的,如何才能使學生把知識點學“活”,如何讓學生自己探索,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呢?
在計算機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學會大膽猜想、判斷,并將猜想作為邏輯推理的一種形式和發展學生創造力的一種重要手段;要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式,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學生的創新思維是一項自主性的活動,如果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上機練習,會阻礙學生主觀能動性及思維的發展,顯然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有的計算機教師,片面強調繁瑣練習,上課時采用教一步讓學生跟著做一步的方法,而且部分學生也覺得這樣的教學方法不錯,一節課下來,幾乎每個學生都會跟著做了。但是這種方法使知識的遷移能力大為降低,更談不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生只知道模仿,缺乏自己的獨立思考,再碰到類似的問題,他們依然可能不會。我國《學記》中早就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的思想,強調對學生的開導以及培養學生獨立性的重要意義,這對我們培養創新人才仍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在上Excel入門時,不僅要求他們掌握Excel的入門方法,更要讓學生掌握軟件的入門方法。因為計算機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不可能也沒有精力去學每項軟件的入門,因此只有學會“觸類旁通”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
(二)問題情境教學
根據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大綱: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是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提供計算機應用所必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及其他相關信息技術的知識,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為將來運用計算機知識和技能解決本專業的實際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比如在上第四章網絡中IE瀏覽器的使用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
Tom自我介紹:我剛學會上網,不過還是個菜鳥!請各位幫我解決幾個小問題哦!(1)我每次上網,一打開就是我不喜歡的網站,如何才能在我每次打開時顯示自己喜歡的網站呢?(2)每次我上網,媽媽總是從歷史記錄里檢查我上過那些網站,有沒有辦法清除歷史記錄啊?(3)我有好多喜歡的網站,都要輸入網址上去,能不能把它們都放到一個地方,我只要單擊就可以上???通過這個問題情境,把如何設置IE的主頁,如何清除歷史記錄以及如何整理收藏夾三個知識點很好地結合到實際生活當中,重點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運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上機練習也應該結合實際問題,盡量多創設問題情境。比如在學習第二章Windows中的控制面板時,讓學生打造個性化的桌面(包括桌面上圖標的更改等)。在上Excel入門的第一次上機課時讓學生自己建立一個家庭收支情況調查表……
復習課的問題情境設置相對比一般的新課難度大,它不但要合理,符合實際要求,而且覆蓋的知識面廣,因此要盡量做到“巧”。例如,在上完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第四章計算機網絡基礎之后,為了檢查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
*首先Jack自我介紹:Hello,I’m Jack!Can you help me?然后提出問題:下周五,老師要求制作一個有關西湖十景的演示文稿,具體要求是(1)用Powerpoint軟件制作;(2)至少有11張幻燈片;(3)要有圖片和文字;(4)要有超級鏈接;(5)字體和動畫效果等其他方面自定
*請各位幫我完成這個任務,老師還說圖片和文字自己從網上下載,完成后請把這個Powerpoint文件取名為自己的名字,然后把它發送到:susanxfl@163.com!Thanks a lot!
*參考搜索網址:www.google.com
通過這一節課不僅考察了學生對Powerpoint軟件的掌握程度,還檢查了學生對圖片、文本的下載及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帶附件的Email的發送等。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們感受到用計算機來處理實際問題的方法,體會到使用計算機的方便,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技術的興趣。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計算機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
給學生更多的空間
(一)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觀察和思考
我們有時會看到教師在講臺上一個勁地講解,而下面學生只是一味地接受,卻沒有時間去仔細的思考,有時也不必思考,因為教師早已把所提出的問題自己“搶先”回答了,不需要學生去思考,只要接受這樣或那樣的結論即可。但是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很不利的。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就必須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動腦筋,在思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記憶深刻,理解透徹。在實踐中,通常采用如下方法:比如在講解高職計算機基礎中文件的命名規則時,先讓學生看很多文件,再讓他們找出這些文件命名的共同點,再提出文件的命名。又如在介紹高職計算機基礎第三章中的各個office軟件時,讓學生比較各軟件界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二)給學生更多的空間探索
上機過程中,經常發現有些學生碰到一點點小問題就舉手問老師,而不是自己先思考。這樣長此以往,便養成了一種不善于思考的壞習慣,形成一種“算盤珠”式的學習習慣。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和舉一反三的能力,每當學生發現問題時,我就正確地引導,鼓勵他們自己動手,自己探索,自己解決問題。如果經過探索之后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再加以提示,讓他們去摸索直至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習過程中經常碰到一些相近的知識點,比如文件的“剪切/粘貼”與“復制/粘貼”,這兩者之間的相同點和區別。先讓學生自己操作實踐,然后再讓他們自己得出結論。又如在講到Excel中的自動填充時,讓學生自己實踐,比較選中一個單元格和選中兩個單元格進行拖拉的區別。只有讓學生自己動手,然后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得出的結論,學生才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三)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展示
課堂上多展示學生的作品,給予表揚鼓勵,這種做法會讓學生有成功感,從而對計算機學習產生更為強烈的興趣。比如在上新課時,先復習上一堂課的內容,用“搖獎”的方式(自己用VB做的一個小程序)選一些學生,讓他們示范操作計算機的某些操作環節。為了讓學生能綜合地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可以采用比賽之類的方法。比如在學完Excel內容后,安排了一堂“課程表制作大賽”,通過同學之間互評的方式評出一個“創意獎”和“優勝獎”,最后展示學生的作品。這種形式很受學生歡迎,反映很好。
讓學生演示操作,不僅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因為很多問題都是學生的“通病”,不需要一個個輔導。通過比賽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給學生們發展創新思維的空間,促使他們思維活躍,讓他們自由、大膽地在思考和探索中去發現,嘗試,體驗,創造,充分享受創新成功的快樂!
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尤其是計算機領域,可謂日新月異,今天用Windows 98,明天又用Windows 2000,以前學BASIC,現在學C語言。因此,只有授之以漁,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掌握了方法,好比獵人有了一把好獵槍,打獵才能百發百中。當然,好的教學方法還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與驗證。
參考文獻:
[1]陳麗敏.利用計算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OL].(2002-04-4)[2005-12-11]http://www.cbe21.com/subject/information/html/130302/2002-04/20020404-954.html
[2]董榮勝,古天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OL].(2001-02-4)[2005-12-11]http://www.ptpress.com.cn/teacherclub/jcsp/sp0008.htm
作者簡介:
相方莉(1979—),女,浙江湖州人,工學學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和程序設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