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充分發揮計算機教師集體的力量,利用好多媒體課件、校本教材等輔助手段,發揮上機操作的優勢,將“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應用于《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并注意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把計算機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工具,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件;校本教材;項目教學;任務驅動
當前,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人們學習、工作及生活的必需知識。因此,《信息技術》教學凸現重要。筆者現就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課談幾點體會。
制作課件和編寫校本教材,
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中一些內容抽象難懂,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適應《信息技術》教學。為此,筆者嘗試了以下做法。
搜集素材,分工合作制作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可改變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可以將數據、文字、圖像、聲音融為一體。將上課的內容制成課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強化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目前,課件資源非常豐富,市場上有很多CAI軟件,像《開天辟地》、《萬事無憂》等,網上也有許多課件可供下載共享。但從教學的角度來講,真正適合自己的課件卻不多。如果一個教師在每一堂課前都事先制作好相關的課件,在精力和時間上不太可行。由于教研組中各個計算機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方法等相互交流得較多,所以可以在教學大綱的指引下,讓各個教師分章節制作課件,最后組合起來完成一個課件集,并把課件放在校園網的“內部資源”中共享。每一位計算機教師可以在共享課件的基礎上再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點和進度稍作修改。這樣節省了每位教師的精力,且教師之間相互交流了教學經驗,課件制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
結合上機操作編寫校本教材,將項目教學應用于《信息技術》教學《信息技術》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在《信息技術》課中用“紙上談兵”的方法教學是不可行的。學生親自上機動手實踐比聽教師講、看教師演示要有效得多。但是,有些教師在上機課上布置完練習就不管,或者干脆就不布置上機作業,把學生放到機房,讓學生自己根據上課內容操作練習,這樣的上機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應從教學實踐出發,把《信息技術》中各章節的零碎知識以知識結構為主線,運用項目教學進行串聯,實現“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這樣就擺脫了應試教學的束縛,與當前提倡的素質教育觀念一致,提高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加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我們的具體做法是:(1)結合上機操作編寫校本教材。將所有的計算機教師集中起來相互討論決定校本教材的模板,然后分章節編寫,最后整理完成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結構分五個模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典型案例(列出知識點和操作步驟)、課堂練習、作業(包括上機實驗報告)。其中作業主要結合上機練習,在設計“上機練習”時,一定要注意“任務”的可操作性和差異性,即針對學生的差異性,設計出“掌握篇”與“提高篇”,這樣既讓全體學生明確上機目的和具體任務,又讓一部分基礎好的、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充分發揮能力,提高理論和實踐水平。我校《信息技術》學科就結合操作實踐編寫了《Word2000文字處理》的校本教材,并應用教學中,獲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2)上機操作過程的改革和優化。雖然有了任務明確的上機練習,但有一部分學生上機時還是不認真。針對以上情況,一方面教師在上機時利用雙向電子教學系統實施監控,以免個別學生上機不認真做作業或玩游戲;另一方面要求學生上機后完成《上機實驗報告》,包括上機目的(學生通過這次上機操作想要學會哪些東西及達到什么要求)、上機內容(根據所講內容及學生自己的實際情況填寫)、上機步驟、疑難問題和自我評價。
“任務驅動”教學應用于《信息技術》學科
“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在《信息技術》課中體現“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任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任務的設計、編排非常關鍵。
任務設計要依據教學大綱,明確學習總體目標教師在總的教學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小目標,并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設計“任務”時,認知目標一般可采用了解、理解、掌握,能力目標可采用學會、應用、熟練。例如“了解計算機的發展過程”、“熟練開機、關機”、“學會文件的復制、刪除等基本操作”等任務。
任務設計要注意學生特點和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年齡、興趣等特點。學生在完成一個與他們實際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而且比較有興趣的任務時,他們會非常專心。例如:在學習“畫圖”時,我先給學生欣賞了幾幅畫圖作品,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然后才開始授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聽得格外認真。最后我布置了一個任務——自制新年、圣誕賀卡和創意廣告。這個任務讓學生對學習“畫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熱情。
任務設計要注意先分散重點、難點,然后綜合運用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任務設計時要考慮任務的大小、知識點的含量、前后關系等多方面的因素,每個任務中涉及的知識點不宜過多,過多會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例如:在“Word圖文混排”教學時,先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逐步學習格式設置(字體、段落)、圖片插入及設置、文本框插入設置和藝術字插入設置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練習后,可讓學生模仿教師完成一份電腦小報的制作。最后讓他們編排一份8K的班刊,主題、內容、插圖、版式都由他們自己設計。這樣,學生既掌握了Word的基本操作方法,又提高了排版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創造性。
《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是當前《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普及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所謂《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課程整合通常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驅動教學,有意識地開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教學。這些任務可以是具體學科的任務,也可以是將學科任務融入的真實性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學習過程中。在這個整合過程中,把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強調信息技術服務于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盡可能體現學科整合的思想,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鍛煉,培養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例如“利用PPT將最近學過的詩歌加以注解制作成幻燈片,并配以音樂和自畫的小插圖”的任務中就整合了語文和美術學科的內容,“利用Excel,創建本班同學期中考試的成績匯總表,并計算出總分、平均分和名次,最后寫一個簡短的分析報告”的任務中,就整合了數學、語文等學科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劉儒德.信息技術與教育相整合的進程[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