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闡述了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分析轉化率低的原因,對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提出了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當今世界,科技成果的轉化,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各個國家經濟實力的競爭已突出地表現為科技成果轉化程度的競爭。高校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其龐大的科研力量和創新群體,在加強科學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作,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高等學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推出,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的社會地位及其所擁有的科技資源與其在促進社會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作用方面還不相匹配,仍有大量的沒有轉化的科研成果滯留,這是個極大的浪費。
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
1.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有待提高。長期以來,在我國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高校的科研成果一直沒有找到一條有效的轉化途徑,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方面發展速度慢、成果多、轉化少,且轉化后很難取得重大經濟效益。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 盡管我國高校每年有近萬項科研成果通過鑒定,其中30%以上的成果為國際首創、國際領先或填補了國內空白,但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只占高校科技成果的5%~10%,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70%的轉化率相比相差甚遠,大量的科研成果只能成為“獎品”、“展品”或作為評定職稱的依據。另外,一些高校的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不夠或缺乏可行性,盡管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由于缺乏小試、中試的重要環節,最終走不出實驗室,或沒有認真地進行市場調研,導致研究開發的科技成果或超前或落后,有的甚至沒有任何應用價值,國家和社會的投入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2.高校的管理體制影響科技成果的轉化。(1)目前我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模式基本上是:國家計劃立項→政府財政撥款→高校進行研究,它的管理體制基本上還是一種單一的純粹事業性質的體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運行機制是發展產學研結合聯合體,應按聯合體的性質確定其管理體制,把產學研結合的推行建立在穩定的運行機制之上。校內的產學研結合實體主要是校辦產業,一些高校對產學研結合實體的發展出現了不適應狀態,同時也桎梏了學校的辦學活力。
(2)一些高校對職稱的評審、工作量的計算,看重的是科研人員完成的項目數、出版的專著數、發表的論文數、獲得的證書數,對科技人員的績效考核也過多地強調成果的數量和理論水平,不與成果轉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掛鉤,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科技人員從事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從而影響了高校科技成果的產出和轉化。
3.高校缺乏完善的科技成果推廣體系。一些高校沒有一支專門從事技術開發和推廣的隊伍,多數教師只是利用業余時間搞,擠不出整塊時間幫助企業試驗直至投產。由于力量分散,又缺乏經營管理能力,很難使科研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奏效。學校要有一定數量的專職隊伍,特別是建立一支專業的營銷隊伍從事產學研結合活動,這是搞好科研成果轉化,推進產學研結合實體發展的重要前提。
4.保障體系不健全。高校與企業在相互聯合的過程中,涉及到知識產權歸屬和技術價值確定的問題復雜,很難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雙方的權益。在科研成果的歸屬問題上,由于科研投入難以科學地劃分,成果應用后往往出現成果產權歸屬糾紛。高校與企業在投入要素上很難取得一致的看法,企業主張按資金、人力、固定資產投入要素為主確定歸屬,高校則認為應以技術投入要素為主確定歸屬,因此知識產權問題很難得到法律的保障,經常出現企業掌握了學校提供的或共同研制的技術成果,獨家享有科研成果的現象。
5.科研成果轉化運行體制不暢通。我國的經濟工作與科研工作分別屬于不同行政部門主管,缺乏統一協調。由于科研成果轉化介于科研與生產之間,一直沒有主管的行政部門,在體制上形成管理空白,造成科研成果轉化中的體制障礙。在我國現行體制下,由于條塊分割,自成系統,行業之間壁壘森嚴,內部保障情況比較嚴重,科研任務的安排一般在行業內部進行,高校在科研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平等地位。國家技術改造、引進技術進口等重大項目,主要是直接下達到生產企業,集中在生產領域進行,科研單位和高校缺乏參與這類重點任務的機制和機會。
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增強科技成果轉化意識。政府部門、企業、學校都應該將思想認識統一到這一點上來,加強學校同外界的聯系,做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將科技成果轉化置于學校工作的戰略地位,牢固樹立轉化觀念。
高校一方面在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創造出更多擁有自主產權的高新技術;另一方面,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學校支持有條件的課題組直接與企業訂立科技開發型合同,鼓勵學校教師、課題組與企業進行合作研究,建立和完善政府、學校、企業三結合的發展研究體制,由單項技術轉讓走向綜合配套技術轉讓,共同申報國家重大科研課題,采取聯合辦企業、聯合辦學等多種形式,在產學研結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一個緊密的聯合體,進行全方位的合作,互相依靠,共同發展,為科研成果的直接轉化提供最有效的途徑。
近幾年來,我校與國內知名企業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有效的產學研合作關系,“九五”以來先后承擔社會各類橫向科研項目600余項,項目分布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創經濟效益幾十億元。目前,全國約70%的小麥加工企業,約90%的大豆磷脂加工企業,約50%的植物油加工企業均采用我校提供的技術。廣泛開展了人才培養、信息交流、科技開發等多方面的合作,實現了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目標,也促進了學校產學研結合,辦學特色和優勢日益顯現。
2.完善科技管理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高校應以市場為導向,轉變觀念,解放思想,促進成果轉化。高校科技人員要以項目開發為目的,以效益為目標,按創新和社會需求的原則申請立項,搞好調查研究,經過專家充分論證,把科研項目從開始就納入到市場的軌道上來,增強廣大科技人員的市場觀念。積極發揮政府職能管理部門的作用,采取多種措施為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創造寬松的環境,如制定優惠政策:采取“建立風險基金”接受較成熟的科研成果進行中試,這樣既解決了資金問題,又解決了基地問題。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和獎勵在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做出貢獻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同時建立高校科技、經濟信息網絡,與企業相連接,加快信息相互交流,建立大范圍的各系統、各行業間互聯的統一信息反饋系統及技術成果管理數據庫,從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3.加強校企橫向聯合疏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高校轉化科技成果的方式主要有3種,(1)參與政府主導的科技計劃。我國政府科技計劃涉及到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聯合攻關)到產業化示范工程研究的全過程,大學應該憑借自身的技術優勢參與其中。(2)自辦科技型企業。這就需要引進公司制,建立起產業資本、創業資本和人力資本介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基礎。(3)開展校企科技合作。這是目前大學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最基本的途徑。
高校與企業是最佳的合作伙伴,企業迫切希望引進科研成果,因為企業面臨產品更新換代、技術改造等方面的嚴峻考驗,高校具有人才濟濟和攻關超前優勢。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聯合的方式很多,包括項目合作、共建實驗室、共建技術開發中心,等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不但解決了企業技術上的難題,促使企業技術上的創新,成為企業重要技術開發的基地。同時高校也增加了科技投入,使中期實驗有了經費來源,科技成果得到進一步推廣應用,現在,我校每年的校企合作項目已有上百項,企業給學校提供的研發經費已超過千萬。由此可見,科技成果轉化對學校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4.通過組建產業化集團,將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學科技園是以高等學校的科技資源、信息資源、科技人才和高校的無形資產等為基礎,以學科群綜合優勢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有效地引進和利用國內外高新技術成果,建立科研成果的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學科技園是高校科技產業向社會化方向發展的一種形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學科技園可以大量吸引國內外企業在園區內創辦科技開發公司,大學可以憑借技術和部分資金在某些科技開發公司中入股。這些開發公司引進大學技術,在大學科研力量指導、配合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一旦需要擴大規模,實現產業化,就將其轉移給企業,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學科技園辦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基地和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器。
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發展高校產業,高校產業又為教學和科研注入更多鮮活的血液,由此形成的良性循環,是促進成果轉化的一條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培新:淺議新時期高校科技成果管理工作[J].天津科技,2004(5)
[2]符少輝:淺析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3)
[3]王丹梅: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重在觀念更新[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2,(8)
[4]全哲洙: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科教興國戰略實施[J].社會科學戰線,2002,(3)
[5]陳麗貞:高校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