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營利性的公司,對其決策機關確認某一事項為社會多數人所希望的之后,便應放棄營利的意圖,從而符合多數人對該公司的期望。公司的社會責任,除了必須依照法令行事,即公司遵守法律規定的責任外,還必須承擔“公司的倫理責任”。由于近年來公司在營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社會責任問題,如何調和公司利益與全體社會的利益并使之平衡,應是當務之急,而公司應負社會責任也是勢所必然的趨勢。
[關鍵詞] 公司治理責任
一、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何謂“公司社會責任”
1.部分學者認為:公司社會責任是指公司決策者采取保護與促進社會福利行動的義務,就有如他們對待自己的利益一般。
2.有人認為,社會責任的概念,是指使公司不僅負有經濟的與法律的義務,而且更對社會負有超越這些義務的其他責任。
3.此外,有的學者甚至從事抽象的哲學分析,以探究公司社會責任的內涵。
4.筆者采多數美國學者的觀點,認為公司社會責任,是指營利性的公司,對其決策機關確認某一事項為社會多數人所希望的之后,該營業性公司便應放棄營利的意圖,從而符合多數人對該公司的期望。更進一步說,公司的社會責任,除了必須依照法令行事,即公司遵守法律規定的責任外,還必須承擔“公司的倫理責任”,即“自行裁量責任”,如舉辦慈善事業等。此定義,較之其他看法,基本能提供一個不過于主觀或不陳義過高的標準,故采之。
二、公司的決策者是否有義務關注整個社會的利益而調整自身的行為
公司對雇員、消費者和公眾負有社會責任,盡管這些社會責任未必見諸法律而為公司的法定義務,但應當成為公司管理人恪守的職業道德。
我國近年來水污染等環境污染事件層出不窮,這些事件除了突顯環保問題外,不禁令人聯想到更根本的公司社會責任問題(或稱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難道企業家經營企業,只要守法而如期繳納應繳稅款,即已盡到“社會責任”?或只要為其股東追求最大利潤,既已足矣?換言之,營利性公司之經營者的任務,除了努力致力于公司成長,謀求股東最大利益之外,是否也應體認公司為社會一分子,其決策尚應注意其整體社會的利益?再申言之,公司是否不僅僅應尋求公司股東之最大利益,且于具體決策時,也應對其消費者、債權人、員工乃至公司所在地附近一般社區利益加以考量,以善盡其社會責任?
三、對公司是否要承擔社會責任問題的爭議
經濟學者或從自由經濟市場的觀點認為,企業并需要肩負太多社會責任,政府的任務只要維護市場的自由、競爭,并排除干預政策,應將經濟事物還給市場去負責。但也有經濟學者持不同看法認為,“一個能夠稱得上為企業家的,必須對社會負起應該負的責任,而不是專心于為個人或為企業圖謀利益。”雖然偶有論者對公司應負社會責任持否定態度,但中外絕大多數的觀點均認為公司應該負社會責任,此點應無疑義。因為正如外國學者所指出的,公司所帶給人類的影響已是非常深遠。公司決策的影響力常及于消費者、員工、股東甚至一般民眾。有人甚至將公司比擬為“私人政府”,因為它不斷地課予大眾“看不見的稅”,因此傳統的自由經濟市場的理論架構已不能適應,必須給予一定程度的修正。而論者“看不見的稅”,例如,企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雇傭員工時的歧視行為、不正當的金權政治、偽劣產品造成消費者身心受害、以壟斷價格出售商品、跨國性公司踐踏未開發國家的資源并污染其自然環境,以及公司犯罪行為(如賄賂官員、股票的內線交易、證券欺詐等等)不一而足。
四、我們的公司制度應往何處去
筆者認為,如何調和公司利益與全體社會的利益并使之平衡,應是當務之急,而公司應負社會責任也是勢所必然的趨勢。理由有三:
1.從表面上看,公司治理和社會責任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然而,分歧背后卻有一個前提性共識:商業公司固然以營利為宗旨,但是,營利與社會責任并非必定發生沖突,沖突也并非不可調和,商業公司完全有可能同時達到這兩個目標。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應從過去以短期速成為基準的觀點,變為著眼于長期利益的追求。如果公司得以追求長期利益為出發點,則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便可找到立論之處,因為公司負起社會責任,當然足以改善公司所處的環境,從而有利于公司長期的發展,并最終可為公司帶來利益。
2.公司之行為如能是負責任者,則有助于公司形象的提升,從而,有利于公司的發展。此外,如果公司自動地善盡社會責任,也足以避免政府以不必要的外在法規規制公司的活動,造成公司活動受到不必要的管制。
3.公司有道德上的義務,以幫助社會處理社會上的問題。這是因為這些社會上的問題,很多是公司所直接造成的,例如公司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公司當然責無旁貸地應負起幫助社會處理這些問題的義務。而且不可否認的是公司本身擁有很多資源可供解決社會性問題的使用。
4.現代社會對公司組織的期待,已由純然是經濟組織的看法,轉變為兼具社會性使命,因此,既然公司所處的環境對其的期待已有不同,公司自應調整其角色,負起社會責任,否則既有可能危及公司存在的合法性。
如果參酌美國法律研究院所建議的公司應負社會責任化的一般性規定而加以法典化,則不僅可以解決社會責任概念不明確的問題,亦可以此宣示公司應負社會責任這一價值理念,以鼓勵公司經營者從事負責任、正當的公司行為,從而,使公司這個制度的價值,更為人們所敬重與肯定。
參考文獻:
[1]梁能主編:《中國的實踐與美國的經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孫永祥著:《理論與實證研究》.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