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商標和商號在使用的過程中,都可以起到區別商品產源的作用, 近年來,關于企業字號被搶注成注冊商標、與注冊商標相近或相似的文字被登記為企業字號等類糾紛在全國發生多起。而我國目前的立法現狀尚不能有效地預防及減少該類案件的發生。本文試就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的表現形式及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預防和解決此類沖突案件的方案。
[關鍵詞] 商標商號沖突解決
商標是商品生產經營者在其商品或者服務上采用的,用于區別商品或者服務來源的標志,根據我國《商標法》第八條的規定,“任何能夠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商品與他人的商品區別開的可視性標志,包括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和顏色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均可以作為商標申請注冊……”。在商標的這些構成要素中,文字因為其自身具有含義明確、能給人以美感、易認易記等優點,而成為商標中比較常用的構成要素之一。
商號是企業名稱中字號的俗稱,它是為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和一定的行業中區別不同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而在工商登記機關注冊的企業名稱中的字號。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布的《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七條及《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第九條的規定,企業名稱應當由行政區劃、字號、行業、組織形式依次組成,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在同一行政區內,企業名稱構成要素中的行政區劃、行業、組織形式均可以相同,惟一不允許相同的就是商號。可見,商號不僅是企業名稱中的法定構成要素之一,而且是其最關鍵的核心部分,只有它才具有真正的識別價值。根據《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第八條規定:“企業名稱應當使用符合國家規范的漢字,不得使用漢語拼音字母、阿拉伯數字……”。商號作為企業名稱的一部分,當然也應當使用漢字。因此,從商標與商號的構成要素來看,它們共同的構成要素都有漢字。這就是說,凡是符合商標法規定條件的商號經商標局核準可以作為商標注冊。同樣,企業也可以把已注冊的商標,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準登記變成自己的商號。因此,消費者通常將商標與商號聯系起來。
商標和商號在使用的過程中,都可以起到區別商品產源的作用, 近年來,關于企業字號被搶注成注冊商標、與注冊商標相近或相似的文字被登記為企業字號等類糾紛在全國發生多起。而我國目前的立法現狀尚不能有效地預防及減少該類案件的發生。本文試就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的表現形式及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預防和解決此類沖突案件的方案。
一、 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的表現形式
“知識產權的權利沖突(conflicts between intellectual rights)實質上是同一知識產權客體在某種條件下同時歸屬于多個主體的法律形態”。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國部分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在“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的處理原則”部分中也認為:“知識產權權利沖突,是指對爭議的智力成果或者標記,原、被告雙方均擁有知識產權。”可見,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的本質在于,對同一客體不同主體都有形式上的合法權利從而形成利益沖突。實踐中,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的表現形式主要有:1.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字作為企業字號即商號進行登記;2.將與他人在先注冊的企業字號即商號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字搶注為注冊商標。
二、 我國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解決的立法現狀
目前為止,我國調整商標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司法解釋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等;而涉及商號保護的法律文件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企業名稱登記管理條例》、《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等行政法規;而涉及到如何解決商標與商號的權利沖突的法律文件則主要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解決商標與企業名稱中若干問題的意見》兩份法律文件。
針對我國所頒布的各項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可以看出,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對商標和商號的權利沖突解決的欠缺。
1.缺乏從源頭上預防和避免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的法規。
2.直接解決商標與商號的權利沖突的法律依據主要源于兩個層次來進行調整:一是明顯具有原則性質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二是法律位階相對較低的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與部門規章《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解決商標與企業名稱中若干問題的意見》。缺乏高層次、執行力強的統一的法律規范予以調整。
3.國家工商管理局《關于解決商標與企業名稱中若干問題的意見》的相關法條之間互相矛盾,《意見》第四條規定“商標中的文字和企業名稱中的字號相同或者近似,使他人對市場主體及其商品或者服務的來源產生混淆(包括混淆的可能性),從而構成不正當競爭的,應當依法予以禁止”。從這條看,似乎《意見》僅禁止惡意的商標商號權利沖突,因為顯然只有惡意行為才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然而該《意見》第七條(三)規定“自商標注冊之日或者企業名稱登記之日起五年內提出請求(含已提出請求但尚未處理的),但惡意注冊或者惡意登記的不受此限”。可見,《意見》第七條將善意行為引發的混淆行為也作為了可禁止行為之列,我們很明顯看出這兩條規定的前后矛盾之處。
4.僅在《關于解決商標與企業名稱中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了我國商標商號權利沖突解決應適用“保護在先權利”原則。即“處理商標與企業名稱的混淆,應當適用維護公平競爭和保護在先合法權利人利益的原則。”但是具體怎樣操作,如何協調“維護公平競爭”與“保護在先權利”之間的關系,在立法上并沒有明確規定。
三、 完善我國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解決機制的立法建議
1.建立統一的商號檢索系統和統一的商標與商號交叉檢索系統從根源上預防和避免商標與商號權利發生沖突。由于目前企業名稱是由全國各地工商行政管理局核準,同行業內,雖然企業名稱不同,但名稱中商號相同或者類似卻很多, 若兩家或兩家以上具有相同商號的企業同時申請將商號注冊為商標,是否授予其商標權及授予哪家商標權,都將是必須面臨的法律問題,畢竟申請前這些企業都擁有合法的名稱權。因此,為從源頭上防止權利沖突案件的發生,建立全國統一的商號檢索系統是必須的。當然,為節約資源,簡便辦理程序,具體的檢索及核準工作仍可由全國各地各級工商行政管理局來完成,只是需要使用一個統一的商號檢索系統。建立商標與商號交叉檢索系統。在建立全國統一的商號檢索系統的基礎之上,將其與現行商標檢索系統聯合起來,從而使商號與商標不再分別核準,避免相同的商號與商標的出現。
要根本解決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的問題,則還必須建立商標與商號交叉檢索系統,使商標與商號不再分別核準,從而避免商標與商號相同或近似情況的發生。該交叉檢索系統是將現行商標檢索系統與全國統一的商號檢索的系統聯合起來,資源共享,任何單位或個人申請注冊商標或登記名稱時,都需經過該系統的檢索,以確保在同行業避免權利沖突的發生。
2.全國人大常委應急需頒布高層次、執行力較高的法律,明確禁止將他人在先取得的商標或商號權作為商號或商標注冊登記。
3.適度適用保護在先權利原則來解決權利沖突。保護在先權利原則,即誰的權利產生在先,便保護誰的權利。在商標權與企業商號權之間存在沖突的情況下,法律保護的應當是在先合法取得的權利。但是,由于商標與商號權利取得的不平等,本文認為適用保護在先權利原則應當適度。
所謂適度,其一在于單獨適用該原則的案件應僅限于在先商標權與在后商號權發生的沖突。即商標注冊在先,企業名稱登記在后,如兩者有沖突,則法律應保護商標權人的權利與利益。而對于在先商號權與在后商標權發生的沖突,則應當結合知名度比較原則具體分析適用。理由在于:由于現實中商標與商號權利的不平等,若不加區別地適用保護在先權利原則,會造成權利保護的不平等。而這種區別適用保護在先權利原則,將更有利于當事人權利保護的公平性。其二在于在先時間的起算不應均自權利產生之日起計算,而應區別對待商標與商號。對于商號因為其權利核準的程序較為簡單,時間也較短,且自商號申請核準至核準注冊期間商號不用公告,他人在這一期間也無法利用公告信息實施惡意侵權的行為,故適用在先原則時其時間自商號核準注冊之日起計算較為合理。對于商標原則上應自核準注冊之日起計算,但是,如果商號權取得的時間在商標權核準之前而在商標公告日之后,則應以商標公告之日起計算。理由在于,商標公告期長達三個月,在這段期間,一些不法企業很可能利用時間上的差異,將正處于公告期而尚未被注冊的商標搶注為商號,采用這種計算方法可效防止此類非法搶注的行為。
4.有條件適用知名度比較原則來解決權利沖突。由于商標與商號權利取得的不平等,故對于在先商號權與在后商標權發生的沖突,則應當具體分析適用。如果企業商號權能夠對抗商標權,受法律保護的則應是企業商號權;如果企業商號權不能對抗商標權,且商標權合法有效,則應當保護商標權人的合法權益。而本文認為判斷權利能否形成對抗,可通過比較雙方知名度的方法來實現,即適用知名度比較原則。所謂知名度比較原則是指比較雙方企業商標與商號的知名度,誰的知名度高便保護誰的權利。
實際操作中,可參照通過比較公眾對其知曉的程度、市場占有率、使用時間、企業的宣傳度等方面來比較其知名度。這有利于防止惡意侵權人利用現行規定的不足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也有利于非惡意侵權案件的公平解決。
若出現知名度相同的情形,則適用在先權利原則。
5.明確侵權商標或商號的處理方式。目前,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侵權案件的處罰方式規定的不夠明確。如前所述,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于此類案件處罰措施主要是停止侵權,賠償損失等這一類原則性的處罰規定,而無針對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這種特殊案件更為細致的規定,如被確認侵權后,侵權名稱或侵權商標的處理方式。《商標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處罰方式的規定,也僅限于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收繳侵權商品等類似于此的規定(見解釋第二十一條)。作為權利沖突案件規定最為詳盡的《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解決商標與企業名稱中若干問題的意見》,雖然有關于變更企業名稱和撤銷商標權的規定,但是,在何種情況下,作出變更企業名稱或銷商標權的決定并未作出詳細規的規定。因此,明確對案件的處理方式是有必要的。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要解決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的發生,必須從造成這一沖突的根本原因著手,建立全國統一的商號檢索系統和商標與商號交叉檢索系統。而要解決現已發生的權利沖突案件,則應當由立法部門制定效力較高的法律,明確禁止將他人在先取得的商標或商號權作為商號或商標注冊登記,另外,對已發生的權利沖突,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或同時適用保護在先權利原則與知名度比較原則。
參考文獻:
[1]馬治國:《知識產權法學》.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趙惜兵: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新商標法釋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3]金勇軍著:《知識產權法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4]吳漢東著:《知識產權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9第一版
[5]楊玉熹著:商號與商標:權利沖突與解決.現代法學,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