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發展觀的根本性變革。從以物為本發展觀到以人為本發展觀,從線性發展觀到全面發展觀,從失衡發展觀到協調發展觀,從掠奪式發展觀到可持續發展觀,是對傳統發展觀的揚棄。
[關鍵詞] 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傳統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發展觀的深刻變革。從以物為本發展觀到以人為本發展觀,從線形發展觀到全面發展觀,從失衡發展觀到協調發展觀,從掠奪式發展觀到可持續發展觀,是對傳統發展觀的揚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發展什么等重大問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與發展。
一、從以物為本發展觀到以人為本發展觀
所謂發展觀是對社會發展一般進程的理性認識,是對社會發展問題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如何認識和處理人與物的關系問題,是發展觀的一個基本問題。根據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發展觀: 以人為本發展觀與以物為本發展觀。這里所說的 “以人為本”是相對于以物為本而言的價值觀。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發展的核心問題是人與物的關系問題。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必須利用自然物,讓物盡可能滿足人的需要,盡可能滿足更多的人的需要,盡可能更加合理地滿足人的需要。如何看待物的發展?從以物為本的角度,把它理解為單純物的增長。
統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內容。無論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到何等水平,自然永遠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因為人永遠都是生物體和自然界的一部分。工業化發展的沉痛教訓是物質資源高度消耗和生態環境高度污染。傳統發展觀的信念是:發展就是對自然界的掠奪,人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沒有限度、天然合理、不受任何約束。這是完全錯誤的。按照這種觀念發展下去,最后必然是人類的自我毀滅。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以自然為本(即以物為本),把保護環境看作是最高目標,這實際上是以放棄發展來保護自然,這不僅在理論上說不通,在實踐中也做不到。另一種是以人為本,重新認識自然對人的意義,并在協調人與人關系的過程中,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是當今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
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人的能動性,還是物的因素?這是以人為本發展觀與以物為本發展觀的又一重要區別。以物為本把人的價值歸結為物的價值,把人的作用歸結為物的作用,把人與人的關系歸結為物與物的關系,認為物決定人的命運,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物。這是一種“見物不見人”、“重物不重人”的發展觀。以人為本認為人是惟一的創造主體,是價值之源。
科學發展觀提出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強調以人為本是發展的本質和核心,其重點是放在發展的主體上面。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實際上是把人的發展作為最終目的,認為社會的一切發展都是人的發展的條件和手段,都是為了滿足人的各種需要,促進人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的解放與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目標和首要任務,把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作為發展的首要因素和根本動力。以人為本就是強調人民是發展的主體,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發展要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斷滿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始終關注人,堅持以認為主體,以人為前提,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
二、從線性發展觀到全面發展觀
既然以人為本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最高目標,所以它的發展觀當然是全面發展觀,而以物為本發展觀則認為發展只是經濟增長。線性發展觀的基本信念是:人的本質是“經濟人”,經濟利益是人的惟一利益,對個人物質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活動的惟一動力,經濟目標是人類發展的惟一目標或最高目標,經濟手段是調動人的積極性的惟一手段,生產力水平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和水平,經濟萬能,只要經濟發展了各種社會矛盾都自然化解,社會各方面自然而然隨之發展,經濟發展即社會全面發展,經濟需要、經濟活動天然合理,不應受任何控制和約束。
但是,經濟發展不是人類發展的全部內容。人既是物質實體又是精神主體,既有物質生命又有精神生命,既有物質需要又有精神追求。人類發展包括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方面建設。不是人們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歸結為經濟需要,不是人的所有需要都可以用經濟手段來滿足。堅持一個中心,但要反對單打一。
科學發展觀認為,經濟的發展不能取代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和人的發展。堅持全面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科學發展觀涵蓋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人的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自然發展、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等多重關系。科學發展觀突破了原來認為經濟發展就是社會發展這一狹隘的觀念,擴大了發展的內涵和外延,把社會發展看作全面的、綜合的、整體的、和諧的發展過程。
三、從失衡發展觀到協調發展觀
線性發展觀認為人的一切經濟行為都是天然合理的,凡是能夠做的就是應當做的。所以經濟發展應順其自然。這種自發發展觀從根本上否認了人們對經濟進行自覺協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西方現代化理論有一種觀點,認為對西方發達國家來說,發展是自發的過程;對于發展中的國家來說,發展是被動的“他發”過程。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發展是人的自覺活動,對市場的崇拜和對自發性的迷信,既違背人的主體性,又違背客觀的經濟規律性。
沒有協調就沒有發展。線性發展觀是消極的,應提倡協調發展觀——人主動地、自覺地進行協調。科學發展觀是協調的發展觀。協調是一種多樣化的有序的統一,是一種適度的比例關系,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就是幾種特定領域關系相互依存、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狀態和過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協調就是要理順發展中各方面的關系,把全面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中央提出的五個“統籌”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關系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五個“統籌”是落實協調發展觀的關鍵。以物為本發展觀與線性發展觀是一致的,都片面強調物質發展的重要,這是當前我國發展事業的主要思想障礙。只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克服傳統發展觀的局限性,才能真正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四、從掠奪式發展觀到可持續發展觀
從歷史的觀點看,可持續發展觀念是在環境問題危及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傳統發展模式嚴重地制約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背景下產生的,是人們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和創新。18世紀產業革命以來確定的以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發展觀,以征服自然為豪邁,在大大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負面影響,主要是導致全球性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人口膨脹,等等。這些問題,打破了區域和國家的疆界演變為全球性的問題,潛在問題進一步惡化蔓延為公開性的問題。綜觀世界的資源和環境問題,除了自然界的變化和災害以外,可以說主要來自于人類的活動,來自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積極地反思和總結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尋找新的發展模式,探索能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護資源,改善環境的政策和發展戰略,于是可持續發展這一新的發展觀應運而生。
科學發展觀是可持續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對于發展要周密策劃,把全面發展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把可持續發展寓于全面發展的過程之中。在謀求發展時,要處理好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的關系,防止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以犧牲長遠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眼前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形成和建立“循環經濟”的發展戰略,堅持整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的持續發展。
五、結語
傳統發展觀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經濟增長發展觀,這種發展觀將社會發展僅僅歸結為經濟發展。這種發展觀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危機,也導致了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的斷裂,產生了大量的社會問題。科學發展觀實現了從物本發展到人本發展、線性發展觀到全面發展、從失衡發展到協調發展、從掠奪式發展到可持續發展的飛躍。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深化了社會發展理論,是中國也是世界文化的巨大進步。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頁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