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西方公共財政理論的主要內容
當代西方公共財政理論認為,財政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市場存在缺陷即“市場失靈”。社會經濟的運行應當以市場調節為主,只有在市場難以調節的領域,才需政府對市場進行干預。“市場失靈”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足
公共產品是指這樣一種產品:每個人對這種產品的消費,并不能減少任何他人也消費該產品。也就是說,公共物品和勞務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這便容易出現“搭便車”現象,從而也就使得這些公共產品無法通過市場來有效提供。
2.無法解決“外部效應”問題
所謂“外部效應”,是指一定的生成者或消費者的行為意外地影響了他人利益,卻無法通過市場價格來進行調節的情形。單純依靠市場,無法使受益者付費或使受害者獲得補償,導致了社會收益和私人收益、社會成本和私人成本之間差異的產生,也就使得市場機制本身無法實現這類資源的最優配置。
3.經濟周期性的波動
經濟波動是內生于市場經濟的,這是市場經濟自身難以克服的弊病。
4.收入分配不公問題
由于歷史條件、競爭能力的差別,收入分配過程中通常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也是市場機制的一個重要缺陷。
5.壟斷問題
市場的有效運行是以自由競爭為條件的,然而許多行業在市場條件下又很容易形成壟斷,壟斷便會限制競爭,從而影響了市場效率的發揮。
6.信息不對稱問題
所謂信息不對稱,是指供求雙方對同一個產品或服務了解的程度不同,這很容易造成不公平競爭問題。
根據以上分析,政府的介入和干預也就有了必要性和合理性。政府的職能主要是克服市場失效的問題,而公共財政則是支持政府行使這些職能的主要手段,由此,公共財政的主要職能就可以界定為以下三個:第一是資源配置職能,它是由政府的介入和干預所產生的,它的作用和特點是通過本身的收支活動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財力,引導資源的流向,彌補市場的缺陷,最終實現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效率狀態;第二是收入分配職能,財政通過自身的收支活動進行全社會范圍的再分配,以實現社會分配的相對公平。第三是經濟穩定職能,由于市場在自發運行中必然產生經濟周期問題,政府必須推行宏觀經濟政策以實現宏觀經濟的相對穩定。
二、西方公共財政理論與我國財政改革的關系
1.公共財政理論對我國財政改革的借鑒意義
我們對待西方公共財政理論的態度是,既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絕對排斥。因為,西方的公共財政理論是以私有制為基礎,在個人主義價值觀指導下形成的,另一方面,它又是西方幾百年市場經濟發展史的經驗總結,反映了市場經濟的共同規律。為此,應借鑒其有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經驗,為我們的財政改革服務。
(1)公共財政要求處理好政府(或財政)與市場的關系。首先,從總體上說,政府(或財政)與市場的經濟職能是相同的,如資源配置、收入分配是兩者共同的基本職能,只是由于兩者的運行機制的不同,從而在實現同一職能的適用領域、作用方式、經濟效應上是不同的。其次,由于市場失靈才使政府介入或干預的有了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時,政府干預也存在失靈或缺陷,財政作為政府干預的主要手段,可能產生正效應,也可能產生負效應。另外,公共財政關注的是如何界定各自的最適領域和最佳的結合方式,最終實現公平與效率的最優結合。
(2)公共財政是為市場提供公共產品的財政,它是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順應市場經濟的潮流,我國財政模式和活動思路也應從為自我服務轉變到為市場提供公共產品上來。
(3)公共財政是彌補市場失效的財政。公共財政是以市場失效為前提的,這也意味著凡是市場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地方,財政就應該充分發揮它的作用。這在我國就是一個財政的退出“越位”與彌補“缺位”的問題。
(4)公共財政的分配規模應由市場來決定,財政分配規模應保持在市場所要求的適度規模上。目前我國財政的兩個“比重”過低,已不能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
(5)公共財政具有非盈利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是盈利性的市場運營主體,不能參與市場的盈利競爭。據此,我國財政就有必要逐步經營性、盈利性的領域推出來,還市場一個自由競爭的空間。
(6)公共財政是由“公共”對之規范、決定和制約的財政。政府的權力是全體人民賦予的,權力的行使又需要通過納稅人提供的稅收來解決,為此政府必須接受公眾的監督,這就要求公共財政必須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另外公共財政必須是規范化、法制化的財政。而我國目前財政缺乏應有的約束、規范和監督,使得財政出現了財政秩序及財政行為混亂等問題,因此,改進我國財政活動中的政治運作程序,使之對公共性質的政府財政行為具有根本約束力,應是我國財政工作的當務之急。
2.我國財政改革要解決好幾個問題
(1)對政府(或財政)和市場進行合理的分工。對政府和市場的分工進行明確劃分,這就是市場要在政府宏觀調控條件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我國要從過去政府全面配置資源逐步轉變為政府和市場共同配置資源,為此必須進一步轉變財政職能,科學界定財政支出范圍,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從經營性、盈利性的領域退出;同時還要強化社會領域的調控功能,從根本上規范政府、財政與市場之間的關系。
(2)建立公共財政必須注重國有經濟的管理。在國有經濟的進退問題上必須謹慎,既要有利于市場的有效運轉,又不能危及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3)財政改革應堅持兩個基本原則:市場原則與發展原則。市場原則是指公共財政必須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之上。中西方的市場經濟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們的公共財政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發展的原則是指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經濟是主要的目的,市場化不能凌駕于發展之上,為了市場化而市場化是毫無疑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