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來,牽動了各方的利益,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人民幣匯率機制下的企業風險管理問題,提出了企業應對浮動匯率的對策。
[關鍵詞] 浮動匯率風險管理 交易風險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來,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國外的不少金融機構及一些企業,更是認為人民幣將進入一個升值的通道。不過,對于人民幣匯率改革,重要的不是匯率水平的變化,而是在于匯率制度的改變及匯率形成機制的變革上。這意味著我國從此進入真正意義的浮動匯率時代,這不僅使那些與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業務聯系緊密的企業將要更多的面臨匯率風險,也促使那些與國際貿易關聯不大的企業與民眾增加匯率風險之意識,即匯率風險的意識納入企業與個人經濟行為決策中。在浮動匯率的時代,無論企業還是個人,如果對匯率波動所帶來風險認識不足、對匯率風險的防范不足或防范能力太弱,他們就可能遭受巨大的匯率風險。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人民幣匯率機制下的企業風險管理問題,提出了企業應對浮動匯率的對策。
一、 浮動匯率的涵義
浮動匯率是固定匯率的對稱,是指國家貨幣主管部門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官方匯率,只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的匯率。外國貨幣供過于求時,外幣就貶值,本幣就升值,外幣的匯率就下浮;而外國貨幣供不應求時,外幣就升值,本幣就貶值,外幣的匯率就上浮。而當匯價跌至低限度或漲到高限度時,國家貨幣主管部門沒有義務進行維持。浮動匯率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叫自由浮動,一類管理浮動。浮動匯率制度是一國貨幣當局不在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比價和匯率波動的幅度,貨幣當局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變化自由波動的一種匯率制度。完全由市場供求自發地形成匯率,而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的國家很少或幾乎沒有。各國政府往往都要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或明或暗地對外匯市場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自從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崩潰,1973年主要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浮動匯率制度。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承認浮動匯率制度。1978年4月,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關于第二次修改協定條例”,正式廢止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至此,浮動匯率制度在世界范圍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二、 企業在人民幣浮動匯率制度下的風險管理對策
風險管理是一門新興學科,但發展很快,己成為一種國際性的運動,受到了世界各國經濟界的重視,在企業管理中得到了廣泛而迅速地運用。作為系統性的科學,風險管理則產生于本世紀初的西方工業化國家。風險管理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與企業面臨的風險在逐漸增加分不開的。所謂風險管理是指面臨風險者進行風險識別、風險估測、風險評價、風險控制,以減少風險負面影響的決策及行動過程。一般來說,公司因匯率變動而必須承擔的風險有三種:一是換算風險;二是交易風險;三是營運風險。結合浮動匯率制度,筆者認為企業應該這樣運作:
首先,換算風險又稱為會計風險,它是因每會計年度結算時,公司必須編列合并財務報表,如果一家公司有子公司在國外,就得承受換算風險,就得先將子公司以外幣編制的財務報表轉換成以母公司所在地貨幣編制財務報表,再進行合并。由于合并報表的編制涉及到匯率的換算,因此報表上的利潤會因為匯率的變動而產生變化。由于換算風險是因會計上處理而產生,因此同一公司在不同會計準則下,有可能承擔不同程度的換算風險。目前世界各主要國家會計換算上基本上以現行匯率法與時點法并用。對于換算風險的管理,盡管對不同的管理者來說,目前仍然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論題(因為不少人認為積極地規避換算風險可能會增加交易風險),但如果要管理換算風險,至少有三種方式,一是資金管理;二是資產負債表避險;三是遠期合約避險。在這里,我們先分析前兩種方式,后一種方式在交易風險中再討論。用資金管理的方式來規避換算風險,重點在于必須正確預測出子公司所在地貨幣的升值或貶值。如果預期所在地貨幣升值,則要增加所在貨幣的資產減少該地負債。如果子公司位于強勢貨幣的國家,則應減少該種貨幣持有的負債;反之,如果子公司位于弱勢貨幣國家,則應減少以該種貨幣持有的資產。由于跨國企業母公司與子公司彼此之間常有資金移轉,因此可以透過改變資金移轉的方向、金額及時間來減少換算風險。母公司與子公司彼此之間常有商品買賣交易,也可以透過這些商品的買賣來規避部分換算風險。如子公司所在地的貨幣將要貶值,則子公司賣產品給母公司時,其移轉價格在合法合理的范圍內要盡量壓低,反之亦然。另外,公司應盡量以強勢貨幣作為應收賬款的計價貨幣。當然,貨幣的強勢與弱勢都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會發生轉化。只有密切地關注該貨幣變化及合理預測變動趨勢,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資產負債表避險的基本精神是要使合并資產負債表中的凈承受風險的資產等于零,即要使將承受風險的資產等于將承受風險的負債。這樣一來,不管匯率朝哪個方向變化都不會導致換算風險。
其次,交易風險是指公司以外幣計價的合約現金流的本國貨幣價值可能會因匯率變化而產生變動。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必定經常會與貿易伙伴或金融機構簽訂各種合約,不論簽訂的是哪一種合約,只要以外幣作計價單位,則此合約就會帶給公司額外的交易風險。也就是說,只要公司有以外幣計價的合約現金流,就要承擔交易風險。比如,企業與外國貿易伙伴進行賒銷或賒購,從報價開始一直到貨款收齊,其間經歷三個階段的風險,報價風險(賣方以外幣報出單價,到雙方簽約為止);訂貨風險(從簽約開始,到交貨為止);收款風險(從交貨開始,到貨款收齊為止)。公司真正承受交易風險是從簽約開始,一直到貨款收齊為止。而且交易風險的原因,還包括以外幣計價的借款或投資,簽訂外匯遠期合約等。如以外幣計價的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以外幣計價的長期投資的應付利息和應收利息、尚沒有列入財務報表中的以外幣計價的銷貨承諾和購買承諾、尚未交割的外匯遠期合約等都構成了公司交易風險的原因。為了衡量交易風險,公司可以試著將交易風險數值化。公司一旦衡量出其承受交易風險的程度,便可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規避交易風險。市場上已有的金融工具有,遠期合約、貨幣市場、期貨合約、選擇權合約。采用遠期合約避險是管理交易風險最受歡迎的一種方式,但遠期合約外匯交易也有一些不足,它要求在簽訂外匯買賣合約時必須確定企業未來收付外匯金額、收付期限與交割日期。一旦合約簽訂就得按時、按量進行交割。但公司經營上往往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公司完全按照合約的要求來做是困難的。采用貨幣市場規避交易風險就是將未來要做的外匯買賣,提前于目前完成,以便于鎖定即期匯率。如,一家公司將在一年后收到1億美元的貨款,為規避人民幣匯率風險上升的風險,公司可以與銀行簽訂一年期遠期外匯買賣合約,將匯率鎖定。到期時,企業按約定的匯率結算,從而減少人民幣可能升值的交易風險。至于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盡管目前國內還沒有對人民幣的產品,但隨著人民幣匯率改革,這些外匯避險工具會陸續推出。公司除了利用市場上已有的金融工具之外,也可運用管理上或經營上的策略來規避交易風險,即操作性避險。
再次,外匯風險分攤。外匯風險分攤的方式就是在主約上附一個價格調整條款,允許匯率在某一上下的區域內調整,若真正的匯率波動超過此上下限,則超過部分所引起的差額由買賣雙方平均分攤。當然,其他的方式還有風險沖銷等。營運風險是指公司非合約現金流的本國貨幣價值有可能因非預期的實質匯率變化而產生變化,因而影響公司整體的價值。一家公司所承受營運風險的程度則是衡量實質匯率變化會影響公司整體價值到何種程度。營運風險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兩國經濟因素的相對變化而引起實質匯率變化,進而影響到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情勢,因此營運風險又稱競爭性風險。營運風險與交易風險合稱為經濟風險。實質匯率的改變會引起產品相對價格變化,因而會改變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相對競爭力。公司在面對本國貨幣實質升值時,就得判斷這種升值是長期或短期的,以此來決定是保住價格以維持利潤還是以犧牲利潤來保住市場占有率。如何來管理因實質匯率變動所帶來的營運風險,一般來說是采取多元化策略。如產品市場多元化、生產地點多元化、原料來源多元化等。其中還有自然避險、外幣轉換及外匯交換等多種方式。
參考文獻:
[1]項春生: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終極目標與退出戰略.《財經科學》,2004年第5期
[2]李揚余維彬: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回歸有管理的浮動.《經濟研究》,2005年第8期
[3]姜波克:《國際金融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李平:《人民幣匯率》.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