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成長型中小企業融資水平與企業發展能力成正比,融資水平越高,企業的發展空間越大。因此,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融資水平是保持中小企業的持續成長性的關鍵性因素。
[關鍵詞] 成長型中小企業融資對策
一、我國成長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據《中小企業發展問題研究》課題組公布的《2005年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的統計表明:2004年,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占全國企業總量的99.3%,中國GDP的55.6%,工業新增產值的74.7%,社會銷售額的58.9%,稅收的46.2%,出口總額的62.3%均是由中小企業創造。在中小企業快步發展的同時,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在3年~4年之間,只有不到4成的中小企業具有一定的成長潛力,有6成左右企業的發展能力是很弱的。
我國在200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法規規定在信貸與擔保方面成立專門的中小企業銀行,其他商業銀行在其業務范圍內提高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比例,非銀行金融機構按照有關規定和國家產業政策,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資金等方面支持。可是,由國家信息中心和國務院中國企業家的聯合調查顯示,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缺口很大,大多數企業貸款利率高(5%~8%)、期限短(6個月~12個月)、貸款額度小(500萬元以下)。因此,成長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
二、成長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
1.缺乏專門的中小金融機構當前金融改制,國有商業銀行仍處于主體地位,現有的幾家股份制銀行和地方性金融機構不僅數量有限,而且與國有商業銀行業務趨同、市場趨同,缺乏區域性、地方性金融機構搭配,難有適合中小企業貸款的金融機構。隨著商業銀行改制后信貸權利回收,“存貸比例”的逐級下達,為中小企業貸款的基層銀行也無獨立審貸權,無法向中小企業貸款。
2.缺乏有效的資本市場。目前,國內尚未建成可供中小企業融資的正規資本市場,我國滬深股市以支持國有企業發展為主線,其融資機會較偏向于國有企業。我國企業證券發行采用“規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級審批”的方法,中小企業很難通過證券市場間接融資。
3.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市場經濟實質上是信用經濟、契約經濟,良好的信用是經濟交易順利進行的基礎,經濟發展初期忽視了信用對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致于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適合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個人與企業相互之間的經濟交易經常缺乏信用支持。
三、解決成長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策略
企業可持續成長是保持企業與金融市場狀況相符合的增長,中小企業在決定企業的增長速度時,應綜合考察企業的財務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融資策略。在解決成長型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應以直接融資為主,成立專門為中小企發展提供資金的政策性中小銀行;間接融資為輔,設立中小企業板塊,鼓勵中小企業資本市場化;加強企業間的互助合作擔保貸款制度,擴大企業融資范圍。根據我國實際情況,解決成長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具體可采取以下手段。
1.組建政策性中小銀行。鑒于成長型中小企業自身的劣勢及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特殊作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專門的政策性中小企業銀行。它的主要作用是對需要扶持的中小企業發放免息、貼息、低息貸款,對技術革新、新產品開發和創建新企業等提供貼息和資助,并向不能從一般金融機構取得足夠貸款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其資金來源可通過政府撥款、金融機構發行政策性金融債券,向中小企業募股等形式來解決。中小企業金融機構還可以充分利用高效的金融支持系統,靈活運用各種金融工具,為中小企業提供結算、匯兌、轉賬和財務管理等多種服務。
2.設立中小企業板塊。2004年6月25日,我國證券市場深圳中小企業板塊正式運營,標志著我國分步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工作已全面展開。中小企業板塊,就是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市場中設立的一個運行獨立、監察獨立、代碼獨立、指數獨立的板塊,集中安排符合主板上市條件的規模較小、具有成長潛力的企業上市,在條件成熟時,整體剝離為獨立的創業板市場。中小企業板的設立,不僅有利于優化我國金融市場的整體結構建設,更大范圍地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而且有利于緩解成長型中小企業間接融資的問題。
3.信用互助協會模式。美國建立了信用互助協會模式的官方機構,即隸屬于聯邦政府的小企業管理局SBA(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為小企業直接提供貸款和信貸擔保。2003年1月深圳中小企業信用互助協會正式成立,為深圳的中小企業融資開辟了一條新通道。該模式通過塑造中小企業、銀行、擔保機制“三贏”的信用發展格局,建立中小企業還貸機制。協會明確規定代償和債務追償等風險約束條款,協會設置了較高的門檻,通過嚴格的資格審查吸收中小企業入會,強調企業信譽,信譽不好的企業不得入會,會員在交納固定會費后,還需交納互助保證金,當會員企業需要申請貸款時,按擔保貸款額度的15%補齊互助保證金的差額,協會出面向擔保機構推薦會員申請,擔保機構向銀行出具擔保意向書,企業獲得貸款。該模式大大降低了銀行運作風險,且協會不以贏利為目的,旨在發揮協會、專業擔保機構、銀行等社會各界的優勢,拓寬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總之,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問題已經觸及到中國經濟體制轉型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許多根本性問題。企業除了要采用多元化的融資方式,充分利用創新融資工具,國家和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不僅要引導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入和金融創新外,還有必要完善直接融資體系,建立公正開放、立體化、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為成長型中小企業融資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鄧未冰:中小企業板的設立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影響[J]. 時代金融,2006
[2]彭莉戈:中小企業融資的國際經驗及借鑒[J].統計與決策,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