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析了新會計準則的特點,指出新會計準則有利于從制度的“源頭”上減少做假賬的可能性,并提出應該從四個方面來有針對性地展開工作,從而使新會計準則落到實處。
[關鍵詞] 新會計準則實施過程IASC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資本市場國際化以及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 IASC) 改組的完成,越來越要求會計準則朝著國際協調、趨同的方向發展。為順應國際潮流,財政部于2006 年2月15日發布了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并將于2007年1月1日率先在上市公司中施行。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發布是中國會計改革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對于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會計人員的職業水平、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加速中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遏制人為操縱利潤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新會計準則的特點和主要組成
這次新會計準則體系的構建,其最大的特點是體現了國際趨同性。經過財政部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理事會雙方的共同努力,解決了雙方準則中的非實質性差異,除了關聯方關系的確定以及長期資產減值損失是否允許轉回兩項差異外,二者實現了實質性的趨同。具體說明如下:
首先,新會計準則體系劃分為三個層次:(1)基本準則,即為會計準則體系的指導思想和指導原則。該項新準則包括以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為基礎的“一項基本會計準則”,對具體準則進行指導。(2)38項具體會計準則。其中,包括對原有16項具體會計準則的修訂和新增22項具體會計準則,并且兩項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又可劃分為金融企業和非金融企業兩部分(涂薈喙,2006)。(3)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用來指導會計實務的操作性指南。許多國家的會計準則體系中并不存在企業會計制度,通常會計制度是由企業自行制定的,因此不將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稱為會計制度。
其次,新會計準則強調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修訂后的基本準則強調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財務報告的目標也側重于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做出評價或者預測。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的具有概念框架性質的文件稱為“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 (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 簡稱IASC 框架) ,葛家澍(2004)研究指出,IASC的目標主要是提供在經濟決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關于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的信息, 反映企業經營管理層受托責任的信息。
再次,在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中增強了相關性,歷史成本不再是惟一的主要計量屬性。由于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存在數量不足、涵蓋面較小、可操作性較差、信息披露的廣度不夠以及對公允價值和價值重估的方法較為排斥等問題,所以新準則首次比較全面地導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
二、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新會計制度的實施,減少假賬的發生
鄧小平同志曾說過:“好的制度可以讓壞人做好事,壞的制度可以讓好人做壞事?!蓖ㄟ^走訪調查13所高等院校48位教授,大家普遍贊同,假賬的主要根源在于制度不完善。通過新準則的制定和實施有利于減少人為操縱利潤的機會。
盡管我國市場經濟尚處于發育階段,存在著諸如企業間的交易行為不十分規范、國有企業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公司的評價監督等方面過于倚重利潤指標、普遍存在短期行為等問題。但是新會計準則對此做了較大程度的努力,從制度的“源頭”上減少了做假賬的可能性。
首先,新會計準則下實行新的存貨記賬方法,取消“后進先出法”,一律使用“先進先出法”記賬。當存貨價格處于上漲時期,若采用“后進先出法”,是將材料以當期購入的高價入賬,當期成本費用上升,當期利潤就減少了;如果采用“先進先出法”,則與之相反,增加當期企業的利潤。若存貨價格處于下降時期,則正好相反。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將使企業人為調節當期利潤這一慣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便于對企業的經營業績進行分析比較,提高了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
其次,新準則規定,對資產計提的減值準備,一經確認不得恢復運用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沖回操縱利潤,是我國一些上市公司調節利潤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些公司本年度盈利上升,則多計提跌價準備,使當期利潤下降;盈利下滑,再將跌價準備沖回,使當期利潤增加。還有一些上市公司,預測本年度將虧損后,大量計提減值準備,加劇本年的虧損程度,然后在來年將減值準備轉回,呈現出“改頭換面”、“扭虧為盈”的假相。
再次,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以賬面價值作為會計處理的基礎,放棄使用公允價值,以避免利潤操縱;擴大了合并報表范圍,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納入合并報表范圍,而不以股權比例作為衡量標準。
最后,固定資產準則取消了過去資產價值方面過死的規定,也不再簡單地以“以非出售為目的”, “持有期不改變實物形態”等作為特征。這樣的處理有利于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于自己的固定資產的分類方法等。固定資產準則不再像以前那樣具體規定了固定資產價值的判斷標準(比如單位價值在2000元以上) , 有利于真實地反映企業的固定資產信息,既符合國際會計慣例, 也符合我國會計改革的具體思路。
三、新準則實施中的應注意的要點
趙愛玲(2006)指出,新準則在實施過程中要過四道“關”:準則關、技術關、道德關和審計關。因此,在實施新準則的過程中,主要是圍繞解決這四個難關來展開工作。
首先,以準則為準繩,使得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真正實現內在的和前后的完全一致性。例如,目前我國的基本準則不能統率具體準則,具體準則也存在內在邏輯不一致,這個現象令人難以理解,盡管準則制訂者屢屢強調我國會計準則在制定和修訂過程中,將處理好國際慣例與中國國情的關系、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科學規范與便于操作執行的關系,但實際并沒有落到實處。
其次,對公允價值形成明確的立場。從目前出臺的新會計準則看,部分準則存在一些高難度動作,如購買法、計稅基礎、資產組等,除了計稅基礎外,大部分是與公允價值有關,公允價值究竟本質是個估值的東西,準則實施者不但是報表的編制者,在新會計準則下還是估價師,這需要增加報表編制者在這方面的知識,要系統學習價值評估技術和方法。
再次,加強會計道德的建設,不能使之落在口號上。由于新會計準則在確認和計量、披露方面主觀性增加,報表編制者的自由裁量權大大增強,會計信息由謹慎向中性過渡。現在情況好比以前是錢財分離,但現在是錢財合一,這樣發生道德風險的幾率就成倍增加,濫用會計準則現象隨著新準則的實施不但不能得到遏制還會蔓延。
最后,與時俱進,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當會計技術升級時,審計技術也必須升級,否則很難對會計信息是否真實公允做出研判。需要對會計人員的素質進行進一步培訓,使之得到進一步提高,培養出既能通曉國際準則、能夠與國際同行對話交流、可以參與國際準則制度的一流專家,也培養出只有記賬水平的會計師,從業人員隊伍是高度多樣性、高度多元化,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尚不能滿足會計審計準則國際趨同化發展的需要。
四、結束語
總體而言,新會計準則體系的修訂、建立與完善,是適應新形勢下國內外經濟環境發展需要做出的重大會計改革決策,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建設新的跨越和突破(李清如,2006),構建起與中國國情相適應、充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涵蓋各類企業各項經濟業務、獨立實施的會計準則體系,體現了我國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特別背景,將經濟增長理念轉變蘊含于會計理念的轉變之中,對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吸引外資、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建設和諧社會以及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涂薈喙蔡秀蓮:關于實施新會計準則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06, (4):263
[2]葛家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較與綜評[J].會計研究,2004, (6):3~10
[3]趙愛玲:新會計準則難在實施[J].中國對外貿易,2006, (2):42~45
[4]李清如:我國實施新會計準則的障礙分析及應對策略的思考[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 (3 ):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