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必要性及稅收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在分析現行稅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促進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稅收政策建議。
[關鍵詞] 節約型社會資源節約稅收政策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雖資源總儲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只居世界第五十三位,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全國城市年缺水總量達60億立方米;我國人均耕地不足1.5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且還在以每年近千萬畝的速度減少;我國國土面積占世界的7.2%,而石油儲量僅占世界的2.3%。近幾年,在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日益感受到資源短缺的壓力,電荒、水荒、油荒接連出現,給經濟發展帶來了日益緊張的壓力,也給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建設節約型社會,是緩解資源供需矛盾,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事關現代化建設進程和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節約型社會的核心是節約資源,它要求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用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創造相同的財富甚至更多的財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一、稅收在促進建設節約型社會中的作用
稅收作為國家調控宏觀經濟的重要杠桿之一,可通過征與不征,征多征少,什么時候征收等手段,直接影響微觀主體的經濟利益,從而引導微觀主體的經濟行為,使其符合宏觀經濟的需要。具體可發揮以下作用:
1.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節約型社會的根本要求,國家可通過實行區別對待的稅收政策,促使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對鼓勵發展的行業、高新技術的資源節約型企業等實行稅收優惠,減輕其稅負;對限制發展的行業、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加重稅負,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
2.促進資源節約技術的開發和使用。對研究開發資源節約技術的企業和使用資源節約新技術、新工藝的企業,可實行降低稅率、延期納稅、加速折舊、稅前加計扣除研發費用等方式,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
3.鼓勵資源循環利用,減少污染。在鼓勵資源循環利用、減少污染的過程中,政府既可以采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也可以采用經濟手段來減少原生資源的使用,降低污染。而稅收作為政府主要的經濟手段,是控制污染、保護環境、促進資源循環利用不可偏廢的措施。這些措施既可以是限制非可再生資源消費的稅收政策,也可以是鼓勵資源綜合利用、循環利用的稅收政策。
二、現行稅制在促進建設節約型社會方面的政策分析
1.現行稅收鼓勵政策不統一、不完整,導向作用不明顯。現行促進節約的稅收政策散見于增值稅、消費稅、資源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根據每一稅種自身的特點出臺了若干鼓勵政策,但忽視了各稅種之間的內在聯系,有時一個稅種少征,往往另一個稅種又多征,形成各稅種之間政策效力相互抵消;另外政策不完整,對一些應納入征稅范圍的未納入,一些應給予優惠的未給予,對于交易性行為的節約政策、區域協調政策等也是一個空白。
2.缺少促進資源節約技術開發、推廣和使用的稅收政策。近幾年,為推動企業技術進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稅收扶持政策,對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現行稅收優惠主要以所得稅為主,而我國現行稅制是以流轉稅為主,使優惠達不到預期效果;從區域看,現行優惠政策主要針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的企業和外企,而對開發區外的企業幾乎不存在優惠;從產業項目看,主要針對軟件和集成電路等行業,對其他高科技行業的優惠相對較少。
3.缺少鼓勵使用可再生資源的稅收政策。現行稅制中對使用可再生資源的稅收政策很少,節約資源的綜合配套措施缺乏。目前在增值稅中雖有對利用“三廢”為原料生產的產品免稅或減稅的規定,但要求原料中的“三廢”須達到一定比例,而一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由于工藝或產品質量的要求,利廢達不到規定的比例,因而就無法享受該項優惠;另在廢舊物資回收方面規定有稅收優惠,但主要是對廢舊物資回收經營單位的優惠,而不是對利廢企業,且優惠政策存在較大漏洞。現行政策中也沒有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產品給予優惠的規定。
三、完善稅收政策,促進建設節約型社會
1.完善消費稅。消費稅是旨在調整消費結構,引導消費方向,抑制超前消費的一類稅收,在稅制體系中屬于增值稅的配套稅種,發揮特殊調節的作用。雖然從今年的4月1日起,國家已經調整了消費稅的征稅范圍,將一些不符合節能技術標準的高耗能產品、資源消耗量大的消費品等納入了征稅范圍,但還應繼續完善。一是應加大消費稅的環境保護功能,將一些容易給環境造成污染的產品如電池、一次性餐飲容器、塑料袋等納入征稅范圍;二是應對含鉛汽油和無鉛汽油實行差別稅率,抑制對含鉛汽油的消費;三是在繼續實行對不同排量的小汽車實行差別稅率的基礎上,視其是否安裝尾氣凈化裝置而實行區別對待。
2.調整資源稅。我國現行的資源稅是一種級差資源稅,即是對資源在開采條件、資源本身優勢、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的客觀差異所導致的級差收入進行調節的一個稅種,沒有充分考慮資源稅的節約功能和降低環境污染的功能。因而,現行資源稅存在征稅范圍小、稅率低、稅檔之間差距小、等級劃分隨意性大等問題。這與我國資源短缺,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的狀況極不相稱,亟待進行改革。首先要擴大征稅范圍,在現行資源稅的基礎上,增加水資源、森林、草原、灘涂和地熱等自然資源。當前,應盡快將水資源納入征稅范圍,將目前工業用水、經營用水、居民生活用水的收費該為征稅,對農業灌溉用水可先按低稅額征收;針對濫砍濫伐森林資源嚴重的現象,應盡早開征森林資源稅;二是調整計稅依據。將資源稅的計稅依據由銷售量或自用量改為按產量計稅,這可使企業開采后沒有出售或尚未自用的資源也成為應稅資源,增加企業的成本壓力,從而引導企業出于利潤最大化考慮而節約資源,避免過度開采;三是適當提高單位計稅稅額,特別是對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資源征以重稅;四是將各類資源性收費如礦產資源管理費、林業補償費、電力基金、水資源費等并入資源稅。
3.完善稅收優惠措施。一是除對廢物利用給予優惠外,應允許對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使用的節能設備、無污染或減少污染的設備、污水處理設備、垃圾處理設備等實行加速折舊制度;二是允許企業建立技術開發基金,按企業的銷售額或投資額的一定比例提取,并準予在所得稅前扣除;三是對企業購置節能設備的,其投資額可按一定比例抵免當年新增的所得稅;四是取消不利于環境保護的補貼,如對農膜、農藥特別是劇毒農藥的免征增值稅的規定;五是對現有優惠政策進行清理,對不符合節能和環保要求的產品或行業取消原有的優惠政策。
4.完善土地稅制。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也是節約型社會的基本要求。現行的土地稅制在土地占有環節開征的是耕地占用稅,為從源頭上抑制土地迅速減少的勢頭,首先將該稅更名為土地占用稅,并擴大征稅范圍,對占用林地、草地等后續土地資源的,也納入征稅范圍;二是調高稅率,并按距離城市遠近劃分若干檔次,對占而不用的土地按高稅率征稅。在土地使用環節現行開征的是城鎮土地使用稅,該稅也存在稅負太輕的問題,應提高稅負,并將其征稅范圍從城鎮擴大到農村。
5.盡早開征燃油稅。將現行公路養路費及與其相關的公路客運附加費、公路運輸管理費、航道養護費、水運客貨運附加費,以及地方用于公路、水路、城市道路維護和建設方面的部分收費合并改征燃油稅,可從根本上改變長期混亂的公路收費制度,實現“多用路多繳稅,少用路少繳稅”的稅收公平原則,有助于促進我國汽車工業的技術進步和汽車結構的優化,可促使節約能源,減少空氣污染。燃油稅已提出好久,但因可能會遭遇到宏觀環境和技術層面等諸多問題,遲遲沒有出臺。根據目前情況,應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盡快出臺。
綜上,稅收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稅收不是萬能的,還需要其他宏觀經濟杠桿的協同和配合,需要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協同配合,需要各相關部門的協同和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稅收的政策效應。
參考文獻:
[1]謝永清:《構建我國節約型社會的稅收政策》.《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5年第3期
[2]王應科:《我國建立節約型社會的稅收政策選擇》.《稅務研究》,2006年第2期
[3]范保學:《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稅收政策探討》.《稅務研究》,2006年第6期
[4]那英劍:《關于征收燃油稅的思考》.《稅務研究》,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