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對外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將“要素稟賦論”為核心的傳統比較優勢理論作為對外貿易的戰略指導思想,獲得了出口持續高速增長的巨大收益。但隨著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該理論呈現出嚴重的局限性,其是否能繼續指導我國的對外貿易,已成為理論界研究的焦點。本文提出了將比較優勢理論結合我國自身發展進行動態拓展的觀點,認為靜態地描述比較優勢只是要素稟賦論分析問題的方法,不應成為動態地理解與應用該理論的障礙。
一、對比較優勢理論發展的回顧
比較優勢理論是18到19世紀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自由貿易理論學說,是解釋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主導理論,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兩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李嘉圖先后提出了絕對成本論與比較成本論,認為各國應當立足本國占有絕對或相對優勢的產品開展對外貿易,實現貿易互利。在此基礎上,20世紀30年代瑞典兩位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又提出了要素稟賦論,認為比較優勢產生的根源在于各個國家生產要素稟賦的不同,各國應當立足本國生產要素稟賦的優勢進行進出口商品生產。該理論探究了比較優勢的來源,觸及到國際貿易形成的根本原因,但其只進行了靜態分析,不能和經濟發展理論相銜接。二戰后西方經濟學家開始大量運用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產品差異等概念來構建新的理論模型,使國際貿易理論取得重大進展,歷史上稱為新貿易理論。但其產生于市場經濟發達國家背景之下,未能從發展中國家的“視角”看問題,對一些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發展對外貿易的線索也沒有進一步研究。
因此,以往的比較優勢理論實質上是發達國家的理論武器,缺少動態的發展研究。按照這些理論,后進國家就沒有追趕和后來居上的可能,只能被動地服從于現有的世界分工格局。我們必須立足自我,將比較優勢理論進行動態拓展研究。
二、比較優勢理論的動態拓展研究
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是比較優勢的來源,將比較優勢理論進行動態拓展研究,首先要將比較優勢的來源進行全面分析。
比較優勢的來源可以分為外生和內生兩種。前者由外生于經濟系統的各因素決定,是天生生產條件差別產生的一種貿易利益,主要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等,是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重點所在。后者由經濟體系運作內部各因素起決定作用,是指如果每個國家選擇專業生產某種產品,可以內生創造出原來沒有的比較優勢,主要包括一國的資本、技術與信息、組織與制度等要素,是比較優勢理論的拓展部分。從比較優勢理論來看,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占據主導地位的要素即為比較優勢的主要來源。隨著主導要素的動態變化,比較優勢也會發生動態演進,演進路徑一般為:“資源比較優勢→勞動力比較優勢→資本比較優勢→技術、信息比較優勢→組織、制度比較優勢”,即比較優勢理論動態拓展的基本模式,如上圖所示。
有一點需要作出說明。在上圖中列出較低級比較優勢時,沒有包括比這一階段主導要素更高級的生產要素,這并不是說更高級的要素不存在或未起作用。比如,資本主義大生產方式的確立,即勞動從農業轉向工業、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和資本取代勞動成為主導性生產要素的過程中,技術變革和制度保障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這時,這些更高級要素所起的作用是一種不連續的、偶然的作用,而經濟的增長主要靠主導要素作用的發揮和低級要素的支撐。由此導致的經濟增長,使得更高級要素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且逐漸具有連續性,為其成為主導性要素奠定了基礎。
三、比較優勢動態拓展理論在我國的應用
運用比較優勢動態拓展模式圖,現階段我國的比較優勢應定位于下面三個層面:
1.以技術進步保持勞動力比較優勢
我國與世界上多數國家相比,仍表現為資金、技術相對稀缺,勞動力相對充裕,繼續發揮原有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可以為新興的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積累資金、技術。但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必須著力于多層次化、精細化產品的開發,提高質量和技術水平。目前通過加工貿易方式來實現勞動力價格優勢與外來資本、技術結合是一條有效途徑。
2.以技術創新提升比較優勢
從經濟發展趨勢來看,我國勞動力比較優勢將逐步減弱,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選擇須著眼于技術創新帶來的動態比較利益,即進入“五要素”階段。目前我國工業制成品、高新產品的技術多是引進或模仿得來,形成了對跨國公司的技術依賴,因此必須進行技術創新,充分發揮供求、價格、競爭機制的動力作用。國家應重視對技術創新的引導與投入,加快人力資本積累,強化技術創新動力。
3.以制度創新培育比較優勢
按照拓展模式圖中的“七要素”階段,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還與該國所采取的經濟制度與政策有關。制度創新不僅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的比較優勢,而且能啟動潛在的比較優勢。政府應本著公開、公平、競爭、效益的原則盡快建立起市場化、法律化的外經貿管理體制;通過產業政策引導外來資金、技術,扶持部分關鍵性的高技術產業和幼稚產業,最終形成新的比較優勢。
總之,根據比較優勢動態拓展的理論模式,在堅持現有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比較優勢結構,通過制度創新發展具有潛力的關鍵性產業,我國才能逐步從低階比較優勢上升到高階比較優勢,實現國家經濟長期發展。這正是將比較優勢理論在我國進行動態拓展研究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陳依慧:比較優勢與中國產業發展戰略選擇.《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年第4期
[2]何國勇:比較優勢、后發優勢與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學家》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