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中央宏觀調控迫使投機者退出購房者群體,導致當前中國房產交易市場成交低迷。持續的宏觀調控政策將使虛高的房價回歸理性。
[關鍵詞] 預期泡沫宏觀調控回歸理性
當前中國房產交易市場,無論新房市場,還是舊房市場,成交量都很低。為什么產生這種現象?會持續多久?將怎么打破這種“僵局”?本文就這些問題展開分析。
一、政府部門、房產投機者和房產投資者的雙重角色
房產交易市場有三類主體:購房者、售房者和監管者。
購房者包括:(1)房產消費者,購房用于自住;(2)房產投資者,購房用于出租;(3)房產投機者,通過低價購入,高價售出來贏利。
售房者包括:(1)房產開發商,是賣房主體;(2)房產投資者,為出租而購入的房子在行情逆轉時借機拋售;(3)房產投機者,從購房的第一天開始,就已加入售房者隊伍,他們是房價走勢和國家政策的先知先覺者;(4)政府部門,政府部門作為土地所有者,以出讓土地使用權獲取收入,因此它屬于售房者——“售地者”。
監管者,就是政府部門,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可見,政府部門、房產投機者和房產投資者的角色是雙重的。政府部門即是監管者,又是售房者,即當“裁判”,又當“運動員”,準確地說,中央政府承擔著“裁判”的角色,地方政府扮演著“運動員”的角色;房產投資者和房產投機者的角色更是雙重的,即是購房者,也是售房者。
二、由于中央宏觀調控迫使房產投機者退出購房者群體,加之宏觀調控初期,房價依然堅挺,因此導致成交低迷
房產投機者所扮演的角色視房價走勢預期而定。如果預期房價上漲,在購房者群體中,除房產消費者以外,房產投機者將蜂擁而至,而在售房者群體中,房產開發商不會輕易出手,因為“皇帝女兒不愁嫁”,他們將待價而沽,結果就是房價節節攀升。如果預期房價下跌,那么,在購房者群體中,將難以再現房產投機者頻繁活動的身影,就連住房消費者也將持幣觀望,翹首以盼房價下跌,而在售房者群體中,除了房產開發商以外,房產投機者也會加入進來,結果就是房價應聲而落,跌勢如潮。
由以上分析可知,即使房價已讓普通房產消費者覺得高不可攀,但由于有房價上漲預期,房市依然火爆,房價和成交量將連袂上漲,此時房產交易市場不再反映真實供求,成為房產投機者冒險的樂園,房市泡沫迅速膨脹,但是,膨脹的泡沫終究要破滅。正是看到了泡沫破裂等潛在的風險,中央政府采取了宏觀調控措施,以抑制房價過快上漲。采取的主要操作策略就是打擊房產投機者,使其無利可圖,逼其退出購房者群體,而宏觀調控初期房價依然堅挺,房產消費者無力購房,因此,房產交易市場上成交量急劇下降。
三、由于政府的雙重角色導致房產開發商維持目前的高房價,而房產消費者沉默以待,因此這種高房價、低成交量的現象還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
宏觀調控初期,房價堅挺,房產開發商咬住高價不降,他們希望能熬過這樣一個低迷的時期,等待下一個春天的到來。然而至少需要以下條件之一,第一、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第二、國家政策解凍,房產投機者重新加入購房者群體。寄希望于第一個條件,是不現實的。因此,國家政策取向,將對中國房產交易市場下一步走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政府的雙重角色,即當“裁判”,又當“運動員”,因此,無法保證政府將繼續維持對房產投機者的打壓態勢,正因為如此,房產開發商才有了理由,維持現在的高房價,以待成交量因政策松綁,房產投機者重新入市而放大。而只要政府政策維持不變,房產消費者就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苦等時機。因此可以說,這種高房價、低成交量的現象還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
四、持續的宏觀調控政策將使虛高的房價回歸理性
現在的房產交易市場,是房產商和政府之間的博弈,準確地說,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博弈分出勝負之時,就是這種高房價、低成交量現象結束之時。而博弈結果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房產商和地方政府勝出,中央政府取消宏觀調控措施,投機者重新入市,成交放量,價格在此基礎上恢復上漲趨勢;另一種可能是中央政府勝出,繼續實行宏觀調控政策,甚至出臺更嚴厲的政策,房產開發商迫于無奈,紛紛低價套現,以緩解財務緊張狀況,此時房產投機者早已加入售房者群體,在舊房市場不斷沖擊新房市場價格防線,至此房產交易市場將上演一幕幕房價輪番下跌的劇目。
那么到底何種可能將會成為現實呢?我們認為,中國房產交易市場是否需要房產投機者這個問題無法繞開,正是他們才部分導致了當前房價高得離譜的現狀。而我們同樣認為住房不同于黃金、股票等投資品,它是千家萬戶的棲身之所,它的最大功能是用于居住,而非投資。基于此,我們堅定地認為中央政府打壓房產投機者的決心將會一如既往,甚至更為嚴厲,跌勢難以避免。因此,房產開發商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暴利年代已經過去,面對現實,調整心態,將虛高的房價回歸理性。
參考文獻:
[1]劉勇:《如何平抑非常時期飛漲的物價》.經濟師,2005年第10期
[2]高同裕:《房價快速上漲之謎:基于廣州市的調查》.南方金融,2006年 11期
[3]潘長風:《影響我國房價的內外因探究》.價格理論與實踐2006年 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