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工商政策制定與實踐的啟示是:一定要圍繞中心工作制定經濟政策;制定政策要做充分的調查研究工作;正確的政策也需要廣泛深入的宣傳;正確的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不能走樣;務實創新是搞好經濟工作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 工商政策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當代價值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工商政策是保護和鼓勵中小工商業發展,聯合團結中小工商業者。這一正確政策的制定與成功實踐對我國當前的經濟建設仍然具有借鑒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定要圍繞中心工作制定經濟政策。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黨的中心工作是創建、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建立人民政權。圍繞這一中心工作,毛澤東及其領導的前委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之初就有了“一要打仗,二要建設”的思想。在《井岡山的斗爭》中,毛澤東認為工農武裝割據的存在和發展必須具備六個方面的重要條件,其中就講到,要“有相當力量的紅軍”,要“有很好的群眾”,要“有足夠給養的經濟力”。但是,在白色勢力的四面包圍中,軍民日用必需品和現金的缺乏,成了極大的問題。毛澤東同志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中說到,“一年以來,邊界政權割據的地區,因為敵人的嚴密封鎖,食鹽、布匹、藥材等日用必需品,無時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貴之中,因此引起工農小資產階級群眾和紅軍士兵群眾的生活不安,有時真是到了極度”。要改變這種局面,創造有利條件,就必須在根據地內廣泛深入地開展土地改革,進行經濟建設,保護和發展工商業。毛澤東同志分析說,“邊界黨如不能對經濟問題有一個適當的辦法,在敵人勢力的穩定還有一個比較長的期間的條件下,割據將要遇到很大的困難”。這個“適當的辦法”就是制定好以土地政策為核心的經濟政策,工商政策是土地革命政策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制定政策要做充分的調查研究工作。毛澤東同志非常重視社會調查和實地考察,不惟書,不惟上,不迷信,不盲從,不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本本”出發,而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調查分析,研究探索,制定方針政策。1927年10月27日,他率秋收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11月初在恢復井岡山地區的黨組織工作時,就以主要精力從事寧岡、永新二縣社會調查。調查報告“是用賬簿寫的,共有十多本,一尺多高,用藍布面子裝成”。后來,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中說,“共產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斗爭策略,決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里能夠產生的,它是要在群眾的斗爭過程中才能產生的,這就是說要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因此,我們需要時時了解社會情況,時時進行實際調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毛澤東不僅自己親身實踐,而且要求干部戰士都動手做調查研究工作。曾志在《回憶在井岡山的戰斗生活》中講到,“毛主席在行軍路上很注意調查研究。收集沿途情況,這是毛主席親自布置我做的第一件事”,還教給如何做調查表,其中就包括村鎮名稱和方位、房屋數量和結構、土地面積和肥瘦、人口數量和結構、作物種類和產量、商鋪數量和經營狀況、山林面積和占有情況等等。譚冠三同志《在我記憶中的井岡山斗爭》回憶其尋鄔的調查:毛澤東同志對我們講,“工商業怎樣?地主怎樣?工人怎樣?農民怎樣?都要調查清楚”,調查三四天后,他詢問我們,“尋鄔做生意中有哪一類最多?”,“哪幾家做的豆腐做得最好?哪幾家做的豆腐最容易賣掉?又有哪幾家做水酒做得最好?”我們回答不出來,他先鼓勵了我們一番,接著又批評我們調查不細致,不認真,走馬觀花,沒有下苦功夫。譚冠三同志說,這件事給他印象很深,教育很大。正是有了充分的調查研究工作,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制定出臺了保護和鼓勵中小工商業發展,聯合團結中小工商業者的正確的工商政策。
正確的政策也需要廣泛深入的宣傳。正確的政策能否為群眾所接受,首先取決于宣傳工作是否到位。井岡山斗爭時期,黨是結合自己的三大任務——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地主階級,廢止收租制度,田地平分與農民;打倒國民黨政府,建立工農兵政府——來宣傳工商政策的。在《告商人及知識分子》書中宣傳說:工商業者是半殖民地的小資產階級,帝國主義壓迫中國,洋貨不斷的進口,中國工商業不能發展,打倒了帝國主義就是解放了工商業者;半封建的地主階級集中了多數田地,重租重息,農民貧困潦倒十分,鄉下人無錢到城市買貨,城市工商業因此凋敝不能發展,消滅地主階級,取消了收租制度,農民得到了完全的收獲,向城市買貨的力量大大增加,所以打倒了地主階級就是解放了工商業者;國民黨及其政府是帝國主義的走狗,是地主階級的代表,打倒了國民黨政府就是解放了工商業者。因此“普通商人及一般小資產階級應該贊助工農革命,服從工農階級的指導,齊心一致向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地主階級打倒國民黨政府三大任務上努力”。1929年1月,《紅軍第四軍司令部布告》明確提出,“小資產者,稅捐極重”,“城市商人,積銖累寸,只要服從,余皆不論”。宣告共產黨“取消苛捐雜稅,保護商人貿易”,工商業者“只要贊助革命,共產黨就不沒收他們的財產,并保護他們營業自由”。廣泛深入的宣傳,贏得了廣大工商業者對黨的事業的理解和支持。
正確的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不能走樣。正確的政策還需要正確地貫徹執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不走樣。黨的政策才能真正代表群眾的根本利益,黨的事業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在《井岡山的斗爭》中毛澤東同志說道:“對小資產階級的政策,我們二月以前,是比較地執行得好的。”但是,1928年3月出現了逆轉,“湘南特委的代表到寧岡,批評我們太右,燒殺太少,沒有執行所謂‘使小資產變成無產,然后強迫他們革命’的政策,于是改變原來前委的領導,政策一變。四月全軍到邊界后,燒殺雖仍不多,但對城市中等商人的沒收和鄉村小地主富農的派款,是做得十分厲害的”。5月,《湖南省委來信》指出,“要知燒殺城市是城市工人及小資產階級群眾痛心切齒的事情,亦即是失去工人對農民的同情與援助,并使小資產階級的群眾因過火燒殺而脫離工農”。6月,《中央給前敵委員會的信》也批示:第一,要團結鄉村手工業者;第二,不燒毀城市;第三,在某種限制之下,保護小商人的貿易,以維持城市與鄉村及各縣之間的經濟和必需品的流通。在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南省委的支持下,根據地很快糾正了左傾錯誤的政策,并在遂川收到了特別好的效果,縣城和市鎮上的商人不畏避我們了,頗有說紅軍好話的。草林圩上逢圩(日中為市,三天一次),到圩兩萬人,為從來所未有。
務實創新是搞好經濟工作的必然要求。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中國共產黨武裝奪取全國政權之前在小塊紅色割據區域內建設和執掌政權的偉大嘗試。因為環境和條件的特殊性,加之無章可循、無經驗可資借鑒,所以絕大部分政策是圍繞中心工作,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因而具有鮮明的務實性、探索性和開創性。紅色革命根據地為什么能夠存在?毛澤東同志曾作了精辟的分析:“紅色政權的長期存在并且不斷發展,一個要緊的條件,就是共產黨的政策的不錯誤”,他舉例說,湘贛邊界的割據,我們以不足4個團的兵力和幾倍甚至十倍于自己的敵人斗爭4個月之久,使紅色割據地區一天天擴大,土地革命一天天深入,民眾政權的組織一天天推廣,紅軍的赤衛隊一天天壯大,原因就在于湘贛邊界的共產黨(地方的黨和軍隊的黨)的政策是正確的。正是由于黨堅持務實創新的原則,才有了根據地正確的工商政策,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才能做好統戰工作,根據地的革命事業才能獲得廣大中小工商業者的擁護與支持,才能克服極大的經濟困難,解決軍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最基本的供應,紅色革命政權才能得到鞏固和發展。
今天,我們在和平環境中做經濟工作,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一項嶄新的課題,全新的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復制,沒有現成的案例可克隆,一切都要靠我們去探索、去實踐、去創新。我們要繼續發揚光大井岡山精神,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相信人民群眾,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化解各種社會矛盾,促進政治穩定,保持國民經濟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余伯流陳綱: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下冊)[C]·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
[4]羅榮桓譚震林:回憶井岡山的斗爭時期[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5]肖云嶺:井岡山斗爭、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論保持共產黨先進性[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