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現代企業的負債籌資決策中,如何在稅法許可的條件下進行稅收籌劃,降低企業的稅負,實現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就負債籌資決策中稅收籌劃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負債籌資決策稅收籌劃
對任何一個企業而言,籌資都是其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先決條件,企業籌資決策的目的是在滿足自身資金需要的基礎上,謀求資金成本的最低化。企業的籌資方式分為債務籌資和權益籌資兩種,不同類別的籌資方式不僅隱含的財務風險不同,而且對企業稅負的影響也不一樣,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者不同籌資方式的資金成本。因此,減輕企業的稅負也是企業在負債籌資決策中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 負債籌資決策中的稅收籌劃
1.資金結構的選擇。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長期資金籌集來源的構成與比例關系。在通常情況下,指的就是長期債務資金和權益資金各占多大的比例。企業在籌資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稅收因素,因為不同的籌資渠道稅收的影響程度不同。權益資金雖然在使用上具有長期性,無固定的股息負擔,使用起來比較安全;債務資金到期要償付本息,如果企業不能按期償付本息則有破產的風險。但從資金成本的角度是看,權益資金的成本是股息,不能作為企業費用列支,只能在稅后利潤中支付,不具有抵稅作用;而債務資金的成本是利息,可以在稅前扣除,具有明顯的抵稅作用。因此,合理安排企業的資金構成可以獲取節稅效益。只要企業息稅前投資收益率高于負債成本率,增加負債額度,提高負債的比重,就會帶來權益資金收益水平提高的效應。
例如,甲企業資產總額120000元,息稅前投資收益率為10%,年息稅前利潤為12000元,所得稅率為33%,假設有五種籌資方案:方案A:權益資本額120000元, 普通股股數為120000股,沒有負債;方案B:權益資本額60000元,負債額60000元,負債比率1∶1,負債成本率為6%,普通股股數為60000股;方案C:權益資本額40000元,負債額80000元,負債比率2∶1,負債成本率為9%,普通股股數為40000股;方案D:權益資本額30000元,負債額90000元,負債比率3∶1,負債成本率為10%,普通股股數為30000股;方案E:權益資本額24000元,負債額96000元,負債比率4∶1,負債成本率為12%,普通股股數為24000股。通過計算可以得出五種方案的負債利息成本分別為0元,3600元,7200元,9000元,11520元; 應納所得稅額分別為3960元,2772元,1584元,990元,158.4元;年稅后凈利潤分別為8040元,5628元,3216元,2010元,321.6元;稅后權益資本收益率分別為6.7%,9.38%,8.04%,6.7%,1.34%;稅后普通股每股收益額分別為0.067元,0.0938元,0.0804元,0.067元,0.0134元。
從上例可以看出:(1)方案B,C利用了負債籌資,在其財務杠桿的作用下,使得權益資本收益率及普通股每股收益額的水平均全面超過未使用負債方案A,充分體現了負債的杠桿效應;(2)隨著負債總額的增加,負債比例的提高,利息成本呈上升趨勢;(3)權益資本收益率及普通股每股收益額也并非總是與負債比例的升降正向相關,而是一個界點,過之則表現為反向杠桿效應;(4)負債成本具有擋避應稅所得額的效應,而且負債比率與成本水平越高,其節稅的作用越大。比如,未使用負債的方案A與使用50%負債的方案B,息稅前利潤相同,而實際稅負相差1188元(3960元~2772),原因在于方案B的負債利息成本3600元(60000×6%)擋避了相應的應稅所得額,是應納稅額減少1188元(3600×33%)。依次類推,由于方案C負債成本的應稅所得額擋避稅額更大,故而節稅效果更加明顯。但由于負債總額超過了臨界點時,節稅利益超過風險成本的增加,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將下降,這不符合稅收籌劃的目標,在該例中,盡管方案E的節稅效應最大,但由此導致了企業所有者權益資本收益率水平的降低,亦即節稅的機會成本超過了節稅的收益,導致企業最終收益的損失。
2.租賃方式的選擇。租賃融資是企業負債籌資的一種特殊的方式,租賃按其性質可以分為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企業(承租人)運用經營租賃所支付的租金可以作為費用在稅前列支,減少了應納稅所得額,起到了節稅的作用,特別是出租人和承租人同屬一個企業集團時,可以直接將資產轉給另一個企業,從而達到轉移收入和利潤,減輕企業集團整體稅負的目的;融資租賃,是借“融物”來“融資”,是企業獲得資金來源的另一種渠道,融資租賃有許多優點,企業(承租人)不僅可以在其資金緊張時迅速獲取所需的資產,滿足生產經營的需要,保存舉債能力。從稅收的角度看,租入的固定資產可以計提折舊,折舊作為成本費用,減少了所得稅的征收基數,少繳所得稅,而且支付的租金可以抵稅,通過支付租金減少利潤,從而實現減少稅負,因此,融資租賃的節稅收益也是非常明顯的。
3.籌資利息的處理。根據稅法的規定,企業籌資的利息支出,凡在籌建期發生的,計入開辦費,自企業投產營業起,按照不短于五年的期限分期攤銷;在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計入財務費用;其中與購建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有關的,在資產尚未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之前,應予以資本化,計入所購建的資產價值。計入財務費用的籌資利息可以一次性全額抵減當期收益;計入開辦費,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價值的籌資利息則要分期攤銷,逐步沖銷以后各期的收益。其區別在于計入財務費用可以一次扣除籌資利息,減少風險,獲得了資金的時間價值,相對節稅。因此,企業應盡可能加大籌資利息計入財務費用的份額,獲得相對的節稅收益。為此,應盡可能縮短籌建期和資產的購建周期。
4.債券溢價、折價攤銷方法的選擇。債券溢價、折價的攤銷實質上是對債券利息費用的調整,因而是所得稅額的影響因素,債券溢價、折價的攤銷的攤銷方法有直線法和實際利率法兩種。不同的攤銷方法不會影響利息費用總額,但每期所負擔的實際利息費用是不一樣的,如果使用直線法,前幾年的折價攤銷額大于實際利率法的攤銷額,前幾年的利息費用大于實際利率法的利息費用,企業前期納稅較少,后期納稅較多,獲得相對節稅收益;如果使用實際利率法,前幾年的溢價攤銷額少于直線法的攤銷額,前幾年的利息費用大于直線法的利息費用,企業同樣前期納稅較少,后期納稅較多,可以獲得相對節稅收益。因此企業應使用實際利率法攤銷債券溢價,選擇直線法攤銷債券折價。
二、 稅收籌劃應注意的問題
1.稅收籌劃必須遵守國家的稅收法律、法規。具體表現在:(1)企業在負債籌資決策中進行稅收籌劃只能在稅收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進行,必須依法對各種納稅方案進行選擇,而不能違反稅收法律規定,逃避稅收負擔;(2)企業在籌劃時不能違背國家財務會計法規及其他經濟法規;(3)企業在進行稅收籌劃時必須密切關注國家法律法規環境的變化。企業稅收籌劃方案是在一定時間、一定法律環境下,以一定的企業經營活動為背景來制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的法律法規可能發生變更,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就必須對稅收籌劃方案進行相應的修正和完善。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保證所設計的經濟活動、納稅方案為稅收主管部門所認可,否則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并承擔法律責任,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因此,企業應對政策變化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預測并注意防范稅收籌劃的風險。
2.稅收籌劃應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稅收籌劃的根本目標就為了取得效益。但是,任何一項籌劃方案都有其兩面性,隨著某一項籌劃方案的實施,納稅人在取得部分稅收利益的同時,必然會為該籌劃方案的實施付出額外的費用,以及因為選擇該籌劃方案而放棄其他方案所損失的相應機會收益。當新發生的費用或損失小于取得的利益時,該項籌劃方案才是合理的;當費用或損失大于取得的利益時,該籌劃方案就是失敗方案。一項成功的稅收籌劃必然是多種稅收方案的優化選擇,必須綜合考慮。另外稅收籌劃還必須考慮企業的整體利益,使企業整體利益最大化的籌劃方案才是最優的方案。
3.充分利用社會中介機構的專業優勢。負債籌資決策中的稅收籌劃是一項理論性和專業性都很強的工作,籌劃人員不僅要精通稅法,熟悉財務會計知識和相關的政策法規,還要具有良好的與外界溝通的能力。如果企業僅憑自身的條件進行稅收籌劃,不僅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也會力不從心。因此,有條件的企業應委托社會中介機構進行稅收籌劃。具有資質的社會中介機構,不但可以使籌劃工作科學,有序;而且可以提高籌劃工作的效率,為企業提供全面優質的服務。另外企業還可以通過與中介機構的合作,得到一定的指導,及時發現并改進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柏生:財務會計[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年
[2]曹元漢:企業稅費籌劃的策略與方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