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商業賄賂在我國的某些領域已成為企業運行的“潛規則”,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要提高治理商業賄賂的效果,本文認為應該法治和德治并舉。
[關鍵詞] 商業賄賂法治德治
一、 引言
所謂商業賄賂,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已明確對其進行了禁止性的規定,即“經營者不得采用財物或其它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購買商品。在賬外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個人回扣的,以行賄論處;對方單位或個人在賬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賄論處?!贝撕?,《關于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暫行規定》(簡稱《暫行規定》)進一步明確指出商業賄賂是指經營者為銷售或者購買商品而采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賄賂對方單位或者個人的行為。商業賄賂行為的形式多樣、名目繁多。既包括商業流通領域中經營者假借促銷費、宣傳費、贊助費、科研費、勞務費、咨詢費、傭金等名義給付對方單位和個人的財物;或者以報銷各種費用等方式,給付對方單位或者個人的財物。也包括經營者通過其他利益手段,如為對方提供國內外各種名義的旅游、考察等賄賂行為。這些賄賂行為不僅從根本上扭曲了公平競爭的本質,直接破壞市場競爭秩序和敗壞社會風氣,而且會引起物價上漲和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最終必然會影響到我國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2006年1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央紀委第六次全會的講話中,將反商業賄賂列為今年六大要務之一,治理商業賄賂刻不容緩。
二、治理商業賄賂必須德治與法治并舉的必要性分析
要治理目前已在不少行業形成為“潛規則”的商業賄賂行為,法治憑借其自身的權威性和強制力,毫無疑問是第一選擇,國內不少學者(如程寶庫、任建明等)也都持這一觀點,甚至提出應專門出臺《反商業賄賂法》。法治固然重要,但“法在西方也并未被始終看作解決人類社會問題的良策”1,實踐也進一步告訴我們,嚴刑峻法往往無法真正遏制違法犯罪(尤其是嚴重的犯罪)行為,不能過高估計法治的作用。因此本文認為,當前時期治理商業賄賂,在法治同時引入道德規范,德法兼治才是治理良方。
第一,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變革期,各種經濟現象,也包括商業賄賂等經濟違法犯罪行為,層出不窮,且花樣翻新。而法律往往只明確規定了人們必須遵守的一般行為準則,具有較強的穩定性,這使得法律在適用上往往具有滯后性,很難適應現在這種快速變化的社會,從而不能有效規范經濟行為。即使是在市場經濟已高度發達的美國,也常會出現一些找不到適用法律或案例的經濟案。
第二,商業賄賂在立法方面,在我國也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前,由于長期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企業的供、產、銷等方面全部由國家計劃來調節和控制,這使得我國經濟領域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沒有過回扣等商業賄賂現象。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與不斷完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但與之相適應的商品市場、金融市場、技術市場、勞務市場等市場體系發育尚不完善,市場運行規則尚不健全,商業賄賂行為便開始出現并迅速蔓延。這導致我國在商業賄賂方面的立法還很不完善,當前階段很難僅僅通過法律途徑根治花樣百出的商業賄賂。
第三,商業賄賂行為大多采取“一對一”的方式進行,無論是行賄方和受賄方都是施害者,商業賄賂發生之時,作為受害者的第三方往往毫不知情,等到發覺自身利益受到損害,可能已在很長時間以后,取證難度極大;此外商業賄賂名目繁多,往往無賬可查或賬目虛假。商業賄賂具有的這種很強的隱蔽性和復雜性,使得商業賄賂查獲難度極大,單靠法治是難以根治的。
道德作為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卻和法律起著不同的作用。從歷史上看,德治的實質是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在與其他社會成員的交往活動中,以及在社會的其他各種活動中,應當遵守一定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準則,不要隨心所欲。當然道德的自律作用機制強制力非常有限,約束力不強。它往往只是通過知情意行,喚起人們的良心,依靠自我覺悟和社會輿論的監督,自覺遵守一定的行為規范。在現代社會中,道德規范不可能成為維護社會秩序的第一選擇,但作為法律的輔助工具,道德卻能發揮法律無法實現的作用,成為法律的最佳助手。
總之,法治靠的是“紀律”,靠的是有形的力量;而德治靠的是“自律”,靠的是無形的力量。法治靠的是事后的懲治,達到糾正不法行為,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行;而德治則通過事先的教育,起到預防不法行為發生的作用。法治與德治功能上的互補性和協同性,決定了只有將它們相互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治理商業賄賂行為的作用。
三、 治理商業賄行為必須德治與法治并舉的現實可行性分析
從我國目前的實際看,盡管傳統的道德受到一定的沖擊,但中華民族素有“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之稱,有著悠久而深厚的道德傳統,長期以來古代中國提倡“以德配天”、“明德慎罰”、“德主刑輔”等思想,這些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深刻地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從而使得德治有著深該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基礎,因此推行德治是切實可行的。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目前人們基本上已達成了“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的共識,我國目前在《反不正當競爭法》、《刑法》、《行政監察法》、《關于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暫行規定》以及各種行業管理性法規和部門規章中也都已有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相關規定,盡管這些規定有些分散,但畢竟已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只要將這些法律和規章中的有關商業賄賂行為的規定進行整合和重組,再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建立統一的反商業賄賂法來治理商業賄賂行為也是完全可行的。
四、治理商業賄賂行為必須德治與法治并舉的實現途徑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在我國當前要有效治理商業賄賂行為,必須要在樹立基本道德觀念的基礎上去完善現行法律體系。
1.加強道德教育,培育經營者的道德義務感。誠信和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客觀需要,針對社會轉型時期留下的“道德空白”,首要任務就是要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目前,全國上下掀起了大力提倡“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學習,我們應該借這次機會,廣泛采取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新聞媒體積極宣傳“守信者”、“守法者”、“守信行為”,譴責“失信者”、“違法者”、“失信行為”,在全社會樹立起“人無信不立,市無信則亂”的觀念。通過重構道德體系的持續的道德宣傳教育,可以在社會上形成一種良好的誠信經營氛圍,讓經營者更加自覺地誠信經營,鄙視商業賄賂等違法犯罪行為,努力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2.積極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加大執法力度。一方面要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上文述及,我國目前的反商業賄賂立法較為分散,不僅給發現和處罰商業賄賂行為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而且也為一些不法經營者鉆法律空子,擾亂市場競爭秩序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要治理商業賄賂行為,必須要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要明確商業賄賂行為的執法主體,克服不少部門“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的現實情況。值得注意的是,立法要引入道德要求,使所立之法是適應現代社會道德要求的“良法”。另一方面要做到執法必嚴和違法必究。法律具有全社會必須共同遵守的強制力。針對現實中一些執法機關不敢處罰一些有背景、有根基的商業賄賂行為人,最終草草結案了事的情況,已經嚴重影響了法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必須嚴格禁止。
參考文獻:
[1]馮愛紅:《論德治與法治的系統辯證關系》,《系統辯證學學報》,2005年第1期
[2]周麗琴:《市場經濟條件下德治與法治的幾點思考》,《理論月刊》,2006年第1期
[3]羅必良主編:《新制度經濟學》,山西經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