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環境保護問題日益引起發達國家的高度重視并將其作為限制進口的一種措施,綠色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國出口的一大問題。隨著紡織品配額的逐年取消,中國紡織品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即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紡織品的綠色壁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問題,成為提高我國紡織品競爭力的關鍵。
[關鍵詞] 綠色壁壘紡織品影響對策
一、綠色貿易壁壘的產生及其兩面性
1.綠色貿易壁壘的產生及法律依據
(1)綠色壁壘的產生。綠色壁壘又稱環境壁壘,它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在最大限度的滿足自身物質、文化需要的同時,也使得世界各個角落都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于是出于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安全問題的需要,就出現了綠色壁壘,與此同時,消費者環境意識的提高和全球綠色消費運動的興起也促進了綠色壁壘的發展,近幾年來綠色貿易壁壘日益盛行。
(2)綠色壁壘的法律依據。綠色壁壘在法律上的依據,可追溯至1947年《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后被《關貿總協定1994》代替)其第20條。該條款賦予WTO成員國以“環保例外權”,即各成員有權以“保障人民,動植物生命健康”或“有效保護可能用竭的天然資源”為理由,而采取限制貿易的措施,這正是綠色壁壘存在的依據。以該條款為基礎,1994年《技術貿易壁壘協議》和《衛生與植物檢疫措施協議》都賦予各國為保護環境而采取措施的合法性。
2.綠色貿易壁壘的兩面性
(1)可持續發展。實施正當綠色壁壘的進口國,是出于保護人類健康或生態環境的動機。正當的綠色壁壘反映了各國對環保的普遍重視,是世界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人類社會走向文明和進步的標志。我們要想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苦練內功”,提高貿易領域的環保水平以適應它。發達國家動輒設置不正當的綠色壁壘以排斥發展中國家的產品,掩蓋模糊了綠色壁壘固有的正當、合理的一面。該辯證的看待綠色壁壘,善于利用正當的綠色壁壘,從而在國際貿易中掌握主動。
(2)貿易保護主義。實施不正當綠色壁壘的進口國,是指進口國借環境保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其抬高本國環保標準實際上是為了構筑阻擋外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的障礙。其行為主要有兩種表現:其一,對特定國家的相同產品給予歧視性待遇。其二,對國內產品與國外產品實行雙重標準。因此,我們必須提高貿易領域的環保水平以適應它。
二、綠色壁壘對我國紡織品貿易的影響
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的發展一直受到國際紡織品貿易體制的嚴重制約,配額品種不斷增多,且配額品種的設置主要是針對我國出口的強項。加入WTO后五年的過渡期即將結束,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紡織品、服裝貿易領域的一體化待遇,其中包括美國、歐盟、加拿大、土耳其等設立配額限制的國家和地區分別對我國出口的部分類別的紡織品及服裝產品取消配額限制。當然,國內現行的外貿體制、出口產品結構、產品質量等問題也影響我國紡織品及服裝出口的發展。但主要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市場準入,二是競爭力。
1.對市場準入的影響
“綠色壁壘”限制了不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紡織品及服裝進入市場,特別是發達國家憑借其雄厚經濟實力和先進技術優勢,通過國內立法或特定區域性環境標準,限制別國產品的進入。目前,發達國家對不符下列合標準的產品限制進入市場:PH值、甲醛含量、偶氮燃料、顏色堅牢度、重金屬殘留物、農藥殘留物、防霉變物質、防靜電劑等。我國紡織品或服裝由于重金屬殘留物超過標準,或因未取得環境標志等原因,被限制進入市場的情況也很多。
2.對競爭力的影響
“綠色壁壘”在很多場合下,并不表現對產品市場準入的直接限制,而是通過環境標準的設置或提高原有環境標準,從而提高產品成本,削弱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據報道,深圳出口下滑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企業對非關稅技術壁壘形式估計不足。這種非關稅技術壁壘已讓深圳企業嘗到苦頭。另一方面,技術壁壘的制定者也為其本國企業找到了賺錢機會,如一家深圳制衣廠反映,歐盟進口商要求出口產品必須使用歐盟國家生產的“環保染料”。與市場準入相比,“綠色壁壘”對產品競爭力的影響更為廣泛和深刻。因為受某種環境標準制約而影響市場準入的產品,往往是具體的、個別的,而因“綠色壁壘”而涉及到產品競爭力的卻是普遍的、經常的。
3.給紡織品出口帶來的不利影響
環保問題一直是我們的薄弱環節,與周邊地區相比,我國紡織企業在Oeko-Tex Standard 100認證方面顯得較為落后,這成為我國紡織品出口的障礙,中國每年的紡織品出口量,2005年據中方的統計是110億,而美國方面由于加入了經香港轉外銷的數量,統計為136億。顯然,紡織品作為中國對美國出口的重要產品,在外貿出口上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美國特殊保障的門檻一設立,紡織品出口已大幅下降。
三、應對我國紡織品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建議
1.走可持續發展的紡織業之路
對工商企業來說,可持續發展意味著采取滿足當前企業及其利益關系者需要的工商策略和活動。同時,保護使之持續并增加未來所需要的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概念的實質放在工商企業的特殊利益領域及其關注上,也意識到經濟發展須滿足工商企業及其利益關系者的需求,還強調了企業經濟活動對人及自然資源(包括固定資本和金融資本)的依賴,并強調指出經濟活動不應使自然和人類資源受到不可彌補的退化或毀滅,紡織品將來出口的趨勢一定是可持續性的。
2.轉變觀念,提高紡織企業的環境意識
在我國,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已有很大提高.但對與貿易有關的環境問題,認識還較差.例如,近年來,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進程,出現了一般宣傳WTO熱.許多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出書、寫文章、做報告介紹WTO知識,研究入世對我國社會經濟和產業部門的影響和對策.然而,其中很少涉及貿易與環境問題的內容.此外,我們有些企業在擴大投資時,往往優先考慮用于擴大生產經營,很少會考慮用于改善環境的目的.原因是環境投資和產品競爭力的關系有兩重性.從長遠來說,環境投資可以提高產品競爭力,但在短期內特別是投資初期,卻有可能削弱產品競爭力.
3.獲得環境標志認證
環境標志又稱“生態標志”、“綠色標志”,是一種印刷或粘貼在產品或包裝上的標簽。它是由政府部門或公共、私人機構向有關廠家授予的證書,證明其產品不僅質量合格,且在生產、使用及處置等過程中也符合特定的環境保護要求,與同類產品相比具有對人體健康或生態環境沒有或只有輕微危害、或有利于資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等優勢。而我國紡織企業在Oeko-Tex Standard 100認證方面顯得較為落后,而中國現有紡織品服裝生產企業7萬多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和出口國,這樣的認證狀況,顯然是極不相稱的。
4.采用環境PPM標準提高產品環境競爭力
環境PPM標準是指產品加工過程和加工方法必須符合特定環境標準。WTO的《技術貿易壁壘協定》和《衛生與植物檢疫措施協議》中都涉及對PPM標準的規定:進口國有權限制不符合本國PPM標準的產品進口,但限制條件是這種標準影響產品性能;SPS協議規定,進口國實施PPM標準限制貿易,只能與保護其領域內的動植物或人類生命和健康為限;WTO對PPM標準的應用做了限制,要求成員方在實施上述二協議時,不得對情況相同的成員方造成武斷或不公正歧視對待,并不可構成對國際貿易不必要的障礙,積極申請環境PPM標準,是當前企業提高產品環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