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機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特別是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對現行的收益分配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2005年財政部公布的《企業財務通則(征求意見稿)》中對收益分配管理制度進行了修改。其中第四十六條取消了企業提取公益金的規定;第四十七條對經營者與其他職工的要素分配作出財務規范。本文就以上兩個問題進行探討。
公司的收益分配是指由公司的董事會或執行董事,依據公司法有關公司利潤分配的規定,結合本公司的具體情況,制訂出當年公司稅后利潤分配方案,提交股東大會(股東會)審議、批準,并依法實施該方案的行為。1993年7月1日開始頒布實施的《企業財務通則》中規定,企業的利潤按照國家規定做相應的調整后,依法繳納所得稅;繳納所得稅后的利潤,除國家另有規定者外,按照下列順序分配:1.被沒收財物損失,違反稅法規定支付的滯納金和罰款。2.彌補企業以前年度虧損。3.提取法定公積金。法定公積金用于彌補虧損,按照國家規定轉增資本金等。4.提取公益金。公益金主要用于企業職工的集體福利設施支出。5.向投資者分配利潤。企業以前年度未分配的利潤,可以并入本年度向投資者分配。
《企業財務通則(征求意見稿)》中規定,企業實現的年度凈利潤,采取適合企業戰略要求和財務狀況的策略,經投資者決議后,按照以下順序進行分配:1.彌補以前年度虧損;2.提取10%法定盈余公積,盈余公積累計余額達到注冊資本50%以后,可以不再提取,其中外商投資企業提取的儲備基金,按照法定盈余公積執行;3.按照企業章程或者投資者決議提取任意盈余公積,獨資經營的企業可與法定盈余公積合并提取;4.向投資者分配利潤。其中最大的改變是,新的《企業財務通則(征求意見稿)》中取消了對公益金的提取,筆者認為這與現階段我國企業管理體制相適應,是一個大的進步。
公益金又稱“法定公益金”。是指企業按照規定從稅后利潤(扣除被沒收的財產損失、支付各項稅收的滯納金和罰款、彌補企業以前年度虧損)中提取用于集體福利設施的積累資金。
公益金制度的設立與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的分配政策有關。當時我國實行低工資、高福利的分配政策,企業職工的工資中并沒有包括必要的生活福利方面的內容,如住房和醫療保健支出;1993年我國進行了會計制度改革,但當時我國的各項配套改革如住房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并未很好地開展,作為一項過渡性安排,公益金應運而生。然而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公益金”的設置越來越顯露出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的要求。它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公益金的產權主體錯位,引發企業投資者與職工之間利益矛盾。我國會計制度將“公益金”列為所有者權益類科目,因為公益金作為一種資產的收益,是從稅后利潤中提取的,其所有權應該歸企業投資者所有;而現行制度規定,公益金的用途僅限于職工及集體福利支出。在經濟成分單一,國家或者集體擁有企業全部資產的情況下,全體職工就是企業的所有者,并無利益沖突;但是隨著非國有經濟逐漸壯大,非國有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的產權關系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企業投資者與職工利益開始分離,不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這時如果再從企業稅后凈利潤中提取一部分利潤,用于非企業投資者的職工集體福利設施支出,便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
2.隨著我國住房制度、醫療制度及其他一些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公益金制度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要求,特別是國家為了切實減輕國有企業的社會負擔,從1995年以來先后實施了一系列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的政策。企業不再“辦社會”,那么,原來專用于企業“辦社會”的基金——“法定公益金”也應該慢慢退出舞臺。
3.從公益金應用的現實情況來看,目前,除非是大型國有企業,一般企業現在已基本沒有“職工集體福利設施”方面的支出,大部分的上市公司當年沒有動用法定公益金;即使使用了公益金,其使用的用途大多不符合《公司法》及會計制度對法定公益金使用范圍管理規定,如彌補年初未分配利潤的負數、解決科技人員住房、支付職工補充養老保險以及子公司注銷,以前年度公益金轉入可分配利潤等。
4.從公益金的賬務處理來看,也不盡合理。企業按照規定提取的公益金,應在“盈余公積”科目下設置“公益金”二級科目進行核算。提取時應記入“利潤分配——提取盈余公積”科目的借方和“盈余公積——公益金”科目的貸方。將公益金用于購建企業各項集體福利設施如職工宿舍、托兒所、理發室、俱樂部等時,應在購建完成時,將公益金從“盈余公積”的“公益金”二級科目轉入“法定盈余公積”二級科目。這相當于資金從公益金賬戶下轉移到了公積金的賬戶下,并沒有發生實質意義的轉移,因此公益金科目形同虛設。
這次財政部《企業財務通則(征求意見稿)》中對公益金處理的修改也是基于這些原因進行的,符合當今我國企業的具體情況,有利于緩和投資者和職工之間的利益矛盾,使我國企業的收益分配制度更加合理。
另外,關于收益分配管理制度的改革,《企業財務通則(征求意見稿)》第四十七條規定,經營者、核心技術人員和其他職工以勞動、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企業收益分配的,分配辦法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經投資者審議決定后,在企業章程或者有關協議中作出規定。
生產要素是指用于生產經營的投入。它包括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主要是資本、土地、勞動、技術、管理、信息等。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按生產要素分配,它標志著我國分配制度改革觸及新的領域。黨的十五大又有重大突破:一是提出分配制度改革要把“按勞分配制度與按要素分配制度結合起來”;二是提出“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黨的十六大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會議指出:要“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不僅再次強調了按要素分配,而且深化到“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上來。
經營者將其擁有的經營管理才能投入企業,組合各種生產要素,不但可以使企業資產增值,而且其本身也有增值的要求。如果允許經營者才能作為經營要素參與分配,那么,經營者就會在追求利潤這個正當目的下,充分發揮才能,進行一切可能的創新。這種分配制度激勵企業的經營者和員工不斷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時也會給企業帶來價值的最大化。
這次《企業財務通則(征求意見稿)》對經營者與其他職工的要素分配進行規范,能調動企業經營者和職工求富思變的創新、創造潛力,提高企業員工的的參與程度,是企業謀求長期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