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是市場經濟中除了合同法之外,保護債權的一種重要制度。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責任是該項制度的重要內容。本文介紹了第三人侵害債權的定義和種類,還對第三人侵害債權的四種責任承擔方式及其中值得注意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介紹了第三人侵害債權的免責事由,從而對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責任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關鍵詞] 第三人侵害債權責任免責事由
一、第三人侵害債權的定義和種類
第三人侵害債權,是指債的關系以外的第三人故意實施或與債務人惡意通謀實施旨在侵害債權人債權的行為并造成債權人的實際損害。
依我國學者根據侵害行為作用于債權的程度,將侵害債權的行為分為直接侵害與間接侵害兩類。
1.直接侵害是指第三人的侵害行為直接作用于債權人的債權,導致債權消滅或使債權的實現受到影響。具體表現為兩種形式:
(1)不是合同債權人的第三人接受債務的清償,使債權消滅;(2)合同一方當事人的代理人超越代理權限免除被代理的債務人對被代理人的債務,也未取得被代理人的授權與追認,屬于無權處分債權的行為。這里的代理人可視作第三人。
2.間接侵害是指第三人的侵害行為直接作用于債務人,使債務不能履行而間接地妨礙債權的實現。間接侵害行為又分為以下四種:
(1)非法引誘債務人違約。
(2)與債務人惡意通謀,損害債權人的利益。
(3)直接侵害債務人的財產,造成債務人不能履行。理論上稱為“實體侵害”。
(4)侵害債務人的身體、拘束債務人等行為,使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第三人給債務人施加壓力,使其不能履行合同,包括采用脅迫等方式也屬于此類情況。
二、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責任承擔
第三人侵害債權,如果符合其構成要件,第三人承擔責任,當毫無疑問。第三人承擔債權侵害責任有哪幾種態樣?
按我國民法學者王利明的觀點,主要有四種:
一是第三人的單獨責任;
二是第三人與債務人的連帶責任;
三是責任競合;
四是第三人與債務人的不真正連帶債務。現分述如下:
1.第三人的單獨責任
第三人對債權侵害承擔單獨責任適用的條件:
(1)債權損害是由第三人的違法行為所致;
(2)債務人對損害無過錯。
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才能讓第三人單獨承擔責任。
第三人承擔的責任是侵權責任而非違約責任。因為根據債的相對性,債權債務關系只發生在債的關系的當事人之間。而第三人是債的關系以外的人,因此當第三人侵害債權時,債權人不能根據合同等債的請求權要求第三人負債的不履行的責任,而只能依據侵權行為法上的請求權要求第三人負侵權行為責任。
在第三人的行為使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的情況下,債權人對第三人的侵權請求權是否排斥債務人對第三人的侵權請求權?這個問題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其一,原則上,債權人債務人依據法律都有權利向第三人主張侵權行為的責任;
其二,如果第三人向債權人承擔責任,已能完全彌補債務人所遭受的損害,或者只要第三人向債權人承擔相應的責任,就可以免除債務人對債權人的義務和責任,同時第三人侵權僅造成債務人不能履約的損害以外,再無其他損害可言了,在這種情況下,債務人就自動失去向第三人的請求權。
其三,如果第三人向債權人承擔侵害債權責任,不能彌補債務人所遭受的損害,則在第三人向債權人承擔責任后,債務人有資格繼續向第三人提出賠償責任的請求。
2.第三人和債務人的連帶責任
第三人和債務人對債權人因債權受到侵害承擔連帶責任的條件為:
(1)第三人和債務人的責任因共同的原因而產生;
(2)第三人和債務人有共同過錯。
只有這兩個條件同時滿足,第三人和債務人才對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二者缺一不可。
第三人與債務人對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的情形,主要是第三人與債務人惡意通謀,共同造成對債權人的債權損害的情況。如第三人與債務人惡意通謀,由債務人向第三人低價轉讓資產,從而達到逃避債務,造成對債權人的債權損害的目的。
3.責任競合
所謂責任競合,是指由于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導致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責任產生,這些責任彼此相互沖突,不能同時并存。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受害人可以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請求權,但只能選擇其中一項請求權加以行使和實現,而不能同時實現多項請求權。
責任競合發生的條件是:
(1)享有責任競合請求權的權利人是受害人(即權利受到侵害的人);
(2)承擔責任競合的義務人是同一侵害人,而不能是分別兩個以上不同的侵害人;
(3)責任競合的責任數量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第三人侵害債權,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往往是第三人侵害債權導致債務人違約,但它與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屬于不同的范疇。因此,應將二者嚴格區分開。第三人侵害債權,在特殊情況下,會發生債務人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即債務人既負違約責任又負侵權責任。例如,第三人與債務人惡意通謀損害債權人的債權。債權人可以在兩種請求權選擇一種對他最為有利的請求權,而對債務人提出請求和提起訴訟。
4.第三人侵害債權時的不真正連帶債務
所謂不真正連帶債務,是指多個債務人就各自立場在客觀上基于不同的發生原因而偶然產生的同一內容的給付,各自獨立負有全部履行的義務,并因債務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部債務均歸于消滅的債務。簡言之,不真正連帶債務乃多數人就同一內容之給付,各負全部履行之義務,而因一債務人之履行則全體債務消滅之債務也。
第三人侵害債權可以發生不真正連帶債務,例如第三人引誘債務人違約,債權人可對第三人享有債權損害的侵權上的請求權,也可對債務人因過錯構成違約而享有違約上的請求權,不真正連帶債務是第三人侵害債權的典型形式。
在不真正連帶債務中,債權人享有數個請求權,那么債權人是否能夠同時主張數種權利,并使這幾種權利實現呢? 筆者認為,債權人可以同時主張數種權利。一方面,不真正連帶責任理論和制度的形成,在于及時有效的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制止和制裁第三人不正當的行為。如果債權人不能同時主張數種權利,不僅存在對債權人的利益保護不及時的問題,而且有可能因時間太長,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對債權人的利益無法保護的問題;程序制度是為了更好地保證當事人實體權利的實現,既然保護當事人實體權利的制度已經建立,相應的保護這種實體權利實現的程序制度也應當不斷發展和完善,不同類型之訴合并審理更有利于對債權人合法權益的及時有效保護。
三、第三人侵害債權的免責事由
既然第三人侵害債權行為在性質上屬于侵權行為,因此,一般侵權行為的免責事由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依法執行職務、受害人故意、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等也都可以成為第三人侵害債權行為的免責事由。但是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第三人侵害債權行為又具有其特殊的免責事由,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正當競爭
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行為往往與商業競爭有關,因而大多數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但也不排除其中一些行為因具備特定的條件而可能成為合法行為。一般而言,如果第三人憑借自身優越的交易條件,以公開、正當的方式誘使債務人自己作出決定,違背原先的約定,轉而與第三人訂約,客觀上講,這種情形較為符合價值規律的客觀要求,法律宜對此加以適當的保護。
2.履行職責
第三人若是基于法律或道德上的義務,依法勸說或建議原合同關系中的債務人違約,如律師、會計師等履行對客戶提供法律意見的義務或者第三人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而善意地對債務人進行忠告而致債務人違約的,也應免除其侵害債權的責任。從我國的現實需要來看,如果履行法定職責,阻止他人從事違法行為,即使客觀上作出了對債權人債權的侵害,理應屬于免責的事由而無須承擔侵害債權的責任。但是如果是合同之外的第三人如國家機關利用職權不當影響債務人致使其違約,則不能作為免責的事由。
參考文獻:
[1]王利明:《違約責任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563頁
[2]史尚寬:《債法總論》,臺北1957年,第136、137頁。
[3]王建源:“論債權侵害制度”,載《法律科學》1993年第4期,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