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目標是財務管理理論框架研究的邏輯起點,也是財務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企業制度的變遷,國有企業的財務目標經歷了一系列的改變: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值最大化,到商品經濟體制下的利潤最大化,再到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股東財富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但是國有企業不同于普通的企業,它不僅具有普通企業的一般特征,也包含了更多的責任與內涵。因此,國有企業應重新審視其財務目標,根據新的社會經濟情況對其財務目標進行更加準確的定位。
一、 國有企業的性質
世界各國都有國有企業,由于各國政治經濟體制不同,對國有企業的界定也有所區別。綜合各國國有企業的情況,從功能上看,國有企業是介于政府行政機構與民間企業之間的一種社會組織形態,身兼政府行為和企業經營的雙重職能,是政府社會職能與企業經營職能的對立統一體。必須將國有企業的職能與政府行政機關的職能區分開來,否則就失去了辦“企業”的必要;同時也不能將其混同于民間企業,否則又失去了“國有”的意義。
二、 國有企業財務目標的定位
通過對國有企業性質的分析,可以發現國有企業是一種特殊的企業形式,具有企業性和社會性。因此,筆者認為,國有企業的財務目標也不是單一的,而是社會性目標和企業性目標的對立統一體。國有企業的財務目標應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利益相關者利益均衡,第二個層次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和社會貢獻最大化。利益相關者利益均衡這一目標是在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同社會貢獻最大化目標相互博弈的過程中實現的,是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最終目標。
1.國有企業的一般性財務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和社會貢獻最大化
國有企業主要是由所有者(國家)、經營管理者和職工群體三個經濟利益主體組成,他們各自具有不同的社會利益、經濟利益目標。對于作為所有者的國家來說,創辦國有企業是為了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以及社會效益最佳;對于企業經營管理者來說,經營企業是為了實現自身經濟收入最大化;對于職工來說,企業是其經濟利益和福利的保障。
根據對國有企業三個利益主體不同經濟利益目標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他們各自利益目標之間的差別,在現實中,會出現經營管理者、職工為了追求各自局部利益而產生的次優和短期化行為。但是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可以將三者的利益結合在一起。這是因為,“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目標,本身就注重在企業發展中考慮到各方的利益關系,這不僅有助于促進企業生產和發展,防止短期行為發生,也有利于調動企業各方利益主體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國有企業本身具有的部分政府職能,以及其所追求的社會利益目標決定了國有企業還應把社會貢獻最大化作為其另一個財務目標。對處于所有者地位的國家來說,從其創辦國有企業的意圖來看,就是在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基礎上讓國有企業承擔部分政府職能。如:為社會發展提供就業崗位,促進社會穩定,實現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和國家安全等等。
在這兩個目標中,“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具有明顯的企業性特征,“社會貢獻最大化”目標具有明顯的社會公共特征,這意味著二者之間有相互沖突、相互制約的一面。企業要為社會做貢獻,必然消耗企業的人力、物力,進而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益,影響“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同時,大多數國有企業的管理者都是由政府委派,為了完成政策指標或是政治任務,保證能在其職位上工作下去,在制定企業的經營政策過程中,就會把政府意圖放在首位,也影響到“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相反,企業為了達到“企業價值最大化”,會限制不能帶來經濟利益的支出,影響“社會貢獻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但是,這兩個目標之間也有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一面。在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過程中,企業必然會千方百計提高經營效率和經濟效益,這樣就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產品和就業機會,對實現國家的政治、經濟意圖起到了促進作用。反過來,國有企業社會性目標的實現,也有助于創造一個安定、繁榮的社會環境,為國有企業的企業性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可靠保障。
2.國有企業的最終財務目標是相關者利益均衡
國有企業的“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和“社會貢獻最大化”目標具有不同的性質,為了將這兩個目標統一起來,還必須確立更高一層次的目標——利益相關者利益均衡。
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與公司存在直接或間接關系并享有合法權益的組織或個人,具體包括:股東、債權人、管理者、雇員、顧客、供應商等。對國有企業來說,由于其還承擔了部分政府社會職能,因此其利益相關者還包括了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公眾。均衡是指當作用于某一系統運行的諸種對立力量處于均勢時,該系統所處的狀態。利益相關者利益均衡就是指各方利益在企業中實現的“共贏”。
在這里,為什么國有企業最終財務目標是利益相關者利益均衡而非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筆者認為,企業的財務活動不能代表部分利益者進行,國有企業更是如此。因此,不可能實現某一方的利益最大化,而是在多方共同談判的基礎上,通過市場和利益相關者的相互作用,來實現各方利益均衡。如果將目標設定為“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會顯得過于偏頗。一方利益達到最大,必是以犧牲另一方的利益為基礎的。具體來說,國有企業“利益相關者利益均衡”這一目標,是在“企業價值最大化”和“社會貢獻最大化”相互作用、相互博弈的過程中實現的。這個目標的實現具有很大的難度,但是作為國有企業的最終財務目標,它為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指明了最終發展的方向。
三、對不同類型的國有企業來說,其財務目標各有側重
以上筆者論述了國有企業財務目標的定位,但是國有企業之間也是有差別的,因此其財務目標應該各有側重。從法律地位上看,國有企業微觀體制可以劃分為政府直接管理型國有企業、政府高度控制型國有企業、政府一般控制型國有企業。對于不同類型的國有企業的最終財務目標,它為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指明了最終發展方向。
1.政府直接管理型國有企業
這類企業一般由國家獨資經營,直接管理,無獨立自主的經營權。以國家名義參與經濟活動,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產服務是其主要的經營目標。因此,可以視作政府機構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延伸。這類企業和行政機構的差別在于,其收入可以用于支出活動,剩下的再上繳給國家。這類企業分布在市政建設和壟斷性很強的部門,如供水、供電、供氣、郵電、造幣、軍工、鐵路、公路、公交等。
這類企業在財務上基本實行預算體制,由政府統收統支,不自負盈虧。其人事、編制、都是由政府控制,工資標準也由政府確定,而與企業的經營成果沒有直接聯系。上級部門的規章和指示是其經營活動的基本準則,對市場機制的影響力很小。對這類企業來說,其根據市場狀況自由發展的空間較小,而承擔的社會職能要相對更多,因此在財務目標設定的時候要側重于實現社會貢獻最大化,也就是這類企業在健康生存和發展的同時,要更注重在福利、就業、保證公眾利益上發展優勢,同時也要保護環境上做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政府高度控制型國有企業
這類企業大都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政府對其的干預程度相對于第一類企業來說要少一些。這類企業主要分布在工業、建筑業、商業、金融業等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
這類企業雖然也要承擔許多社會性義務,但是政府不實行統收統支,原則上企業是自負盈虧。這是因為,這些企業處于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中,如果政府干預太多,必然束縛企業的手腳,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也就無法增強其競爭力,鞏固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對這類企業而言,其財務目標的側重點應該是企業價值最大化。通過企業財務上的合理經營,采用最優的財務政策,在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使企業總價值達到最大,促進企業競爭力的增強,滿足這類企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的要求。
3.政府一般控制型國有企業
這類企業由于有民間資本的加入,因此盈利性、商業性相對較強,行政性相對較弱。一般來說,政府只是以股東的身份參與管理。對這類企業來說,也應該將其的財務目標偏重于企業價值最大化。通過企業價值的增值,來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杜勇杜 軍: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探析.商業研究,2003,(24)
[2]俞建國:現代企業制度與國有企業的現代化.中國社會科學,1998,(6)
[3]袁振興:財務目標:最大化還是均衡———基于利益相關者財務框架.會計研究,2004,(11)
[4]喬均:國有企業改革研究.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