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國外利率市場化的實踐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利率市場化的成功實施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分析了國外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經驗與教訓,以期對我國正在實行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有所借鑒。
[關鍵詞] 利率市場化國際經驗教訓啟示
在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Ι·麥金農和愛德華·肖的“金融抑制論”和“金融深化論”的理論推動下,20世紀70年代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了改變落后的經濟面貌,紛紛放開利率管制,取消信貸配給制,實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到上世紀80年代,包括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卷入了這一改革浪潮之中。在這當中,有許多國家從中受益,經濟金融系統得到改善,金融效率得到提高、資金分配得到優化,但也有一些國家遭受了挫折,出現了經濟倒退和金融危機。
目前,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己進入關鍵時期,改革存有風險,為此,借鑒國際上利率市場化的經驗教訓,對于幫助研究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條件的創建,有效規避風險,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國外利率市場化的經驗與教訓
1.宏觀經濟環境的穩定是利率市場化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改革時機的選擇對改革成敗影響重大。在宏觀經濟形勢穩定的情況下,改革者可以有足夠的機會和時間采取穩健型改革,容易取得成功或進展順利;而在宏觀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倉促改革大多夭折。智利在進行利率市場化時,存在著嚴重的宏觀經濟不平衡。宏觀經濟的困境表現為產出增長率、儲蓄率和投資率都很低,甚至儲蓄出現負增長,投資緩慢,而且出現了外資過渡流入和比索先升值后大幅貶值。不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與松弛的銀行管制間的相互作用加劇了銀行系統的道德危機。結果導致存貸款利率迅速上揚,利率波動加劇。過高的利率迫使許多低風險的借款人退出信貸市場,只有那些高風險的借款人保留在市場。因為只有高風險項目才有高預期收入,才能支付高利息,結果銀行貸款質量大大下降,不少企業也被迫破產。企業破產又影響到銀行收入、現金流動和資金狀況,金融系統的貸款拖欠占全部貸款的比重也由1975年的低于2%上升到1980年的9%以上。由于銀行大量借外債用于放貸使得智利銀行體系實際破產。政府不得不出面挽救,重新將銀行收歸賬下,利率重新管制,利率市場化改革失敗。類似的還有阿根延、印尼等都是很典型的反面教材。
2.健全的金融監管是改革平穩進行的保證。從管制利率到市場利率,不可避免地要引起社會經濟運行的一些波動,為保證這一轉變順利進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首先是建立健全嚴格而科學的監管體系。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由政府進行審慎的監管,包括資本充足率和準入的限制,以及對內部貸款的限制等。通過這些措施,一方面,可防止貸款者的過度冒險行為,另一方面,一旦資產出了問題,可強迫貸款者迅速提出對策,從而使危機能得到有效化解。其次,由政府建立銀行存款保險制度和最后貸款制度,將有助于防范一家銀行倒閉后,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眾多存戶擠兌,致使許多銀行發生連鎖倒閉的系統風險的出現。例如,新西蘭對于銀行業的進入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規定利率市場化后三年內新銀行不準進入,使得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有充足的時間來強化自身,免遭競爭的沖擊。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在放松利率管制后出現超高利率水平,或利率大幅波動的國家和地區,如土耳其、智利、阿根廷和烏拉圭,這些國家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監管體系,致使銀行間無序競爭,金融機構的清償力減弱,從而威脅到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進而引起大范圍的金融混亂和金融危機。
3.微觀基礎的培育和完善有助于利率改革的成功。微觀基礎是指經營性金融機構和一般企業,即市場經濟中的市場主體。利率作用的傳導能否順利實現,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眾多經營性金融機構和一般企業對利率變動必須靈敏反映,并迅速做出調整,這要求微觀基礎是真正意義上的理性的市場主體。真正的市場主體要有完善的產權制度,以促進其責、權、利的有機統一,激發其實現利潤最大的動力,并且要求實行預算硬約束,可以在分析成本收益的基礎上經營。新西蘭在這方面樹立了成功的典范,它于利率改革的同時出臺了一系列國企改革措施,包括國企私有化等,從而保證了其改革成功的可靠性。
4.金融市場完善是改革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除少數發達國家,大多數國家金融市場是欠發達的,這是改革的一個不利背影,因為金融市場發育成熟,人們可選擇多種金融工具,這樣,既分流了銀行中介機構資金來源,迫使其參與市場競爭,提高銀行參與競爭的能力,又可讓中介機構開辟新的融資渠道,分散銀行風險。結果,銀行經營素質提高了,存款也不再是其唯一資金來源,利率放開后.對銀行的震動比較平緩。智利、土耳其等國利率改革不成功的一個共同原因之一,就是利率改革是在金融市場不完善的情況下貿然行事。而利率改革成功的國家(如日本),都是在完全放開利率之前積極培育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
5.加快金融創新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策略。金融創新的發展客觀上推動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同時也分散了利率市場化所帶來的風險。一是發展中間業務,拓展銀行盈利空間。利率市場化使利率有一個顯著上升的過程,使銀行傳統存貸利差縮小。因此,發展中間業務,拓展盈利渠道是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如美國花旗銀行80%的利潤來自中間業務。二是金融市場多種創新,利用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分散了利率市場化帶來的風險。如美國在CD最高存款利率限額取消后,銀行界又陸續推出了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如“狂卡(Wild card)存單(4年以上,無利率限制)、貨幣市場存單(與同期國庫券利率掛鉤)、小額儲蓄存單(與國庫券掛鉤)、7-31天和91天賬戶(與國庫券掛鉤)、貨幣市場存款賬戶、超級可轉讓存單等。
6.對資本項目進行嚴格管制有利于利率市場化的順利推進。目前國際游資規模已經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的承受能力。 資本項目自由化雖然有助于增加資本積累,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大規模資本流入會導致國內資金供應過剩,在金融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容易產生經濟泡沫。同時,經濟過熱增長會帶來經常項目逆差,結果一旦匯率預期惡化,資本迅速撤離,金融危機就必然出現。印度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正處于利率市場化的中間階段,應該處于金融體系不太穩定的時期,但卻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安然無恙。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其資本項目管制制度。
二、對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啟示
目前,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已進入關鍵時期,但從實際情況看,我國短期內進行完全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尚未成熟。主要表現在:
1.財政赤字狀況使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我國財政已連續十幾年出現赤字,且呈快速增長趨勢,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始終居于高位。顯然,國債融資過多會提高市場利率,造成擠出效應,加劇經濟惡化,這將成為我國宏觀經濟波動的重要因素,而且這也不利于利率市場化的平穩推進。
2.微觀經濟主體的國有企業缺乏利率風險規避和化解能力。我國國有企業經營存在困難,缺乏必要的資本積累等因素,仍然表現為預算軟約束,不可能消化高利率帶來的成本。如果放開利率管制,利率必然大幅度上揚,造成國有企業籌資成本的增加,會使本來經營狀況不好的國有企業雪上加霜。
3.相對落后的金融市場難以滿足規避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要求。從市場主體來看,我國貨幣市場的市場主體僅為幾家大的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被排斥在外;從市場范圍來看,尚未形成以中心城市為中心向全國輻射的統一市場,地域分割和子市場之間的分割狀況依然存在;從市場結構來看,我國國有銀行的存款占全部存款資源的80%,在這樣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中,如果貸款利率完全放開,難以形成競爭性的均衡市場利率。
4.我國目前分業監管的模式不利于利率市場化。我國的分業監管模式是與金融機構分業經營格局相適應的,在目前世界金融業混業經營和國內分業經營的不平衡格局下暴露出了不足之處,使被監管對象有可乘之機,產生分業監管與跨業違規經營的矛盾,出現業務交叉中的監管漏洞。
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成功需要依賴多方面的條件,而我國利率自由化的微觀基礎還是相對脆弱的,因此我們的重點應該是大力推進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改革,真正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另外,要完善金融監管,擴大貨幣市場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為利率市場化的全面實現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姚先霞:國內外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比較.華東經濟管理,2005年9月
[2]景學成:《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1997年7月
[3]彭小泉:《中國利率市場化》,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199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