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比較《小企業會計制度》與《企業會計制度》所規定的會計核算差異基礎上,闡明《小企業會計制度》的簡化核算的特點,指出簡化核算后所產生的會計影響。
[關鍵詞] 小企業會計制度簡化差異會計影響
構建完善的會計核算制度體系,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必要制度保證。財政部繼《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保險企業會計制度》后于2004年4月27日頒布了《小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了從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國小企業范圍內實施。
《小企業會計制度》的頒布實施,不僅構建了會計制度第一層面的會計核算體系,是貫徹實施新《會計法》和《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重要步驟,也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措施保障。
《小企業會計制度》是以《企業會計制度》及其補充規定為藍本,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慣例,結合我國小企業經濟環境特點基礎上制定的。二者的基本框架相似,內容大致相同,其顯著特點是簡化。本文從簡化特征出發,指出其與《企業會計制度》核算的差異,并指出它的會計影響,以便于對《小企業會計制度》的理解與執行。
一、小企業會計制度的特點
與《企業會計制度》相比,《小企業會計制度》的明顯特點是: 簡化。 小企業的大量存在,客觀上是適應了企業按行業細分的專業化要求,符合科學發展觀。對于發展高新技術,繁榮市場,吸納勞動力,實現社會充分就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的數量占我國工業企業法人總數近95%,小企業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近50%,可以說是量大面廣.但是小企業的財務會計力量配置相對薄弱, 人員素質相對較低,各項管理制度不夠規范。難以應付快速變化的要求,客觀上有簡化的要求。
為了便于稅收征管,簡化后的《小企業會計制度》更加符合稅法的要求。
具體地說,簡化的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簡化了會計科目。(1)刪減了23個一級會計科目。(2)調整合并了兩個一級會計科目。
2.簡化了會計核算方法與賬務處理。(1)不要求對長期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小企業會計制度》僅要求對短期投資、存貨和應收賬款等短期資產項目計提減值準備。(2)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雖然仍有權益法和成本法兩種方法可供選擇,但權益法的賬務處理非常簡單,不核算股權投資差額;被投資企業的非營業盈虧導致權益增減,投資企業不調整賬面,是一種簡化了的權益法。(3)固定資產借款利息不必區分資本化和費用化,全部予以資本化。即小企業在固定資產開始建造至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借款利息,全部資本化,并構成固定資產原值。簡化后借款利息的核算不必與資產支出數掛鉤。(4)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價值,簡化為以小企業在合同約定應支付的租賃款和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必要支出,來確認其價值并入賬。(5)其他核算方法的簡化。譬如:所得稅按照應付稅款法計算并確認,而不采用納稅影響法;短期投資跌價準備的計提僅要求按投資總體計提,不要求按單項或投資類別計提;債券折溢價的攤銷采用直線法,不采用實際利率法。
3.簡化了核算程序。小企業在資產清查中發生盤盈盤虧時,可以直接處理為資產的增加或減少,不再設置“待處理財產損溢”,即簡化了待處理程序。
4.簡化了必須依法披露的會計報表構成。基本報表的披露,只要求小企業提供“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不要求提供“現金流量表”。因為小企業并無公眾投資者,而公眾投資者更為關注現金分紅。同時基本報表的內容相對簡單。
二、《小企業會計制度》與《企業會計制度》的差異
1.會計科目設置差異。《企業會計制度》設置了85個一級會計科目,而《小企業會計制度》設置了60個一級會計科目,少設置了25個。刪除的科目有:“預付賬款”、“預收賬款”、“應收補貼款”、“包裝物”、“材料成本差異”、“自制半成品”、“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無形資產適當運用”、“待處理財產損溢”、“遞延稅款”、“應付債券”、“已歸還投資”、“勞務成本”、“補貼收入”。刪減會計科目的原因:(1)小企業經濟業務相對簡單,且不對外發行股票、債券籌資。因此,可以對其藍本《企業會計制度》中的部分科目進行歸并。如:“包裝物”科目刪除后,納入“材料”科目核算,又如,“應收股利”和“應收利息”合并為“應收股息” 科目。(2)有一些會計科目沒有相對應的經濟業務,因而,可以不設或少設某些會計科目。如:資產類科目少設了“自制半成品”、“受托代銷商品”、“分期收款發出商品”、“代銷商品款”等。(3)會計原則的適當運用,使某些會計科目沒有存在的必要。如:謹慎性原則的適當運用,少設了各項“長期資產減值準備”會計科目。
2.會計計價的確認差異。《小企業會計制度》對會計計價原則作了簡化,因而這方面的會計差異比較大,對企業經營成果、財務狀況的影響較大。(1)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的計價。 若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價值較大,經批準,可以在規定期限內分期平均計入各年度應納稅所得,并按規定繳納稅所得。(2)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計價。以小企業在合同約定應支付的租賃款和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必要支出,作為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價值計價入賬。(3)長期債權投資成本的確定。小企業購入的長期債券,按實際支付的價款作為投資成本;制度還規定,利息在收到時才計入當期損溢,無須分期確認。(4)其他。如:短期投資轉讓時可不結轉其已提的跌價準備;低值易耗品的價值攤銷要求采用一次或分次攤銷法,沒有要求按五五攤銷法等。
3.會計核算方法與賬務處理的差異。(1)長期股權投資核算的差異。 小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情況比較少,尚且核算有困難,《小企業會計制度》僅要求小企業按簡化了的權益法或成本法核算。按權益法簡化核算時,不單獨核算股權投資差額;不對被投資單位除凈損益外的其他所以者權益變動進行賬面處理。按成本法簡化核算時,股權持有期間內,企業應于被投資單位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或利潤時確認投資收益。不要求嚴格區分投資前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利潤的分配還是投資后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利潤的分配。但是,如果在投資當年取得的被投資單位的分派的屬于以前年度實現的利潤,則應沖減投資成本。(2)不計提長期資產減值準備。會計謹慎性原則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企業會計制度》要求企業計提八項減值準備。但是,對小企業而言,資產可變現凈值或資產減值金額不能夠被準確把握,甚至可能成為調節利潤的工具,為了防止謹慎性原則被濫用,《小企業會計制度》不要求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計提減值準備。(3)固定資產借款費用的核算差異。《企業會計制度》要求固定資產借款利息費符合資本化的予以資本化,不符合資本化的部分予以費用化。而小企業規模小,融資能力弱,借款費用不必區分資本化和費用化,全部資本化。即固定資產開始建造至到達可使用狀態之前所發生的借款利息均可計入固定資產成本。(4)其他資產核算方法的差異。還有一些資產的價值轉移或攤銷方法被簡化了,如:低值易耗品的價值攤銷沒有要求按五五攤銷法,而是要求采用一次或分次攤銷法,短期投資轉讓時可不結轉其已提的跌價準備;短期投資期末價值按總成本與總市價孰低原則進行核算等。(5)所得稅的賬務處理差異。《小企業會計制度》對所得稅的賬務處理采用了本期所得稅費用按照本期應稅所得與適用的所得稅稅率計算的應付稅款法,就是本期所得稅費用與本期應交的所得稅費用一致。時間性差異影響所得稅金額均在本期確認為所得稅費用或在本期抵減所得稅費用,即不考慮時間性差異影響所得稅稅額。并取消“遞延稅款”科目。
4.會計報表披露構成的差異。《小企業會計制度》只要求小企業提供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兩份基本報表,現金流量表是否披露可由小企業自行決定;由于小企業業務相對簡單,有些業務發生的可能性較小等情況,而少設置25個一級科目。因此,基本報表的內容有所簡化。
三、《小企業會計制度》簡化會計處理以后,對小企業業績的影響
《小企業會計制度》簡化會計處理以后,對不同企業業績的影響有所不同。如制度規定,小企業可以不計提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減值準備。如果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發生了減值,就會因未計提減值而夸大本期業績。但是從長期來看,固定資產仍要按歷史成本計提折舊,無形資產也要按歷史成本進行攤銷,又會直接導致未來業績減少。按權益法簡化核算時,不單獨核算股權投資差額。又如《小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專門借款發生的借款利息,金額不與資本支出掛鉤,就有可能夸大資本化金額,進而多計固定資產價值,少計當期費用。但是從長遠看將來會多計折舊,增加成本,減少利潤。與此相類似的有,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計價等。再如,《小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按權益法簡化核算長期股權投資時,不單獨核算股權投資差額;不對被投資單位除凈損益外的其他所以者權益變動進行賬面處理,不需要對該差額進行攤銷。當出現出資額小于其在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中所占份額時,會使投資期間前段時期的投資收益率下降;在轉讓股權時,又會因為賬面投資成本較高而使轉讓股權投資的收益率減少。還有,《小企業會計制度》規定,“預提費用”科目,當實際發生的費用支出大于已經預提的數額,不再攤銷,直接計入當期費用。對照《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實際發生的費用支出大于已經預提的數額,應視同待攤費用,分期攤入成本。簡化處理的會計影響,會使本期費用上升,利潤下降。其他還有:低值易耗品的攤銷,沒有要求按五五攤銷法;出租、出借包裝物的成本要求不分次結轉等等。也將影響本期費用。簡化的會計處理方法,一般來說,主要表現為分期損益的差異,即表現為成本、費用的前高后低或前低后高,但不會影響企業的業績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