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集群是現代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集群組織具有系統的自組織自適應特性,其集群效應的提升是在集群組織環境和集群戰略的動態演化下,以是否實現集群效應的最大化為目標,對集群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進行匹配、優化的自組織自適應匹配調整反饋過程。
[關鍵詞] 組織結構自組織企業集群
一、問題的提出
企業集群(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內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的集聚(agglomeration),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是介于市場與企業的中間組織。基于企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發展所表現出的強大競爭優勢包括生產成本優勢、基于質量的產品差異化優勢、區域營銷和品牌優勢、創新優勢、市場競爭優勢等等,發展企業集群已成為各國地方政府的熱點。我國傳統的地方企業集群基本上都是依靠企業在市場力量的驅動下自發形成的,企業之間的關系比較散亂,協作性差,缺乏發展愿景和使命感,企業集群自調節、自組織和自適應能力明顯不足,從而造成企業集群動力機制缺失或不成熟,集群內企業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競爭力不強等問題。集群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迫切需要理論來指導分析。
自組織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未發展起來的一種系統理論,其主要研究復雜自組織系統(社會系統、生命系統)的形成和發展機制問題。企業集群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系統,運用自組織理論對集群的運行規律及演化規律進行研究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目前,運用自組織理論研究企業集群,主要集中在解釋集群的自組織特性,從集群宏觀表象研究集群運行演化規律。如,井然哲等從自組織理論角度發現,企業集群的形成、演化過程與自組織機制密切相關;別春靜等認為企業集群是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它的靜態結構特征和形成條件、以及動態形成過程和演化機制都表現顯著的自組織特性,闡述了企業集群形成和演化的自組織性,并以浙江企業集群為例,進行實證。然而對于從企業集群系統自組織微觀表象著手,即系統內部如何相互作用的過程,缺乏研究。本文構建企業集群自組織自適應反饋模型,從系統上認識企業集群演進的自組織自適應機理。進一步搭建集群效應的匹配模型,分析企業集群組織演進中效應的提升是在一定的集群組織環境中及集群戰略的指導下,集群組織結構優化量和運行機制優化量動態匹配作用的過程。
二、企業集群的自組織自適應成因分析
企業集群從極為簡單的集群結構(少數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集群規模小,企業聯系度不強,專業化程度等等)演化到具有復雜的集群結構-企業網絡結構(集群規模大,企業聯系強,專業化程度高),其演進的過程本身就蘊含著集群內部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的調整和優化,這種調整和優化的基本動因是為了與集群所處的經濟環境、技術條件和水平相適應。企業集群的這種演進過程帶來了其自身組織結構對環境適應力的增強與集群效應(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外部經濟,創新優勢,專業化分工,資源共享,交易費用降低等等)增強,其過程表現出強烈的正反饋自我強化效應,促使集群組織結構、運行機制優化,促進集群升級。企業集群一旦形成,便進入內部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過程。一旦企業集群的組織結構、運行機制不能適應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則企業集群的演進提升將會遇到障礙。
企業集群的自組織自適應系統強調獲取集群效應。所謂集群效應,是指企業集群一旦形成,其較低的交易成本和較高的制度收益(外部經濟),會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諸如規模經濟效應,范圍經濟效應,外部經濟效應,創新優勢效應,專業化分工效應,資源共享效應,知識溢出效應,生產成本優勢,基于質量基礎的產品差異化優勢,區域營銷優勢效應等等。同一產業內或相關產業的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在產業價值鏈上的各環節進行專業化分工生產,進而獲取集聚經濟。聚集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外部經濟,既是一種外部規模經濟又是一種外部范圍經濟,是由聚集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與聚集范圍經濟(外部范圍經濟)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種復合經濟。波特認為,產業群內眾多的企業在產業上具有關聯性,能共享諸多產業要素,包括專業人才、市場、技術和信息等,一些互補產業則可以產生共生效應,群內的企業不僅獲得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而且降低交易費用、生產成本,共享資源。企業在地理上集中,可以通過共同使用公共設施,減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額外投資并利用地理接近性節省相互間物質和信息流的運移費用而降低生產成本。同行業企業利用地理接近性,通過合作、合資或建立聯盟等方式進行生產、銷售等價值活動,可以降低企業交易費用。企業群內企通過建立“區位品牌”,通過區域整體營銷營造市場優勢。集群企業在地理上的臨近性,促進了信息和知識的流動性,從而有利于企業創新。
三、企業集群的自組織自適應模型
1.企業集群自組織自適應系統模型
圖1產業集群自組織自適應系統模型
以企業集群的自組織自適應特性及其成因的分析為基礎,構建企業集群的自組織自適應系統模型(如圖1所示)。企業集群的自組織自適應系統模型是一個反饋系統。該系統在一定的集群外部環境下,以一定的集群戰略為指導,以集群效應最大化為目標,以原始企業集群為組織系統輸入量,以自組織自適應效應型集群為輸出量。模型表明企業集群是在集群組織外部環境和集群戰略的動態演化下,以是否實現集群效應的最大化為目標,對集群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進行匹配、優化的自組織自適應調整反饋。若沒有達到集群組織效應最大化,則二者繼續自組織自適應調整。企業集群的組織結構包括集群規模、產業組織、管理體制等。集群的運行機制是促進企業集群運轉的動力機制,包括專業化分工與互補機制,交易費用機制,知識外溢與共享機制,信任機制,創新機制,合作競爭機制等。
作為社會生產系統之一的企業集群,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社會需求變化而出現的,是市場、產業活動和政府戰略選擇等綜合因素的結果。因此,建立自組織自適應的企業集群應對集群組織環境的變化很重要。現代市場需求變化快,技術更新換代加快,信息技術高度發達,企業集群能否調整集群內部組織結構,運行機制,較好較快地適應這些變化對集群升級、集群持續的經濟效應提出挑戰。自組織自適應的企業集群強調其能適應集群組織內外部環境的動態變化,實現集群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效應。
2.企業集群自組織效應模型
以上述分析為基礎,在此本文定義企業集群自組織自適應效應型組織的概念:以企業集群這一介于市場與企業間的中間組織為研究對象,該組織具有“自組織自適應”特性,在一定的集群組織環境和集群戰略下,以是否達到集群效應最大化為目標進行反饋調整集群組織結構與運行機制,是研究企業集群組織結構、運行機制及效應實現的一種思維方法。因此,企業集群自組織自適應效應型組織是一種研究方法,此方法研究企業集群的自組織自適應特性,自組織自適應是一個以是否獲取集群效應最大化為目標的反饋調整過程。自組織自適應的企業集群才能獲取集群的可持續經濟效應。在此構建自組織自適應企業集群組織效應模型(如圖2所示)。企業集群作為一種生產力組織系統,用耗散理論來分析,其整體功能(集群的系統效應)是集群組織結構、運行機制有機組合產生的效應。集群組織效應、集群組織結構、運行機制是研究企業集群組織理論的三個重要因素。組織效應是在一定的組織結構優化量與運行機制優化量相匹配下的組織效應。用數學來描述見公式A、B、C、D。IG代表三維模型的空間,公式A代表三維模型的空間是由X、Y、Z三維變量構成的。其中Z軸集群組織效應是X軸集群組織結構優化量與Y軸集群運行機制優化量的函數,集群組織效應是組織結構優化與運行機制相互匹配優化的結果。X1,X2, X3 …Xm代表集群規模、產業組織、管理體制等。Y1,Y2, Y3…Yn代表專業化分工與互補機制,交易費用機制,知識外溢與共享機制,信任機制,創新機制,合作競爭機制等。Z1,Z2, Z3…Zk代表規模經濟效應,范圍經濟效應,外部經濟效應,創新優勢效應,專業化分工效應,資源共享效應,交易費用降低效應等。
圖2自組織自適應集群效應模型
由過去的集群研究表明,企業是否選擇在某一區域聚集生產,最終考慮到交易成本降低(規模經濟、范圍經濟、交易費用下降、知識共享、創新優勢等集聚優勢導致交易成本降低)。地理上集中的企業,可以通過共同使用公共設施,不僅可以減少分散布局所需要的額外費用,還可以節省交易費用。集群中的企業,選擇在產業價值鏈上具競爭優勢的環節進行專業化生產,獲得集群的規模經濟。因此,若市場活動交易成本過大,企業不加入集聚區進行生產的成本又過大,那么存在市場失效,單個企業生產失效,從而企業考慮集聚。如廣東省中山市古鎮的燈具集群,1995年到2000年間大量溫州的燈具企業搬遷到廣東省中山市場古鎮進行集聚生產。企業交易費用的存在,動蕩市場環境以及現代柔性技術的發展導致的科層企業一體化生產的失效,促使企業傾向集群的非一體化專業化分工生產。因此,產生了企業集群這一介于市場與企業間的中間組織。從圖2來看,組織效應曲線上的A、B、C三點在XY平面的投影分別為a、b、c三點,(a,c)區間為企業集群性質區間,(a,∞)為市場性質區間,(c,∞)區間為企業性質區間。ZA為X軸變量-集群組織結構優化量趨向無窮時組織效應值,理論上當組織結構優化量X趨向無窮時,這時表現為市場經濟組織性質;ZC為Y軸變量-運行機制優化量趨向無窮時組織效應值,理論上當運行機制優化量趨向無窮時,即組織運行效率最高(科層企業在地理上進行的非專業化生產),這時表現出市場的經濟組織性質;最后,在(a,c)區間才能實現集群組織效應最大化,此時集群組織就如威廉姆森所說的中間性組織-市場看的見的手與企業看不見的手的握手,具備市場生產與企業生產的優勢,即專業化分工提高效率,市場機制降低成本等優勢。從圖中可以看出,沿著組織效應曲線,科層企業為了追求集聚經濟效應,在地理上集聚進行專業化分工生產與協作,從而提高個體的經濟效益。眾多科層企業的這一行為,致使企業集群的規模不斷擴大,集群的效應不斷提升。同時,隨著集群外部環境的變化及集群戰略的變化,集群提升的同時,維持提高集群效應需要組織結構優化量與運行機制優化量的不斷匹配,即集群效應從低到高的過程也是組織結構優化量運行機制優化量的不斷匹配的過程。
四、結論
企業集群自組織自適應效應型組織是研究企業集群組織結構、運行機制及效應實現的一種思維方法。本文以現有集群理論研究為基礎,特別是基于自組織角度研究集群組織,分析自組織自適應的成因,進一步構建企業集群的自組織自適應系統的反饋模型及其集群效應模型,從中可以看出集群組織是在集群組織環境和集群戰略的動態演化下,以是否實現集群效應的最大化為目標,對集群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進行匹配、優化的自組織自適應調整反饋。集群效應從低到高的過程也是組織結構優化量運行機制優化量的不斷匹配的過程。地方企業集群是在經濟、技術、組織、社會等一系列結構變化的背景下的產物。如何使企業集群組織適應動蕩的市場環境,避免短期效應造成的惡果及集群的衰退,實現集群的可持續發展,建立自組織自適應的企業集群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M E 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77~90
[2]吳德進:產業集群的組織性質:屬性與內涵[J].中國工業經濟,2004,(7):14~20
[3]井然哲覃正:集群經濟的自組織特征與政府作用[J].科學學研究,2005,23(4):42~43
[4]別春靜陳雯:基于自組織理論的探析浙江企業集群的形成和演進[J].華東經濟管理,2006,20(4):4~8
[5]李興華:科技企業集群的自組織機制與條件探討[J].中國科技論談,2003,(11):57~60
[6]仇保興:小企業集群[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7]錢平凡:產業集群的重要效應和戰略應用[J].經濟研究參考,2003,(87):33~34
[8]王輯慈:地方產業群戰略[J].中國工業經濟,2002,(3):49~54
[9]胡宇辰:產業集群效應的經濟學分析[J].當代財經,2004,(11):76~80
[10]康晶張 榮張少杰: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集群的運行機制[J].技術經濟,2004,(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