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傳統的區別商品說、成員資格說等學說都存在不足。集體商標應當指以團體、協會、政府或者其他組織名義注冊,供該組織滿足使用條件的成員在商事活動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商品的獨特或良好品質,以及在該組織中的成員資格的標志。從而表明集體商標具有特別功能等不同于普通商標的特征。
[關鍵詞] 集體商標成員資格說實質條件特別功能權利分享
集體商標是我國商標法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新制度,但于商標法對什么是集體商標界定不明,實踐中商界對集體商標誤解較多,因此,實踐中集體商標注冊、管理以及使用也遭遇了“滑鐵盧”,自1995年3月1日開始受理集體商標申請,到1999年底共受理申請97件,核準注冊13件。本文擬探討法律語境中的“集體商標”,從而推動集體商標產業化,實現我國的商標戰略。
一、集體商標傳統定義的質疑
1.區別商品說,認為集體商標是由一個集體組織或行會享有權利,由該組織成員使用于其商品(包括產品和服務)上以便使其商品與非成員的商品區分開來的標記。這種學說,只揭示了集體商標與普通商標的共同點,即表示商品來源或出處系,沒有揭示集體商標與普通商標的本質區別。
2.成員資格說,認為集體商標(Collective Mark)又稱“團體商標”,是指以團體、協會或者其他組織名義注冊,供該組織成員在商事活動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該組織中的成員資格的標志。我國《商標法》第三條規定:集體商標是指以團體、協會或者其他組織名義注冊,供該組織成員在商事活動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該組織中的成員資格的標志。可見我國商標法也采成員資格說。這種學說中的集體商標更似商號。商號作為商業標志,是指商人在營業活動中所使用的表彰自己的名稱,通常商人在營業上為法律行為時用于署名的名稱就是商事名稱。集體商標“成員資格說”顯然將集體商標與商號混淆了。
筆者認為,集體商標與普通商標的本質區別不在于表示資格或區別商品,而在于集體商標比普通商標所標識的商品或服務品質、信譽更優良,這是集體商標獨特的功能。因此,集體商標的定義,應當強調集體商標的這一獨特功能,其應當是指以團體、協會、政府或者其他組織名義注冊,供該組織滿足使用條件的成員在商事活動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商品的獨特或良好品質,以及在該組織中的成員資格的標志。
二、集體商標的特征
1.特別功能。商標除具有識別功能外,也具有表彰營業信譽、品質保證功能等。如果說普通商標的強勢功能是識別功能的話,那么集體商標除識別組織外,還“可吸引消費者及保有忠實顧客,使其對促銷具有信心與保障”,集體商標“不但使企業擁有風光面貌,亦且在國內或國際市場競爭上無往之利,商標亦已成為企業的重要資產。”所以在英國沒有使用集體商標的奶制品很難得到消費者的認同。集體商標也使“消費者免于購買其稱心如意這物品而節省寶貴這采購時間”。因此,集體商標的強勢功能應當是標識商品或服務更好的質量與信譽,這是集體商標的本質特征,失去這一本質,集體商標必然失去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2.權利分享。一般商標的注冊申請人與使用人是同一的,即申請人是基于自己使用而申請商標注冊。商標核準注冊后享有商標權,一般也歸屬申請人。而集體商標中,申請人是社會團體、集體組織等,是集體商標權所有人,而使用人是該組織的成員,注冊人一般不得自己使用集體商標于特定商品或服務上。申請人與使用人分離,并且分享所有權和使用權,使用人僅有使用權。
3.使用方式。集體商標的成員使用集體商標時,是加入集體商標注冊人的組織,一旦加入并滿足特定條件后,即可以使用集體商標,而不需要簽訂許可使用合同;而普通商標如果要讓其他人使用,是通過與商標權人簽訂使用許可合同,得到許可。
4.組織形態。集體商標使用中不僅涉及到注冊人與商標使用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而且還涉及到各使用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因而集體商標法律關系的組織形態較為復雜,在經濟功能上體現為“株連效應”,即使用集體商標的成員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而普通商標只涉及到商標權利人與他人如使用人之間的關系,而不涉及他人與他人的關系,一般沒有“株連效應”。
當然有學者從比較的視角,認為集體商標與普通商標申請人范圍不同、使用人不同、注冊條件不同,集體商標失效后2年內商標局不得核準與之相同或近似的商標,普通商標只需要1年。這些確實是二者的區別,但這只是形式,是上述集體商標特點引發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陸文:商標工作的蓬勃發展,1993年~1999年,《中國工商報.商標世界》,2001年1月18日
[2]郭禾:《商標法教程》,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年,P41
[3]曾陳明汝:《商標法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4]王連峰:《商標法通論》,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