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使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構建一個和諧社會是目前我們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而企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作為既要大規模投入又要大規模產出的開放性的經濟組織,作為資源的最大消耗者和財富的主要創造者,企業能否和諧發展,對于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然而,現實中企業在為國家和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因誠信缺失使我國比較普遍地存在假冒偽劣、欺行霸市、偷稅漏稅、違約毀約等丑惡現象;因單純片面地強調企業的趨利性而導致的礦難頻發、勞丁歧視、欠薪、血汗工廠等勞資關系緊張現象;因企業的外延粗放型增長方式而導致的資源緊張以及環境污染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和現象的日益嚴重和頻繁出現,已經成為我國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嚴重制約,不得不引起人們的反思。因此,從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長遠目標出發,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對于和諧社會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企業要和諧發展,至少應實現這幾個方面的和諧,即:企業內部的和諧和企業與外部的和諧。企業內部和諧則主要表現為企業與員工的和諧,表現為企業要承擔起對員工的責任;而企業外部和諧則主要表現為企業與社會的和諧,即企業要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以及企業與環境的和諧,即企業要承擔起環境保護的責任。具體而言:
一、企業要實現與員工的和諧發展
實現與員工的和諧是企業內部和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活力源泉。企業要建成百年老店,首要的一點同企業內部員工建立和諧的關系,即勞資關系要和諧。要對員工形成凝聚力,使員工的命運同企業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要做到這一點,企業作為資本方在要求員工為企業實現最大限度的利潤而努力的同時,也要關注員工的利益和權益,承擔起對員工的責任和義務。為員工創造安全的生產條件,保障員工的工資和福利,并給員工以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這也是企業應該履行的最基本的社會責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獲得了迅速發展,私有經濟在我國已占據半壁河山,私有資本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最有活力的能動因素。而非公有制經濟中所結成的勞資關系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經濟關系。并且隨著我國加入WTO,在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由于我們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因而發展起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經濟合作時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為我國解決了就業、上交了稅收,并創造了大量的外匯。但不可否認的是,長期以來我國部分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存在著對勞動者權利的嚴重漠視,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的貪欲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并沒有發生實質改變,雖然勞動者在政治上已與資本方獲得了平等的地位,但是資本的趨利本性仍然表現得淋漓盡致。調查顯示,目前國內存在的嚴重勞工問題主要表現為生產條件、生產安全、職業中毒、加班、勞動關系緊張、員工基本權益保障這六個方面(引自《科技智囊》2004年第11期馮宗智“社會責任不等于貿易壁壘”)?!豆と巳請蟆吩鴪蟮?,僅1998年在廣東某市外資企業打工的工人,一年里被機器切斷了10000多根手指;在一些企業里,工人每天在粉塵飛揚的車間工作達16個小時,在悶熱如蒸籠的宿舍里睡眠不足5小時的情況極為平常;2003年由溫總理介入的為農民工討薪運動,這一切都顯示了勞動者權利被漠視和侵犯的嚴重程度。因此,我們必須警惕以犧牲勞動者利益為代價的國際競爭力,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低成本競爭優勢應建立在高科技和科學管理上,而不是建立在員工超低工資水平之上。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西方國家SA8000社會責任標準的出臺并逐步推行,我們必須對我國“廉價勞動力”這一競爭優勢進行重新考量,對于在19世紀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存在的血汗工廠、工人們被工具化、非人化——即馬克思所說的“異化”現象,嚴禁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重現。因此,我們必須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理性的規范,使企業牢固樹立并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把“人”看作是“社會人”而非“工具人”,要使企業明白:一個不關注員工權益的企業注定是不會發展長久的。
當然,承擔社會責任,保障勞工權益,需要企業付出很多。這對于處在國際分工價值鏈末端、利潤空間本已十分有限的我國眾多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而言,確實會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但同時也應看到,如果我們的企業確已擔負起應有的責任,那么它不但會得到員工的認同,從而確立與員工良好的關系,為企業長期發展創造條件和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從長遠來看,企業的利益與員工的利益應是一致的。為此,企業在保障勞工權益方面至少應做到這幾個方面:一是安全生產,為員工提供安全的工作條件。英特爾公司董事長貝瑞特先生曾說過:從安全生產的角度而言,一個優秀的企業應該是“假如它做的業務是非常危險的,但是它在世界上的安全記錄卻是最好的”。一定要關注員工的安全,制定相應的安全生產標準并嚴格執行?,F在我國在安全生產方面的標準應該說并不缺乏,已經形成了健全的標準體系,問題在于一定要加強管理,嚴格執法,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二是保障員工的工資及福利待遇。按照馬克思的分析,工資是工人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在社會主義社會,工人已成為國家的主人,改變了被剝削的地位。但是,工資應該仍是員工付出勞動之后所獲得的基本勞動報酬,是維系員工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基本生活來源。因此,企業一定要保障員工的工資待遇,這是企業應盡的基本義務,也是為社會生產和再生產不斷提供勞動力的基本要求;另外,也要考慮到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理念和對生活質量的追求越來越多樣化了,因此,僅有工資保障是不夠的,應在工資之外提供其他的福利待遇,來滿足員工對生活質量越來越高的追求。比如在為員工提供醫療、養老、失業等基本保障外,可以實行更人性化的管理,如實行彈性工作制度,使員工更自由的支配工作時間和安排生活;實行對員工家庭成員中年幼者的照顧,使員工免除后顧之憂,如此等等。使員工更安心地為公司效力,同時也可以增強企業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三是為員工提供適宜的工作環境,從而保障員工的身心健康與安全。要不斷地改善生產條件,優化生產環境,使員工能夠安心、放心、舒心的工作,使員工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這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四是重視員工的培訓與發展?,F代社會科學技術發展很快,員工的勞動技能和專業知識需要不斷更新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才能應對激烈的競爭。因此,企業要不斷加強對員工的培訓與教育,以保證員工的知識技能趕上時代的需要。
二、企業要實現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從企業與社會的關系來看,企業是構成社會這個有機整體的基本單元,是社會的公民,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處于特殊地位,它作為社會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者,企業發展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堅實的經濟支撐;而社會則是企業的發展空間和利潤來源,它為企業提供社會需求和發展環境,促進或制約著企業的發展。因此,無論從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來看,還是從建設一個“群眾安居樂業、人民生活富裕、四方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要求而言,都要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企業作為“社會人”,作為企業公民,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必須考慮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自覺承擔其相應的社會責任。
由于企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所處的特殊地位,為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企業應至少承擔這樣幾個方面的責任:一是遵紀守法,合法經營。表現為企業要照章納稅,為國家、為社會提供稅收收入。當然,這是企業責任最基本的內涵,也是企業各界最早形成的共識。著名的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曾經說過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要為股東賺錢。這種理論認為,社會是有分工的,企業上交國家稅收,為股東牟利,解決就業問題,這就是企業盡的最大社會責任,至于其他社會問題應由政府和非營利機構去做;二是以誠信為本,打造誠信企業。這既是對企業道德方面的要求,也是法律規范所必須的。它要求企業至少應為社會、為消費者提供合格的產品和服務。這是對企業應盡責任要求的最低底線。在企業和消費者之間,也即產品的供給方與需求方之間,從表面看來兩者似乎是平等的,一個是商品的供給者,手里拿著商品;一個是商品的消費者,手里拿著貨幣,而且在買方市場條件下,消費者是否購買決定著企業產品“驚險”的一跳。但事實上,在很多的時候,二者處在信息絕對不對等地位,供給方掌握著充分的信息資源,而消費者則天然處于弱勢,消費者的權利很容易受到傷害。諸如奶粉此類的事件就給世人以驚醒,也揭示了有些企業良知的泯滅和對法律的漠視與踐踏。因此,要求企業以誠信為本,也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一種保護。當然這不僅僅是要靠企業的一種自覺行為,而且也需要政府、社會各界的大力監督和法律法規的規范與制約。三是回饋社會,造福大眾。如果僅從經濟層面和法律層面去要求企業,那么照章納稅、合法經營,企業就盡到了其應盡的責任。但從西方企業的社會實踐來看,一個能夠主動關注社會、關注環境、關注人類健康并支持和贊助社會公益事業的企業,能夠獲得社會極大的認同,從而獲得長遠的發展。實踐證明,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與追求利潤最大化之間并非水火不容,企業為社會盡責,會從社會獲得更多的回報。唐朝詩人李白“千金散去還復來”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回饋社會,造福大眾應該融入企業的發展理念、發展戰略,融入企業的文化之中,企業應不僅僅以盈利為惟一目標,而應把它作為事業來做,并把它融入整個社會中,把企業的命運同整個社會的命運緊緊聯在一起,把盈利作為回饋社會的物質基礎,使企業與社會一起健康發展。這應該是對企業責任的更高要求,企業也應把它作為更高目標與追求?;仞伾鐣唧w表現為扶貧濟困、救助災害、幫助殘疾人和社會弱勢群體、捐助教育衛生等社會公益事業等。
三、企業要實現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生態環境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它為人類提供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并得以延續的根本。而人類之于自然界而言,雖具有相對獨立性,但也只是自然生態鏈中的一個環節。人類的發展必須與自然生態的發展保持一種動態的均衡狀態,一種和諧的狀態。在向大自然索取中,即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必須對自然予以保護和尊重,否則會受到大自然的嚴重懲罰。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與自然能否實現和諧共處。企業與自然的和諧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與關鍵。
然而,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長期以來企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產出”的外延粗放型經營方式給自然資源與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大家知道,我國是自然資源人均占有量極低、環境容量很不容樂觀的發展中大國。如,我國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并且還有相當比重的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國人均礦產資源占有量只為世界平均的58%,在全世界排在第五十三位。這些情況表明,資源對經濟的支撐已經十分緊張。然而企業的粗放型經營方式更加加劇了這種短缺的狀況。據測算,我國每創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2倍,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國經濟增長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這種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長方式使得資源對經濟的支撐已經難以為繼,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剛性制約越來越強。另外,高排放粗放型經營模式也使環境承受了比較大的壓力,尤其是在工業化進程中工業“三廢”的排放和對自然資源掠奪式開發,使環境的再生能力和自循環能力遭到嚴重破壞和影響,空氣、水污染嚴重、植被減少、土壤沙漠化、生物物種的大量消失等等,所有這些表明,我國在追求GDP指標增長過程中,在資源和環境方面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事實給人以警醒,我們不能再重復西方國家工業化過程中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先開發后保護”的老路,必須改變粗放式經營模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集約節約型發展的路子,實現經濟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融。在這種集約型增長模式中,企業作為生產經營的主體,可以大有作為。
一是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在資源的開發、投入和使用上,堅持以科技為支撐,進行合理開發與使用,從而達到降低資源消耗,實現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企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循環經濟的核心是資源和能源的少投入,而社會產品的產量不減甚至增加。它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是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發展循環經濟企業責無旁貸,企業應逐步改變傳統經濟模式中“資源——產品——污染排放”這種單向線性開放式經濟模式,實行清潔生產、環保生產,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而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也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從而達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